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117716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9 14: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的结构如I所示,式中,R1、R2、R3、R4、R5、X、Y、Z、W、的定义如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所述,该类化合物可以有效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并对EGFR及IGF1R蛋白酶产生抑制作用,可用于制备抗肿瘤药物,并可以克服现有药物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诱发的耐药,对肿瘤尤其是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具有选择性,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化学医药领域,特别是涉及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
技术介绍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是基于对肿瘤生长密切相关的关键分子通过化学或生物学手段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治疗方法。靶向治疗的特点为:特异性高,选择性强,毒副作用较轻;联合应用时,它可加强传统化疗、放疗的疗效,减少术后复发。肿瘤靶向治疗是肿瘤治疗的热点和发展趋势。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是一类能够催化多种重要蛋白质的酪氨酸残基上的酚羟基发生磷酸化,进而激活功能蛋白的功能的蛋白质酶系。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原癌基因和癌基因的激活都与蛋白酪氨酸激酶相关。以酪氨酸激酶为靶点进行抗肿瘤药物研发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也是各国药物开发机构研究投入的重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一种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调控了细胞的增殖,存活,粘连,迁移与分化。EGFR在多种肿瘤细胞中过度活化或持续活化,比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阻断EGFR和Erb-B2的活化已被临床验证为主导的方法来靶向治疗肿瘤细胞。两种靶向EGFR的小分子抑制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得到了美国FDA的快速批准用于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这些患者对常规化疗已经失去反应。已有多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EGFR活化突变阳性的NSCLC患者对EGFR-TKI(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反应率显著高于EGFR野生型NSCLC患者,无进展生存(PFS)期和总生存(OS)期也显著延长。但尽管如此,大部分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PFS不超过12~14个月,即对TKI发生了耐药。获得性耐药的机制及其临床应对策略成为靶向治疗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针对耐药性,临床上采用的策略是:策略1—继续使用EGFR-TKI,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的交叉使用。总之,TKI进展后继续使用TKI有一定益处,但获益程度非常有限。策略2—开发新型EGFR-TKI。策略3—针对其他靶点治疗。由于“旁路激活途径”在EGFR-TKI耐药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这些旁路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但是,目前的EGFR-TKI仍不能解决药物耐药性所引起的临床压力,而且现有的药物多是以喹唑啉或者喹啉胺类为基本母核的EGFR可逆或不可逆抑制剂,其对野生型细胞的选择性差带来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本领域迫切需要新类型的,尤其是新颖骨架的化合物来解决耐药性,选择性差,药代性质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的2-氨基嘧啶类化合物及药物组合物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式I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环烷氧基;R3为H或-(CH2)mNR8R9;R4和R5独立地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卤素、-(CH2)mNR8R9、-(CH2)mCR6R8R9;其中,各m独立地为0、1、2或3;R6为H或C1-C3烷基;各R8和各R9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或者R8、R9和相连的N或C一同形成未取代或取代的含有1、2或3个选自O、N、S杂原子的3-8元单环或稠环;W为NH、N(C1-C3烷基)、O或S;X、Y、Z各自独立地为N或-CR10,其中,R10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为含有0、1、2或3个选自O、N或S的杂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芳香环;其中,各取代独立地指被选自下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羟基、氨基、C1-C3烷基、C1-C3烷氧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盐选自无机酸盐或有机酸盐,如盐酸盐、硫酸盐、氢溴酸盐、磷酸盐、硝酸盐,乙酸盐、马来酸盐、对甲苯磺酸盐、甲磺酸盐或三氟乙酸。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各取代独立地为单取代、二取代、三取代或四取代。在另一优选例中,所述未取代或取代的3-8元单环或稠环上,任选地具有1、2或3个选自O、N、S的杂原子,所述取代是指被选自下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C1-C3烷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在另一优选例中,W为NH、O、S或-N(CH3)。在另一优选例中,X为N或-CH-。在另一优选例中,Y为-CH-。在另一优选例中,Z为-CH-。在另一优选例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氰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C3-C6环烷基、C3-C6环烷氧基、卤代C1-C6烷基或卤代C1-C6烷氧基。在另一优选例中,R1为H、氟、氯、溴、氰基、C1-C4烷基、氟代C1-C3烷基、氟代C1-C3烷氧基或C1-C3烷氧基。在另一优选例中,氟代C1-C3烷基为三氟甲基。在另一优选例中,为苯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吡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吡嗪基、哒嗪基、吡啶基、咪唑基或嘧啶基。在另一优选例中,为苯基、吡咯基或吡啶基。在另一优选例中,式I化合物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1)R3为H、-(CH2)sN(C1-C3烷基)(C1-C3烷基)、或其中s为1或2或3;(2)R4为H、C1-C3烷基、卤代C1-C3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氧基、卤素、-(CH2)mNR8R9、或(3)R5为H、C1-C3烷基、卤代C1-C3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氧基、卤素、-(CH2)mNR8R9、其中,各m独立地为0、1、2或3;各R8和各R9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所述取代是指被选自下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各n1、各n2、各n3独立地为0、1、2或3;各V独立地为CH、C(C1-C3烷基)或N;各U独立地为无、O、S、CR11R12或NR13,其中R11、R12、R13独立地为H、C1-C3烷基、C3-C6环烷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或-C(=O)(C1-C3烷基)。在另一优选例中,为在另一优选例中,式I化合物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特征:(1)R3为H、(2)R4为H、-CH3、(3)R5为H、-CH3、F、在另一优选例中,W为NH;X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式I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环烷氧基;R3为H或‑(CH2)mNR8R9;R4和R5独立地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卤素、‑(CH2)mNR8R9、‑(CH2)mCR6R8R9;其中,各m独立地为0、1、2或3;R6为H或C1‑C3烷基;各R8和各R9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或者R8、R9和相连的N或C一同形成未取代或取代的含有1、2或3个选自O、N、S杂原子的3‑8元单环或稠环;W为NH、N(C1‑C3烷基)、O或S;X、Y、Z各自独立地为N或‑CR10,其中,R10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为含有0、1、2或3个选自O、N或S的杂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芳香环;其中,各取代独立地指被选自下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羟基、氨基、C1‑C3烷基、C1‑C3烷氧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式I化合物,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立体异构体或其前药分子,
其中,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氰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或
未取代的C3-C6环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3-C6环烷氧基;
R3为H或-(CH2)mNR8R9;R4和R5独立地为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取代
或未取代的C1-C6烷氧基、卤素、-(CH2)mNR8R9、-(CH2)mCR6R8R9;其中,各m独立地为
0、1、2或3;R6为H或C1-C3烷基;各R8和各R9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6烷基,或者R8、R9和相连的N或C一同形成未取代或取代的含有1、2或3个选自O、N、
S杂原子的3-8元单环或稠环;
W为NH、N(C1-C3烷基)、O或S;
X、Y、Z各自独立地为N或-CR10,其中,R10为氢、卤素、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氧基;
为含有0、1、2或3个选自O、N或S的杂原子的取代或未取代的5-7元芳香环;
其中,各取代独立地指被选自下组的取代基取代:卤素、羟基、氨基、C1-C3烷基、
C1-C3烷氧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特征在于,R1和R2各自独立地为H、卤素、
氰基、C1-C6烷基、C1-C6烷氧基、C3-C6环烷基、C3-C6环烷氧基、卤代C1-C6烷基或卤代
C1-C6烷氧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特征在于,为苯基、呋喃基、噻吩基、
吡咯基、吡唑基、噻唑基、异噻唑基、噁唑基、异噁唑基、吡嗪基、哒嗪基、吡啶基、咪
唑基或嘧啶基。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化合物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
特征:
(1)R3为H、-(CH2)sN(C1-C3烷基)(C1-C3烷基)、或其中s为1或2
或3;
(2)R4为H、C1-C3烷基、卤代C1-C3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氧基、卤素、
-(CH2)mNR8R9、或(3)R5为H、C1-C3烷基、卤代C1-C3烷基、C1-C3烷氧基、卤代C1-C3烷氧基、卤素、
-(CH2)mNR8R9、其中,各m独立地为0、1、2或3;
各R8和各R9独立地选自H、取代或未取代的C1-C3烷基,所述取代是指被选自下组
的取代基取代:卤素、-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C(=O)(C1-C3烷基);
各n1、各n2、各n3独立地为0、1、2或3;
各V独立地为CH、C(C1-C3烷基)或N;
各U独立地为无、O、S、CR11R12或NR13,其中R11、R12、R13独立地为H、C1-C3烷基、C3-C6环烷基、-NH(C1-C3烷基)、-N(C1-C3烷基)(C1-C3烷基)或-C(=O)(C1-C3烷基)。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特征在于,式I化合物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
特征:
(1)R3为H、(2)R4为H、-CH3、(3)R5为H、-CH3、F、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式I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化合物为:
(E)-N-((3-((5-氯-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
烯酰胺;
(E)-N-((3-((5-氯-4-((喹啉-6-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
丁烯酰胺;
(E)-N-((3-((5-氯-4-((喹啉-3-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
丁烯酰胺;
(E)-N-((3-((5-氯-4-((吲哚-5-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
丁烯酰胺;
(E)-N-((3-((5-氯-4-(N-甲基-(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
基)-2-丁烯酰胺;
(E)-N-((3-((5-氯-4-((萘-2-基)氧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
烯酰胺;
(E)-N-((3-((5-氯-4-((萘-2-基)硫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
烯酰胺;
(E)-N-((3-(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烯酰
胺;
(E)-N-((3-((5-溴-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
烯酰胺;
(E)-N-((3-((5-氟-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
烯酰胺;
(E)-N-((3-((5-甲基-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
丁烯酰胺;
(E)-N-((3-((5-甲氧基-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
基)-2-丁烯酰胺;
(E)-N-((3-((5-氰基-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基)-2-
丁烯酰胺;
(E)-N-((3-((5-三氟甲基-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
基)-2-丁烯酰胺;
(E)-N-((3-((5-异丙基-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氧基苯基)-4-(二甲氨
基)-2-丁烯酰胺;
(E)-N-((3-((5-氯-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烯酰胺;
(E)-N-((3-((5-氯-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甲基苯基)-4-(二甲氨基)-2-丁烯
酰胺;
(E)-N-((3-((5-氯-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基)-4-氟苯基)-4-(二甲氨基)-2-丁烯酰
胺;
(E)-N-((3-((5-氯-4-((萘-2-基)氨基))嘧啶-2-基)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克丁健陈成斌耿美玉任小梅谢华涂正超陈奕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