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及制备和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042723 阅读:110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5 15: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如式Ⅰ和式Ⅱ所示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主要是以含羧基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为母核,通过与THP保护的羟胺一步缩合及相关的修饰得到目标化合物。实验证明,在细胞水平对与EGFR酪氨酸激酶活性相关的肿瘤细胞(对Gefitinib耐药的人肺腺癌细胞株H1975、过表达EGFR的人表皮癌细胞株A431)和对与HDAC组蛋白乙酰化酶活性相关的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人口腔表皮样癌细胞株KB、人早幼粒急性白血病细胞株HL60、人肝癌细胞株HepG2、人结肠癌细胞株SW620等肿瘤细胞,具有显著的增殖抑制作用,可制备相应抗肿瘤细胞药物。结构通式如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制药领域,涉及一种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嘧啶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研究发现,在超过60%的恶性肿瘤中都存在一种或多种EGFR家族受体突变或者过表达。酪氨酸激酶在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ATP竞争结合到EGFR胞内区磷酸化位点,抑制EGFR自磷酸过程并阻断下游信号通路,达到抑制肿瘤细胞的目的。包括吉非替尼在内的第一代可逆型EGFR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然而,临床使用中出现获得性耐药。因为第一代抑制剂对皮肤和肠道的野生型EGFR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所以引发皮炎、腹泻等副作用,使接受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不可逆EGFR抑制剂靶向EGFRT790M的治疗策略取得一定的成果,以Afatinib为代表的第二代不可逆EGFR抑制剂可用于由第一代可逆型EGFR抑制剂吉非替尼引起的耐药患者治疗。但是第二代不可逆EGFR抑制剂在野生型EGFR与T790M突变型之间选择性不强,对野生型EGFR的强抑制作用引起引发皮炎、腹泻等副作用。AZD9291,商品名塔格瑞斯(Tagrisso或Osimertinib),是阿斯利康公司(AstraZeneca)研发的第三代非可逆突变选择型EGFR抑制剂,对已有EGFR-TKI抗性和T790M突变的NSCLC患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WZ4002是最找报道的第三代非可逆突变选择型EGFR抑制剂,在野生型EGFR与<br>突变型EGFR之间有很好的选择性。但是第三代非可逆突变选择型EGFR抑制剂也会引起EGFR新的C797S突变。如何解决耐药问题,已经成了EGFR抑制剂的研究热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Deacetylase,HDAC)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蛋白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通过螯合锌离子形成活性中心,进而催化水解组蛋白赖氨酸残基上的乙酰胺,使组蛋白去乙酰化。在多种恶性肿瘤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HDAC异常表达。近年来,研究发现抑制HDACs的活性,使HATs水平相对提高,可提高组蛋白去乙酰化水平,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分化,达到抗肿瘤的目的。HDAC抑制剂能够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的酶活性,起到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肿瘤细胞分化或凋亡的目的。根据锌离子螯合基团的不同可将HDACs分为六类:短链脂肪类、羟肟酸类、环四肽类、苯甲酰胺类、硫醇及亲电子酮类及杂分子类。其中研究最广泛、活性较强的是羟肟酸类抑制剂。伏立诺他(SAHA)是第一个上市的HDAC抑制剂。现在很多临床研究趋向于将HDACIs与其他的抗肿瘤药物联用,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其中,HDAC抑制剂SAHA与蛋白酶体抑制剂Bortezomib联合用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复发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临床Ⅱ、Ⅲ期研究正在进行。近期的临床研究中也有将HDAC抑制剂与EGFR抑制剂联用,以期能够解决耐药问题,已有研究将HDAC抑制剂的药效片段异羟肟酸连接到EGFR抑制剂喹唑啉母核设计EGFR/HDAC多靶点药物,CUDC-101已经进入临床Ⅰ期研究阶段,该多靶点抑制剂对耐药细胞株的抑制效果比单一靶点的EGFR抑制剂好。EGFR/HDAC双靶点抑制剂有望成为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嘧啶类衍生物,是一种与现有技术完全不同的嘧啶类衍生物,具有较佳的抗肿瘤活性,同时具有EGFR/HDAC抑制活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嘧啶类衍生物,结构通式如式Ⅰ所示:其中:R1为氢原子或氯原子;R2为氢原子或甲氧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嘧啶类衍生物,结构通式如式Ⅱ所示:其中:X为醚键(-O-)、酰胺键哌嗪基或N,N’-二甲基乙二胺基n为1~5;R1为氢原子、氯原子或三氟甲基;R2为氢原子、甲氧基、卤素和甲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化合物Ⅰ为如下任一化合物:N1-(3-((2-((4-(4-乙酰基-哌嗪-1-基)-2-甲氧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4-基)氨基)苯基)-N4-羟基马来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N1-(3-((2-((4-(4-乙酰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4-基)氨基)苯基)-N4-羟基马来酰胺盐酸盐(化合物2)。所述的化合物Ⅱ为如下任一化合物: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3);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4);N-(3-((5-氯-2-((4-(4-(2-(羟基氨基)-2-氧代乙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嘧啶-4-基)氧代)苯基)丙烯酰胺盐酸盐(化合物5);N-(3-((5-氯-2-((3-(4-(2-(羟基氨基)-2-氧代乙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丙烯酰胺盐酸盐(化合物6);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三氟甲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7);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8);4-(4-(4-((4-((3-乙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丁酰胺盐酸盐(化合物9);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丁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0);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戊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1);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2);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2-氟苯基)哌嗪-1-基)-N-羟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3);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氟苯基)哌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如式Ⅰ所示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为:其中:R1为氢原子或氯原子,R2为氢原子或甲氧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如式Ⅰ所示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
R1为氢原子或氯原子,
R2为氢原子或甲氧基。
2.一种如式Ⅱ所示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
X为醚键、酰胺键、哌嗪基或N,N’-二甲基乙二胺基;
n为1~5,
R1为氢、氯原子或三氟甲基,
R2为氢原子、甲氧基、卤素或甲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式Ⅰ化合物为如下任一化合物:
N1-(3-((2-((4-(4-乙酰基-哌嗪-1-基)-2-甲氧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4-基)氨基)苯基)-N4-羟基
马来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
N1-(3-((2-((4-(4-乙酰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4-基)氨基)苯基)-N4-羟基马来酰
胺盐酸盐(化合物2)。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异羟肟酸片段的2,4-二芳胺基嘧啶类衍生物,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式Ⅱ化合物为如下任一化合物: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乙
酰胺盐酸盐(化合物3);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

\t基)-N-羟基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4);
N-(3-((5-氯-2-((4-(4-(2-(羟基氨基)-2-氧代乙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嘧啶-4-基)氧代)苯基)
丙烯酰胺盐酸盐(化合物5);
N-(3-((5-氯-2-((3-(4-(2-(羟基氨基)-2-氧代乙基)哌嗪-1-基)苯基)氨基)嘧啶-4-基)氨基)苯基)
丙烯酰胺盐酸盐(化合物6);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三氟甲基-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
羟基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7);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
基)-N-羟基丙酰胺盐酸盐(化合物8);
4-(4-(4-((4-((3-乙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丁酰胺
盐酸盐(化合物9);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
基)-N-羟基丁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0);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
基)-N-羟基戊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1);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甲氧基苯基)哌嗪-1-
基)-N-羟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2);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2-氟苯基)哌嗪-1-基)-N-羟
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3);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氟苯基)哌嗪-1-基)-N-羟
基丁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4);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2-氟苯基)哌嗪-1-基)-N-羟
基丁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5);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3-氟苯基)哌嗪-1-基)-N-羟
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6);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哌嗪-1-基)-N-羟基己
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7);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2-甲基苯基)哌嗪-1-基)-N-
羟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8);
6-(4-(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2-氯苯基)哌嗪-1-基)-N-羟
基己酰胺盐酸盐(化合物19);
N1-(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N5-羟基戊二酰胺盐酸
盐(化合物20);
N1-(4-((4-((3-丙烯酰基-氨基-苯基)氨基)-5-氯嘧啶-2-基)氨基)苯基)-N8-羟基辛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永平罗婧陈文腾舒可刘星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