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20177 阅读:1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6 19: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用于承受撞击的横梁和固定连接在横梁两端且向后延伸的两个吸能装置,吸能装置包括沿横梁前后方向设置的筒状缸体和置于筒状缸体内的活塞,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沿筒状缸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活塞杆,且活塞杆远离活塞的一端穿过筒状缸体的前端面伸出到筒状缸体外,活塞杆远离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与横梁可拆卸式连接,筒状缸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筒状缸体内腔连通的泄压孔,活塞与泄压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能够将筒状缸体位于活塞两侧的腔室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挤压空气来消耗碰撞能量,提高了对撞击力的转换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撞保护构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
技术介绍
防撞梁也被称为防撞横梁,是指为了保护汽车在碰撞中少受或者不受破坏而设置的梁结构,重点是使被保护体少受或者不受伤害。防撞梁重要的设计理念就是一点受力全身受力,也就是分散力的作用。从功能上来看,防撞梁结构主要承担着抵御碰撞变形,分散碰撞能量的作用。前防撞梁位于车身的最前端,在保险杠的后边,通过吸能装置和纵梁相连。防撞梁的第一个作用是在低速碰撞下,通过其本身高强度的结构,将能量分散给吸能装置,以减轻低速碰撞时车辆的损坏程度,进而降低维修成本。另外一个作用是在高速碰撞中将碰撞能量均匀传递给左右纵梁等主要承受部件。在防撞梁中,吸能盒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现有的汽车中用的吸能盒,大多数都是对吸能盒的内部结构和内部填充材料进行变换和改进,这种改变方式存在以下缺点:吸能盒转化撞击力的能力较差,安全性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转换撞击力能力高,提高车辆安全性的汽车前防撞梁结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用于承受撞击的横梁和固定连接在横梁两端且向后延伸的两个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包括沿所述横梁前后方向设置的筒状缸体和置于筒状缸体内且能够沿筒状缸体长度方向与所述筒状缸体滑动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沿所述筒状缸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活塞杆,且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穿过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伸出到所述筒状缸体外,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梁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筒状缸体内腔连通的泄压孔,所述活塞与所述泄压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能够将所述筒状缸体位于所述活塞两侧的腔室连通。在本技术中,车辆前方收到撞击时,横梁承受整个撞击力,并将碰撞能量分散,传递给位于横梁两端的吸能装置,吸能装置中的连接板将碰撞能量再通过活塞杆传递给位于筒状缸体内的活塞,活塞受力后向远离横梁的方向移动。在活塞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对筒状缸体内的空气进行挤压,受压后的空气通过连接孔和泄压孔向外喷射,使汽车碰撞能量对空气进行做功,通过对挤压空气来消耗碰撞能量,相对传统对内部结构和内部填充材料进行变换和改进,提高了对撞击力的转换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作为优化,所述横梁包括矩形横管和位于矩形横管前方且朝向矩形横管前方拱起的条状拱板,所述矩形横管和所述条状拱板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条状拱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横管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条状拱板与所述矩形横管之间设有多个沿所述矩形横管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拱形支撑架,所述拱形支撑架的拱顶与所述条状拱板朝向所述矩形横管一侧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拱形支撑架的两个拱脚分别与所述矩形横管朝向所述条状拱板一侧的侧面固定连接。矩形横管的前方设置有条状拱板,另外它们之间还设置有多个拱形支撑架,条状拱板与拱形支撑架相配合,形成类似于拱桥一样的结构,条状拱板的拱形面通过切向传递给每一个拱形支撑架,将碰撞能量分散,再传递到矩形横管上,使矩形横管受力均匀,不会因为局部受力过大而变形,提高了整体的抗撞击能力,能够有效的对汽车发动机进行保护。作为优化,所述矩形横管内还设有沿所述矩形横管长度方向延伸的蜂窝状夹层,所述蜂窝状夹层包括若干沿所述矩形横管前后方向设置的蜂窝孔,所述蜂窝状夹层沿所述蜂窝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横管的内壁固定连接。蜂窝状夹层结构稳定性好,不易变形,其突出的抗压能力和抗弯能力能够有效的抵抗碰撞。作为优化,所述条状拱板远离所述矩形横管一侧的侧面上覆盖粘接有缓冲泡沫块。缓冲泡沫块是作为吸能缓冲材料。其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之后,可以对行人腿部提供进一步缓冲;另一个是对于保险杠外壳提供支撑,保证其在轻微受压时不易断裂或变形。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通过挤压空气来消耗碰撞能量,提高了对撞击力的转换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附图说明】为了使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中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用于承受撞击的横梁和固定连接在横梁两端且向后延伸的两个吸能装置,所述吸能装置包括沿所述横梁前后方向设置的筒状缸体6和置于筒状缸体6内且能够沿筒状缸体6长度方向与所述筒状缸体6滑动配合的活塞7,所述活塞7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沿所述筒状缸体6长度方向设置的活塞杆8,且所述活塞杆8远离所述活塞7的一端穿过所述筒状缸体6的前端面伸出到所述筒状缸体6外,所述活塞杆8远离所述活塞7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9,所述连接板9与所述横梁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状缸体6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筒状缸体内腔连通的泄压孔10,所述活塞7与所述泄压孔10相对应位置开设有连接孔11,所述连接孔11能够将所述筒状缸体6位于所述活塞7两侧的腔室连通。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横梁包括矩形横管2和位于矩形横管2前方且朝向矩形横管2前方拱起的条状拱板3,所述矩形横管2和所述条状拱板3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条状拱板3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横管2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条状拱板3与所述矩形横管2之间设有多个沿所述矩形横管2长度方向排列设置的拱形支撑架4,所述拱形支撑架4的拱顶与所述条状拱板3朝向所述矩形横管2 —侧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拱形支撑架4的两个拱脚分别与所述矩形横管2朝向所述条状拱板3 —侧的侧面固定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矩形横管2内还设有沿所述矩形横管2长度方向延伸的蜂窝状夹层1,所述蜂窝状夹层1包括若干沿所述矩形横管2前后方向设置的蜂窝孔,所述蜂窝状夹层沿所述蜂窝孔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横管2的内壁固定连接。本【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条状拱板3远离所述矩形横管2 —侧的侧面上覆盖粘接有缓冲泡沫块5。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通过参照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已经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出各种各样的改变,而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主权项】1.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用于承受撞击的横梁和固定连接在横梁两端且向后延伸的两个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包括沿所述横梁前后方向设置的筒状缸体和置于筒状缸体内且能够沿筒状缸体长度方向与所述筒状缸体滑动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沿所述筒状缸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活塞杆,且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穿过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伸出到所述筒状缸体外,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梁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筒状缸体内腔连通的泄压孔,所述活塞与所述泄压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能够将所述筒状缸体位于所述活塞两侧的腔室连通。2.根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防撞梁结构,包括用于承受撞击的横梁和固定连接在横梁两端且向后延伸的两个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装置包括沿所述横梁前后方向设置的筒状缸体和置于筒状缸体内且能够沿筒状缸体长度方向与所述筒状缸体滑动配合的活塞,所述活塞的前端固定连接有沿所述筒状缸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活塞杆,且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穿过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伸出到所述筒状缸体外,所述活塞杆远离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横梁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筒状缸体的前端面开设有与所述筒状缸体内腔连通的泄压孔,所述活塞与所述泄压孔相对应位置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能够将所述筒状缸体位于所述活塞两侧的腔室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至宇冯渝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至信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8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