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48005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2-10 16: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其在由输入轴(10)、输出轴(20)、第一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构成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中,包括:第一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构成所述第一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及结合部件,包括第一至第四离合器(C-1、C-2、C-3、C-4)及第一及第二制动器(B1、B2);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通过运行所述结合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结合部件驱动,以实现八个前进档及两个倒退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尤其涉及以三套行星齿轮和多个离合器及制动器为媒介实现八个前进档及两个倒退档的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
技术介绍
自动变速器为将引擎的动力变化为符合行驶负荷的状态而采用各种结构,但大体上一般采用包括含有行星齿轮的齿轮系及对该齿轮系进行操作的液压控制装置的动力系结构。这些齿轮系利用通过液压控制装置操作的离合器或制动器等的摩擦部件的运行组合来形成特定的变速档,因此,根据车辆行驶情况及驾驶者的操作来操作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则可实现变速至所需变速档。自动变速器的变速档的档数越多,越能够设计出适当的变速比,而且,可将从引擎输出的动力以更高效传递至驱动轮,从而可提高燃油经济性及加速性能和变速质量。因此,需要开发出可实现更多变速档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另外,在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中,由于根据可实现的变速档的数量、行星齿轮组及摩擦部件的组合方法,动力系的耐久性能和动力传递效率及变速器的体积和重量等会有所不同,因此,人们致力于开发更坚固,无动力损失,更紧凑的动力系。这样的自动变速器公开于韩国注册专利注册号第10-0986542号及韩国注册专利注册号第10-0582486号。用于现有技术的八速自动变速器的齿轮系至少采用四组以上的行星齿轮,因此,自动变速器的体积和长度及重量过大,随之导致车辆的重量增加,燃油经济性降低。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技术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一种通过组合三个行星齿轮组和四个离合器及两个制动器的简单的结构来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两个倒退档的变速档,从而缩小自动变速器的体积和整体长度,降低自动变速器的重量,节省制造成本,而且,提高车辆的搭载性能的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课题解决手段为达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优选提供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其由输入轴(10)、输出轴(20)、第一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构成,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中,包括:第一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其构成所述第一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及结合部件,其包括第一至第四离合器(C-1、C_2、C-3、C_4)及第一及第二制动器(B1、B2);其中,所述第一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通过运行所述结合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结合部件来驱动或约束,以实现八个前进档及两个倒退档。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PGl)包括连接于变速器外壳(30)并起到旋转被约束的状态的固定部件的作用的第一运行部件(NI)、连接于所述输入轴(10)并起到等效输入部件的作用的第二运行部件(N2)、及以所述第一运行部件(NI)的固定作用为媒介起到以增速比输出的状态的转移输出部件的作用的第三运行部件(N3);所述第二及第三行星齿轮组(PG2、PG3)包括以第一离合器(C-1)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所述输入轴(10)并以第二离合器(C-2)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运行部件(N3)的第四运行部件(N4)、以第三离合器(C-3)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所述输入轴(10)并以第二制动器(B2)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变速器外壳(30)使得旋转受到约束的第五运行部件(N5)、连接于所述输出轴(20)的第六运行部件(N6)、及以第四离合器(C-4)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所述第三运行部件(N3)并以第一制动器(BI)为媒介可变地连接于所述变速器外壳(30)使得旋转受到约束的第七运行部件(N7)。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运行部件(NI)包括第一太阳齿轮(SI),所述第二运行部件(N2)包括第一载体(Cl),所述第三运行部件(N3)包括第一环形齿轮(Rl),所述第一载体(Cl)由单小齿轮构成。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包括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载体(C2)、及第二环形齿轮(R2),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包括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载体(C3)及第三环形齿轮(R3),所述第二及第三载体(C2、C3)分别由单小齿轮构成,所述第四运行部件(N4)包括所述第三太阳齿轮(S3),所述第五运行部件(N5)包括所述第二环形齿轮(R2)及所述第三载体(C3),所述第六运行部件(N6)包括连接于所述输出轴(20)的所述第二载体(C2),所述第七运行部件(N7)包括始终连接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S2)及所述第三环形齿轮(R3)。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包括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载体(C2)、及第二环形齿轮(R2),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包括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载体(C3)、及第三环形齿轮(R3),所述第二载体(C2)由双小齿轮构成,所述第三载体(C3)由单小齿轮构成,所述第四运行部件(N4)包括所述第三太阳齿轮(S3),所述第五运行部件(N5)包括始终连接的所述第二载体(C2)及所述第三载体(C3),所述第六运行部件(N6)包括始终连接的所述第二环形齿轮(R2)及所述第三环形齿轮(R3),所述第七运行部件(N7)包括所述第二太阳齿轮(S2)。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包括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载体(C2)、及第二环形齿轮(R2),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包括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载体(C3)、及第三环形齿轮(R3),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设置于内侧,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设置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的外侧,所述第四运行部件(N4)包括所述第三太阳齿轮(S3),所述第五运行部件(N5)包括始终连接的所述第二环形齿轮(R2)及所述第三载体(C3),所述第六运行部件(N6)包括所述第二载体(C2),所述第七运行部件(N7)包括一体形成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S2)及所述第三环形齿轮(R3)。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一运行部件(NI)包括第一太阳齿轮(SI),所述第二运行部件(N2)包括第一环形齿轮(Rl),所述第三运行部件(N3)包括第一载体(Cl),所述第一载体(Cl)由双小齿轮构成。另外优选地,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包括第二太阳齿轮(S2)、第二载体(C2)、及第二环形齿轮(R2),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包括第三太阳齿轮(S3)、第三载体(C3)、及第三环形齿轮(R3),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设置于内侧,所述第二行星齿轮组(PG2)设置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组(PG3)的外侧,所述第四运行部件(N4)包括所述第三太阳齿轮(S3),所述第五运行部件(N5)包括始终连接的所述第二环形齿轮(R2)及所述第三载体(C3),所述第六运行部件(N6)包括所述第二载体(C2),所述第七运行部件(N7)包括一体形成的所述第二太阳齿轮(S2)及所述第三环形齿轮(R3)。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相互组合三个行星齿轮组和四个离合器及两个制动器的简单的结构实现了八个前进档和两个倒退档的变速档,从而缩小了自动变速器的体积和整体长度,降低了自动变速器的重量,节省了制造成本,而且,提高了车辆的搭载性能,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润滑及冷却性。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三个行星齿轮组中只运行六个旋转部件并运行四个离合器和两个制动器中的两个摩擦部件即可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两个倒退档,从而可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变速性能。附图的简要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其由输入轴(10)、输出轴(20)、第一行星齿轮组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构成,在所述自动变速器的动力系中,包括:第一运行部件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其构成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组至第三行星齿轮组(PG1、PG2、PG3);以及结合部件,其包括第一离合器至第四离合器(C‑1、C‑2、C‑3、C‑4)以及第一制动器和第二制动器(B1、B2);其中,所述第一运行部件至第七运行部件(N1、N2、N3、N4、N5、N6、N7)通过运行所述结合部件中的至少两个结合部件来驱动或约束,以实现八个前进档和两个倒退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哲真
申请(专利权)人:现代派沃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