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2361914 阅读: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23 01: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输油泵、高压油泵、第一共轨管、第二共轨管、滤清器以及若干个喷油器,高压油泵的输出端设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通过第一高压油管连接第一共轨管,另一路输出通过第二高压油管连接第二共轨管,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设置在高压油泵的两侧,且并行设置,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上分别设有轨压传感器、回油孔以及若干个喷油孔,喷油孔通过第三高压油管连接对应的喷油器,轨压传感器分别连接电子控制单元,回油孔通过回油管路与回油口连通,从而避免使用较长的共轨管带来的整机布局的困难,而且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
,尤其涉及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燃油系统是根据发动机运转工况的需要,向发动机供给一定数量的、清洁的、雾化良好的燃油,以便与一定数量的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同时,燃油系统还需要储存相当数量的汽油,以保证汽车有相当远的续驶里程。而,V型发动机是将所有汽缸分成两组,把相邻汽缸以一定夹角布置一起,使两组汽缸形成有一个夹角的平面,从侧面看汽缸呈V字形的发动机,在V型发动机中,燃油喷射系统采用一根长度较长的共轨管向各个喷嘴提供高压燃油,该共轨管的设置,增加了发动机整机的长度以及共轨管与各缸之间的高压油管的长度,使得整机布局繁琐。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在V型发动机系统中,燃油喷射系统采用一根长度较长的共轨管向各个喷嘴提供高压燃油,该共轨管的设置,增加了发动机整机的长度以及共轨管与各缸之间的高压油管的长度,使得整机布局繁琐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所述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输油栗和高压油栗,所述输油栗的输入端通过低压油管与进油口连接,所述输油栗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与滤清器连接,所述滤清器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与高压油栗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高压油栗的输出端设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通过第一高压油管连接第一共轨管,另一路输出通过第二高压油管连接第二共轨管,所述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设置在所述高压油栗的两侧,且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上分别设有轨压传感器、回油孔以及若干个喷油孔,所述喷油孔通过第三高压油管连接对应的喷油器,所述轨压传感器分别连接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回油孔通过回油管路与回油口连通。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输油栗集成到所述高压油栗上。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共轨管与所述第二共轨管以所述高压油栗为中心成中心对称布置。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包括第一电子控制单元和第二电子控制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共轨管上的轨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一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第二共轨管上的轨压传感器连接所述第二电子控制单元,所述第一电子控制单元与所述第二电子控制单元连接。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回油管路一端连接至所述高压油栗的回油端,另一端连接至所述回油口,所述第一共轨管的回油孔连接的管路通过第一三通与所述回油管路连通,所述第二共轨管的回油孔连接的管路通过第二三通与所述回油管路连通。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上分别设有油压平衡孔,两个所述油压平衡孔通过高压油轨连通。作为一种改进的方案,所述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上喷油孔的数量为3个、4个或6个。由于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输油栗、高压油栗、第一共轨管、第二共轨管、滤清器以及若干个喷油器,高压油栗的输出端设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通过第一高压油管连接第一共轨管,另一路输出通过第二高压油管连接第二共轨管,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设置在高压油栗的两侧,且并行设置,第一共轨管和第二共轨管上分别设有轨压传感器、回油孔以及若干个喷油孔,喷油孔通过第三高压油管连接对应的喷油器,轨压传感器分别连接电子控制单元,回油孔通过回油管路与回油口连通,从而避免使用较长的共轨管带来的整机布局的困难,而且结构紧凑。【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高压油栗,2-低压油管,3-滤清器,4-第一高压油管,5-第一共轨管,6-第二高压油管,7-第二共轨管,8-轨压传感器,9-回油孔,10-喷油孔,11-第三高压油管,12-喷油器,13-回油管路,14-进油口,15-回油口,16-第一电子控制单元,17-第二电子控制单元,18-第一三通,19-第二三通,20-油压平衡孔,21-高压油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示出了本技术提供的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为了便于说明,图中仅给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输油栗和高压油栗1,输油栗的输入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进油口 14连接,输油栗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滤清器3连接,滤清器3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高压油栗I的输入端连接,高压油栗I的输出端设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通过第一高压油管4连接第一共轨管5,另一路输出通过第二高压油管6连接第二共轨管7,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设置在高压油栗I的两侧,且并行设置,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上分别设有轨压传感器8、回油孔9以及若干个喷油孔10,喷油孔10通过第三高压油管11连接对应的喷油器12,轨压传感器8分别连接电子控制单元,回油孔9通过回油管路13与回油口 15连通。其中,上述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上喷油孔10的数量为3个、4个或6个,对应的该V型发动机为6缸发动机、8缸发动机以及12缸发动机等,如图1所示,图中给出的8缸发动的情形,下述以此为实施例进行描述,但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如图1所示,输油栗集成到高压油栗I上,在此不再赘述。在本技术中,第一共轨管5与第二共轨管7并行的方式设置在该高压油栗I的两次,其该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可设置为:其以高压油栗I为中心成中心对称或近似中心对称的布置,以尽可能的降低整机振动带给燃油系统的损害。在本技术中,电子控制单元(ECT)可以设置为一个,即通过一个电子控制单元分别控制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上若干个喷油器12,为了进一步地的优化控制方式,可以进行如下设置:<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发动机燃油系统包括输油泵和高压油泵(1),所述输油泵的输入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进油口(14)连接,所述输油泵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滤清器(3)连接,所述滤清器(3)的输出端通过低压油管(2)与高压油泵(1)的输入端连接,所述高压油泵(1)的输出端设有两路输出,一路输出通过第一高压油管(4)连接第一共轨管(5),另一路输出通过第二高压油管(6)连接第二共轨管(7),所述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设置在所述高压油泵(1)的两侧,且并行设置,所述第一共轨管(5)和第二共轨管(7)上分别设有轨压传感器(8)、回油孔(9)以及若干个喷油孔(10),所述喷油孔(10)通过第三高压油管(11)连接对应的喷油器(12),所述轨压传感器(8)分别连接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回油孔(9)通过回油管路(13)与回油口(15)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元辉张朝阳范委修谢凤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