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217760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0-08 15:25
在以在前进行驶时从中间从动齿轮(43)向中间驱动齿轮(41)作用内径方向的力和自动变速器(25)侧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式使中间驱动齿轮(41)和中间从动齿轮(43)相啮合的结构中,以离自动变速器(25)远的一侧的第二列的多个圆锥滚柱(69)和外圈(62)的外环轨道(64)以及内圈(65)的内环轨道(67)的接触角(θ)(角度θ2),比离自动变速器近的一侧的第一列的多个圆锥滚柱(68)和外圈(62)的外环轨道(63)以及内圈(65)的内环轨道(66)的接触角(θ)(角度θ1)大的方式,形成轴承(6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提出了如下的动力传递装置,该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变速机构;中间齿轮,与作为变速机构的输出构件的行星齿轮单元的齿圈连接,并且经由轴承由箱体支撑;大径齿轮,固定在中间轴上且与中间齿轮啮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装置中,中间齿轮经由由双列滚珠轴承(double row ball bearing)构成的轴承,由箱体支撑且该中间齿轮能够自由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1808号公报(图1)
技术实现思路
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一般而言,双列轴承以各列的转动体(滚珠或滚子等)和外环以及内环的接触角相同的方式形成,中间齿轮以及大径齿轮由斜齿轮构成。因此,在行驶时,在中间齿轮的与斜齿轮的啮合部位,从大径齿轮作用有内径方向的力和轴向的一个方向的力的合力,在与该啮合部位隔着齿轮中心位于相反一侧的部位,作用有作为反作用力的轴向的、另一方向的力。当因这样的反作用力使中间齿轮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垂直平面倾斜时,齿轮噪声变大,因此,提出能够进一步抑制该倾斜的结构成为一个课题。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能够进一步抑制中间驱动齿轮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垂直平面而倾斜的结构。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的主要目的,采取如下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变速器,中间驱动齿轮,由斜齿轮构成,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出构件连接,并且经由轴承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箱体构件上,中间从动齿轮,以在车辆前进行驶时向所述中间驱动齿轮作用内径方向的力和在轴向上的一个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式,与该中间驱动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中间驱动齿轮和所述箱体构件之间,并且具有:外环,环状且在内周侧形成有两列外环轨道;内环,环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两列内环轨道;两列多个转动体,在所述两列外环轨道和所述两列内环轨道之间转动,而且,所述轴承形成为,与所述两列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侧的第一列的多个转动体和所述外环轨道以及所述内环轨道的第一列接触角相比,所述两列中的与所述第一列不同的第二列的多个转动体和所述外环轨道以及所述内环轨道的第二列接触角大。在该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以在车辆前进行驶时从中间从动齿轮向中间驱动齿轮作用内径方向的力和在轴向上的一个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式使中间驱动齿轮和中间从动齿轮相啮合的结构中,轴承以与两列中的一个方向侧的第一列的多个转动体和外环的外环轨道以及内环的内环轨道的第一列接触角相比,两列中的与第一列不同(在轴向上的另一方向侧)的第二列的多个转动体和外环的外环轨道以及内环的内环轨道的第二列接触角大的方式,介于中间驱动齿轮和箱体构件之间形成。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中,在车辆前进行驶时,从中间从动齿轮向中间驱动齿轮的与中间从动齿轮的啮合部位作用内径方向的力和轴向的一个方向的力的合力,向相对于该啮合部位隔着齿轮中心位于相反一侧的部位(下面,称为相反一侧部位)作用作为反作用力的、轴向的另一方向的力。因此,通过使第二列接触角比第一列接触角大,能够使相对于作用于中间驱动齿轮的轴向的力的刚性(强度)变高。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抑制中间驱动齿轮相对于与轴向垂直的垂直平面倾斜,从而能够实现齿轮噪声的降低等。此外,为了确保相对于径向的力的刚性,第一列接触角优选为比较小的角度。在此,在作为轴承而使用圆锥滚柱轴承的情况下,“第一列接触角”和“第二列接触角”是指,在与转动体和外环轨道的接触线垂直的平面上朝向轴承的中心线的直线相对于内径方向的角度,在作为轴承而使用滚珠轴承的情况下,“第一列接触角”和“第二列接触角”是指,通过转动体与外环轨道的接触部位和转动体与内环轨道的接触部位且朝向轴承的中心线的直线相对于内径方向的角度。在这样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第二列的多个转动体比所述第一列的多个转动体小。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能够实现轴承的轴向的小型化。另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一个方向是所述变速器的输出构件侧的方向,所述输出构件能够由斜齿轮构成,并且受到在轴向上的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的力。而且,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轴承能够为圆锥滚柱轴承。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轴承能够为背面组合型的双列轴承,所述内环能够相对于所述箱体构件或所述中间驱动齿轮固定且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在该技术方案的本专利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中,所述轴承的所述外环能够与所述中间驱动齿轮连接,并且所述轴承的所述内环能够与所述箱体构件连接,所述内环能够相对于所述箱体构件固定且在轴向上不能移动。另外,所述轴承的所述外环能够与所述箱体构件连接,并且所述轴承的所述内环能够与所述中间驱动齿轮连接,所述内环能够相对于所述中间驱动齿轮固定且在轴向上不能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动力传递装置20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表示自动变速器25的各变速挡和离合器以及制动器的动作状态之间的关系的动作表。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5的齿圈37、中间驱动齿轮41、中间从动齿轮43的示意图。图5是放大动力传递装置20的中间驱动齿轮41和轴承61的局部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表示实施例的动力传递装置20和比较例的动力传递装置20B的中间驱动齿轮41、41B以及轴承61、61B的结构的概略的概略结构图。图7是放大变形例的动力传递装置120的中间驱动齿轮41和轴承161的局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是放大变形例的动力传递装置220的中间驱动齿轮241和轴承261的局部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接着,利用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动力传递装置20的概略结构图。图1所示的动力传递装置20与安装在前轮驱动式的车辆上的未图示的发动机的曲轴连接,并且能够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左右的驱动轮(前轮)DW。如图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包括变速箱22、容置在该变速箱22的内部的流体传动装置(液力变矩器)23、油泵24、自动变速器25、齿轮机构(齿轮系)40、差速器齿轮(差动机构)50等。流体传递装置23由液力变矩器构成,该液力变矩器具有:输入侧的泵轮23p,与发动机12的曲轴连接;输出侧的涡轮23t,与自动变速器25的输入构件(输入轴)26连接;导轮23s,配置在泵轮23p以及涡轮23t的内侧,对从涡轮23t向泵轮23p流动的工作油的液流进行整流;单向离合器23ο,将导轮23s的旋转方向限制为一个方向;锁止离合器23c等。但是,流体传动装置23也可以由不具有导轮23s的液力偶合器构成。油泵24由齿轮泵构成,该油泵24具有:泵组件,由泵体和泵盖形成;外齿齿轮,经由轮毂与液力变矩器23的泵轮23p连接。油泵24借助来自发动机的动力进行驱动,来吸引贮存在未图示的油盘中的工作油(ATF)并压送至未图示的油压控制装置。图2是动力传递装置20的局部剖视图。自动变速器25由8级变速式的变速器构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除了输入构件26还包括:双小齿轮式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0、拉威挪式第二行星齿轮机构35、用于变更从输入侧到输出侧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四个离合器Cl、C2、C3以及C4、两个制动器B1、B2以及单向离合器F1。第一行星齿轮机构30具有:作为外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变速器,中间驱动齿轮,由斜齿轮构成,与所述变速器的输出构件连接,并且经由轴承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撑在箱体构件上,中间从动齿轮,以在车辆前进行驶时向所述中间驱动齿轮作用内径方向的力和在轴向上的一个方向的力的合力的方式,与该中间驱动齿轮啮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设置在所述中间驱动齿轮和所述箱体构件之间,并且具有:外环,环状且在内周侧形成有两列外环轨道;内环,环状且在外周侧形成有两列内环轨道;两列多个转动体,在所述两列外环轨道和所述两列内环轨道之间转动,而且,所述轴承形成为,与所述两列中的所述一个方向侧的第一列的多个转动体和所述外环轨道以及所述内环轨道的第一列接触角相比,所述两列中的与所述第一列不同的第二列的多个转动体和所述外环轨道以及所述内环轨道的第二列接触角大。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鸟居武史出口翼浅野宗司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