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535901 阅读: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02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外壳、第一旋转体、第一轴承、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进行由摩擦而实现的动力传递的第二旋转体、第二轴承以及环状的内环。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旋转轴部和太阳辊。第二旋转体具有配置在周向且各个的外周面与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的多个行星辊、将多个行星辊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的行星架部以及与行星架部连接的第二旋转轴部。利用内环的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被向太阳辊按压,内环的安装内周面固定于相对于外壳支承第一旋转体或第二旋转体的任一轴承即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

Fri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fric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omprises a shell, a first rotating body, a first bearing, and between the first rotating body dynamic friction transfer by rotating body second, and the second bearing ring inner ring. The first rotat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first rotating shaft part and a solar roller. The second rotating body in the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 and each configuration has an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and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sun roller and the inn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contact roller, a plurality of planetary roller supporting for multiple planets to central axis as the center of rotation of the planetary frame and is connected with the planetary frame of second rotating shaft part. The inner ring of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a plurality of planetary rollers are pressed to the sun and, within the week loop fixed on the mounting surface relative to any of the bearing shell supporting the first rotating body or the second rotating body is the outer peripheral surface of the bearing r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减速机或增速机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将多个行星辊夹着润滑油按压于太阳辊的外周面。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与使多个齿轮啮合的齿轮传递机构相比,降低了因背隙而引起的振动和噪声。在日本实开昭57-163044号公报公开的行星辊式动力传递装置中,多个行星辊配置在太阳辊与弹性筒体之间。行星辊通过弹性筒体被按压于太阳辊。弹性筒体的一端固定于外壳。但是,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要求较高的组装精度。特别是若将行星辊向太阳辊按压的部件从中心轴线偏离的话,则加压力发生变动,并成为振动和旋转速度变动的原因。在日本实开昭57-163044号公报公开的装置中,弹性筒体的一端固定于外壳。因此,提高弹性筒体与包括行星辊的组装体的同轴度时需要对外壳进行高度的加工,增大了部件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在摩擦动力传递装置中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将行星辊向太阳辊按压的部件相对于包括行星辊的组装体的同轴度。本技术的例示性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外壳、第一旋转体、第一轴承、第二旋转体、第二轴承以及内环。第一轴承能够将第一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外壳旋转。第二旋转体在与第一旋转体之间进行由摩擦而实现的动力传递。第二轴承将第二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外壳旋转。内环呈环状,且配置在第二旋转体的径向外侧。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旋转轴部,所述第一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中心轴线;以及太阳辊,所述太阳辊在外壳内与第一旋转轴部一同旋转。第二旋转体具有多个行星辊、行星架部以及第二旋转轴部。在外壳内,行星辊在周向上配置在太阳辊的径向外侧。多个行星辊的外周面分别与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在外壳内,行星架部将多个行星辊支承为能够以朝向沿中心轴线的方向的行星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第二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中心轴线,且第二旋转部与行星架部连接。利用内环的弹性变形,多个行星辊被向太阳辊按压。内环的安装内周面固定于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环固定轴承是相对于外壳支承第一旋转体或第二旋转体的任一轴承。内环通过压入或热压配合固定于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内环包括防止内环在周向上相对于外壳旋转的止转部。内环在与多个行星辊接触的接触点和安装内周面之间包括薄壁部。薄壁部的径向厚度比接触点处的径向厚度小。在多个行星辊的各行星辊与内环的第一接触点处,内环的内周面的直径随着向轴向的一侧逐渐减小或增加。在轴向上,第一接触点和各行星辊与太阳辊接触的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的位置。在轴向上,多个行星辊的各行星辊与内环的第一接触点和各行星辊与太阳辊的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的位置。关于各行星辊,在包括该行星辊的行星中心轴线、第一接触点以及第二接触点的面的截面中,第一按压力矢量表示从内环作用于各行星辊的第一按压力。第二按压力矢量表示从太阳辊作用于各行星辊的第二按压力。第一按压力矢量相对于连接第一接触点和第二接触点的直线向一侧倾斜。第二按压力矢量相对于所述直线向另一侧倾斜。外壳具有第一旋转体侧的第一外壳和第二旋转体侧的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在轴向上与第一外壳接触。第二轴承是环固定轴承。位于与内环的安装内周面在轴向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位于第二外壳内。行星架部具有第一托架、第二托架以及连接部。第一托架位于多个行星辊的轴向的一侧。第一托架与第二旋转轴部连接。第二托架位于多个行星辊的轴向的另一侧。连接部在轴向上连接第一托架与第二托架。行星架部还具有外侧托架轴承。外侧托架轴承在第二托架与外壳之间将第二托架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第二轴承是环固定轴承。在多个行星辊的径向外侧,内环与外壳在径向上分离。外壳具有第一旋转体侧的第一外壳和第二旋转体侧的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在轴向上与第一外壳接触。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之间的边界在径向上与外侧托架轴承重叠。外侧托架轴承的外周面与第二外壳的内周面之间存在间隙。摩擦动力传递装置还具有内侧托架轴承。内侧托架轴承将太阳辊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二托架相对地旋转。在多个行星辊与内环接触的接触点处,内环的内周的直径比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的直径大。根据本技术,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提高内环相对于包括行星辊的第二旋转体的同轴度。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纵剖视图。图2是放大示出行星辊以及其附近的部位的纵剖视图。图3是放大示出第一外壳与第二外壳的边界附近的纵剖视图。图4是示出行星辊的另一例的纵剖视图。图5是示出内环的另一安装例的纵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1的结构的纵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包括摩擦动力传递装置1的中心轴线J1的面的截面。摩擦动力传递装置1例如在精密加工机或3D测量装置等中被用作减速机或增速机。摩擦动力传递装置1包括外壳2、第一旋转体3、第二旋转体4以及内环5。外壳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外壳2包括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第一外壳21在图1中呈以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第二外壳2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为了方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沿中心轴线J1的第一外壳21侧作为上侧,将第二外壳22侧作为下侧进行说明,但中心轴线J1的方向不必一定与重力方向一致。并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线J1朝向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也称作“轴向”。第一外壳21配置在第二外壳22的上侧。第一外壳21的下部以及第二外壳22的上部包括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的凸缘部。在图1的截面位置上不表示两凸缘部。在两凸缘部中,第一外壳21通过多个螺栓连接于第二外壳22。多个螺栓大致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上。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第一外壳21包括轴承保持部211、盖部212以及圆筒部213。轴承保持部211呈大致圆筒状,且向上方突出。盖部212从轴承保持部211的下部向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外侧扩展。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圆筒部213从盖部21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第二外壳22包括轴承保持部221和圆筒部222。轴承保持部221是第二外壳22的下部。圆筒部222从轴承保持部2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包括:外壳;第一旋转体;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能够将所述第一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外壳旋转;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进行由摩擦而实现的动力传递;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外壳旋转;以及环状的内环,所述内环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径向外侧,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第一旋转轴部,所述第一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以及太阳辊,所述太阳辊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第一旋转轴部一同旋转,所述第二旋转体具有:多个行星辊,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多个行星辊在周向上配置在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侧,且各个行星辊的外周面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行星架部,所述行星架部在所述外壳内将所述多个行星辊支承为能够以朝向沿所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行星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第二旋转轴部,所述第二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且与所述行星架部连接,利用所述内环的弹性变形,所述多个行星辊被向所述太阳辊按压,所述内环的安装内周面固定于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所述环固定轴承是相对于所述外壳支承所述第一旋转体或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任一轴承。...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0.16 JP 2014-2117511.一种摩擦动力传递装置,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包括:
外壳;
第一旋转体;
第一轴承,所述第一轴承能够将所述第一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
对于所述外壳旋转;
第二旋转体,所述第二旋转体在与所述第一旋转体之间进行由摩擦而实现的动力
传递;
第二轴承,所述第二轴承将所述第二旋转体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相
对于所述外壳旋转;以及
环状的内环,所述内环配置在所述第二旋转体的径向外侧,
所述摩擦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旋转体具有:
第一旋转轴部,所述第一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以及
太阳辊,所述太阳辊在所述外壳内与所述第一旋转轴部一同旋转,
所述第二旋转体具有:
多个行星辊,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多个行星辊在周向上配置在所述太阳辊的径向外
侧,且各个行星辊的外周面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以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
行星架部,所述行星架部在所述外壳内将所述多个行星辊支承为能够以朝向沿所
述中心轴线的方向的行星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以及
第二旋转轴部,所述第二旋转轴部的中心位于所述中心轴线,且与所述行星架部
连接,
利用所述内环的弹性变形,所述多个行星辊被向所述太阳辊按压,
所述内环的安装内周面固定于环固定轴承的外周面,所述环固定轴承是相对于所
述外壳支承所述第一旋转体或所述第二旋转体的任一轴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通过压入或热压配合固定于所述环固定轴承的所述外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包括防止所述内环相对于所述外壳的周向的旋转的止转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环包括薄壁部,所述薄壁部位于所述内环与所述多个行星辊接触的接触点
和所述安装内周面之间,所述薄壁部的径向厚度比接触点处的径向厚度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行星辊的各行星辊与所述内环的第一接触点处,所述内环的内周面的
直径随着向轴向的一侧逐渐减小或增加,
在轴向上,所述第一接触点和所述各行星辊与所述太阳辊的第二接触点位于不同
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