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181742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4 09:47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E)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具有:利用所述旋转驱动力驱动的驱动侧旋转体(21);与所述驱动对象装置(2)的旋转轴(2a)一同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22、24、25、26、50);连结部件(26、40)。连结部件形成为沿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扩展的板状,并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能够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互相连结。连结部件具有贯通孔(26c、40a),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22a、50a),从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看时,所述重合部(22a、50a)被配置为和所述贯通孔重合。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A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from the drive source (E) rotation output driving force to drive the object device (2) transfer, has a drive side rotating body by the rotation of the driving force of a driving device (21); the object with the drive (2) of the axis of rotation (2a) together with the rotation of the driven side the rotary body (22, 24, 25, 26, 50); a connection member (26, 40). A connecting part formed along the plate relative to the rotation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direction of propagation, and driving at least one link side rotor and the driven side in the rotating body and the, and can make the driving side rotor and the driven side rotating body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The connecting part is provided with a through hole (26c, 40a), and the driven side rotating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coincident part (22a, 50a), and the coincident part (22a, 50a) is configured to coincide with the through 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相关申请的相互参照本申请以2014年4月1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4-85282号为基础,并在此援引其记载的内容。
本专利技术涉及传递旋转驱动力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种种形式的动力专递装置。专利文献1中,作为动力传递装置,公开了将从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传递的电磁离合器。电磁离合器具有覆盖电磁离合器外周侧的罩,从而抑制水或粉尘等异物侵入到离合器的摩擦面或构成向压缩机安装的安装部的轴承内。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293734号公报但是,在为了抑制异物向内部侵入而增加罩的情况下,部件个数增加,导致动力传递装置的装配工时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在不会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异物向内部侵入。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中,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驱动侧旋转体,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利用旋转驱动力旋转;从动侧旋转体,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和所述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一同旋转;以及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形成为在相对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方向上扩展的板状,且与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连结。能够使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通过连结部件互相连结。连结部件具有贯通孔,贯通孔在旋转轴的轴向上贯通连结部件。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从旋转轴的轴向看时,该重合部被配置为与连结部件的贯通孔重合。从动侧旋转体是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所必需的结构。因此,由于作为必需的结构的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在不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覆盖形成于连结部件的贯通孔。由此,在不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异物通过贯通孔侵入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连结部件可以是在与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这两者连结时,吸收从驱动侧旋转体向从动侧旋转体传递的旋转转矩的变动的板状弹性部件。另外,连结部件也可以是在旋转轴轴向上向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施加负载的板状弹性部件。一般,为了确保充分的弹性变形量,在板状弹性部件形成有贯通正反两面的贯通孔。此外,为了确保充分的弹性变形量,贯通孔形成为适当的形状。与此相对,由于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因此无论贯通孔的形状如何,都可以有效地抑制异物向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侵入。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式中,将从驱动源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传递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驱动侧旋转体,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利用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从动侧旋转体,从动侧旋转体和驱动对象装置的旋转轴一同旋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产生使从动侧旋转体和驱动侧旋转体连结的电磁力;缓冲部件,缓冲部件缓和从动侧旋转体和驱动侧旋转体连结时产生的冲击。在从动侧旋转体形成有在旋转轴的轴向上贯通从动侧旋转体的正反两面的贯通孔。缓冲部件具有重合部,从旋转轴的轴向看时,该重合部被配置为与贯通孔重合。在通过由电磁铁产生的电磁力使从动侧旋转体和驱动侧旋转体连结的动力传递装置(即,电磁离合器)中,在从动侧旋转体的一部分形成有强化电磁力用的贯通孔。在一般的电磁离合器中,具有缓冲部件,该缓冲部件用于缓和在通过电磁力连结从动侧旋转体和驱动侧旋转体时的冲击。因此,由于一般的电磁离合器所具有的缓冲部件具有重合部,因此可以在不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情况下覆盖贯通孔。由此,在不导致部件个数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抑制异物通过贯通孔侵入动力传递装置的内部。附图说明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动力传递装置所适用的制冷循环的整体构成图。图2是第1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局部剖面图。图3是第1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轴向局部剖面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根据图1~图3,对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20,将从搭载于车辆的内燃机(发动机)E输出的旋转驱动力传递到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循环1的压缩机2。因此,本实施方式中的驱动源是发动机E,驱动对象装置是压缩机2。本实施方式的制冷循环1,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冷却被吹送到车室内的送风空气。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制冷循环1是通过配管依次连接压缩机2、散热器3、温度式膨胀阀4和蒸发器5而构成的。压缩机2压缩并排出制冷循环1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压缩机2采用斜板式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在可变容量型压缩机中,通过使排出容量减少至大致为0%,能够使压缩机2处于实质上不发挥制冷剂排出能力的停止运转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动力传递装置20采用通过带Ⅴ一直连结发动机E和压缩机2的无离合器的结构。另外,压缩机2的排出容量(制冷剂排出能力)由从未图示的控制装置向压缩机2的排出容量控制阀输出的控制信号来控制。散热器3是一种散热用的热交换器,其使从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制冷剂和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使制冷剂冷凝。温度式膨胀阀4是一种减压单元,其具有感温部,该感温部基于蒸发器5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来检测蒸发器5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温度式膨胀阀4通过机械结构调整节流开度,以使蒸发器5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在预先规定的基准范围内。蒸发器5是一种吸热用的热交换器,其使在温度式膨胀阀4减压后的低压制冷剂和被吹送向车室内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使低压制冷剂蒸发从而发挥吸热作用。接着,对动力传递装置20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动力传递装置20具有:通过从发动机E输出的旋转驱动力而旋转的带轮21、与压缩机2的旋转轴2a一同旋转的内轮毂22、以及同时与带轮21和内轮毂22这两者连结的板26等。图2是动力传递装置20的轴向局部剖面图,具体而言,是图3的Ⅱ-Ⅱ线上的剖面图。带轮21具有外侧圆筒部21a、内侧圆筒部21b、端面部21c。外侧圆筒部21a呈圆筒状,相对于压缩机2的旋转轴2a配置在同轴上。内侧圆筒部2b呈圆筒状,被配置在外侧圆筒部21a的内周侧,且相对于旋转轴2a配置在同轴上。端面部21c以连结外侧圆筒部21a和内侧圆筒部21b的与压缩机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方式扩展。如图2所示,带轮21的直径方向剖面形成为大致匚字形。并且,在外侧圆筒部21a的外周侧,形成有V槽(具体而言,多V槽),在该V槽挂有传递从发动机输出的旋转驱动力的带Ⅴ。此外,在内侧圆筒部21b的内周侧固定有滚珠轴承23的外周侧,在滚珠轴承23的内周侧固定有圆筒状的轴套部2b,轴套部2b从形成压缩机2外壳的壳体向动力传递装置20侧沿轴向突出。由此,带轮21相对于压缩机2的壳体被旋转自如地固定在旋转轴2a的同轴上。内轮毂22具有圆板状部22a和圆筒状部22b,圆板状部22a形成有在轴向上贯通内轮毂22中心部的圆形状的贯通孔,圆筒状部22b相对于旋转轴2a在同轴上延伸。如图2所示,内轮毂22的圆板状部22a的内径形成为与圆筒状部22b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尺寸。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圆板状部22a的外径形成为与板26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在从旋转轴2a的轴向看时,圆板状部22a形成为以与板26的大致整个范围重合的方式扩展的圆环状。在内轮毂22的圆筒状部22b的轴向端部中的压缩机2侧的端部,通过点焊或铆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E)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侧旋转体(21),所述驱动侧旋转体(21)利用所述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从动侧旋转体(22、24、25、50),所述从动侧旋转体(22、24、25、50)和所述驱动对象装置(2)的旋转轴(2a)一同旋转;以及连结部件(26、40),所述连结部件(26、40)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2a)的垂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且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能够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互相连结,所述连结部件具有贯通孔(26c、40a),所述贯通孔(26c、40a)在所述旋转轴(2a)的轴向上贯通所述连结部件,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22a、50a),从所述旋转轴(2a)的轴向看时,所述重合部(22a、50a)被配置为与所述贯通孔(26c、40a)重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04.17 JP 2014-085282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将从驱动源(E)输出的旋转驱动力向驱动对象装置(2)传递,其特征在于,具有:驱动侧旋转体(21),所述驱动侧旋转体(21)利用所述旋转驱动力而旋转;从动侧旋转体(22、24、25、50),所述从动侧旋转体(22、24、25、50)和所述驱动对象装置(2)的旋转轴(2a)一同旋转;以及连结部件(26、40),所述连结部件(26、40)形成为在所述旋转轴(2a)的垂直方向上扩展的板状,且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中的至少一方连结,并且能够使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互相连结,所述连结部件具有贯通孔(26c、40a),所述贯通孔(26c、40a)在所述旋转轴(2a)的轴向上贯通所述连结部件,所述从动侧旋转体具有重合部(22a、50a),从所述旋转轴(2a)的轴向看时,所述重合部(22a、50a)被配置为与所述贯通孔(26c、40a)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由板状弹性部件(26)构成,在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这两者连结时,所述板状弹性部件(26)吸收从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向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传递的转矩的变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结部件由板状弹性部件(26)构成,所述板状弹性部件(26)通过弹性变形,在所述旋转轴(2a)的轴向上向所述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嶋宽栉田阳平奥田清美岸渊昭林敏弘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电装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