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64586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7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包括采用一体铸造成型的阀本体,所述阀本体内设有底部基本层油腔以及顶部上层油腔两层油腔,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设有阀总进油路、第Ⅰ路主阀孔、第Ⅱ路主阀孔以及阀总回油路,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主安全阀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与主安全阀进油油道连通,所述阀总回油路与主安全阀回油油道连通,所述顶部上层油腔设有第Ⅰ路进油单向阀口以及第Ⅱ路进油单向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整体式结构,功能齐备、体积小、重量轻、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克服了现有片式构造阀体高温易变形、易渗漏油、通流能力小、造价高的缺点,非常适合小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油压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液压部件
,特别是指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小型装载机已大批量生产制造,国内市场制造销售总量每年超过30多万台,我国的小型装载机制造技术已非常成熟,其工作装置油压系统中所使用的控制多路换向阀的技术与功能要求几乎完全一致,主要应满足以下几个方面:1、两路或三路多路阀,必须具备主安全阀,控制转斗装置的一路(通常是靠近进油口的第一路)应能装设工作油口过载保护阀;2、每路需有独立的进油单向阀,各油路既能独立操纵工作,也可同时操纵复合动作;3、体积小、结构简单、低成本、性能稳定可靠,高温时能正常工作,不允许油外漏。现在小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油压系统中所使用的控制多路换向阀基本上都采用分片式构造的阀体,片式构造的阀体互换性好,根据使用要求可将不同功能的阀片自由组合串装,但是串装的片与片之间都需要密封,而且很难解决由于串装螺栓拧紧力产生的阀片变形;且分片式构造的阀体要求加工精度高、加工工序多、工艺复杂、加工量大、成本高,同时存在密封性能差、通流能力小、高温易变形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冋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包括采用一体铸造成型的阀本体,所述阀本体内设有底部基本层油腔以及顶部上层油腔两层油腔;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设有阀总进油路、第I路主阀孔、第II路主阀孔以及阀总回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I路主阀孔以及第II路主阀孔内分别设有若干个阀腔,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I路主阀孔以及第II路主阀孔相邻的中间油腔通过一连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主安全阀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与主安全阀进油油道连通,所述阀总回油路与主安全阀回油油道连通;所述顶部上层油腔设有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以及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所述阀总进油路与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以及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分别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I路主阀孔与第II路主阀孔内均设有八个阀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上层油腔内设有彼此连通的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第一油口、第一油口工作时的第一进油腔、第二油口以及第二油口工作时的第二进油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上层油腔内设有彼此连通的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第三油口、第三油口工作时的第三进油腔、第四油口以及第四油口工作时的第四进油腔。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顶部上层油腔内设有第一过载阀安装口,所述第一过载阀进油油道与第一油口油道连通,所述第一过载阀回油油道与阀总回油路连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第二过载阀安装口,所述第二过载阀进油油道与第二油口油道连通,所述第二过载阀回油油道与阀总回油路连通。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采用整体式结构,功能齐备、体积小、重量轻、工艺简单、制造成本低,克服了现有片式构造阀体高温易变形、易渗漏油、通流能力小、造价高的缺点,非常适合小型装载机工作装置油压系统。【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沿图1中E-E面的局部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沿图2中L-L面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沿图1中F-F面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沿图1中M-M(N-N)面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沿图1中K-K面的剖视图;图中标记:1_阀本体;2_阀总进油路;3_阀总回油路;4-第I路主阀孔;41_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 ;42_第一油口 ;43_第一进油腔;44_第二油口 ;45_第二进油腔;5-第II路主阀孔;51-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 ;52_第三油口 ;53_第三进油腔;54_第四油口 ;55_第四进油腔;6_连通油腔;7_主安全阀油路;8_第一过载阀安装口 ;81_第一过载阀进油油道;82_第一过载阀回油油道;9_第二过载阀安装口 ;91_第二过载阀进油油道;92_第二过载阀回油油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包括采用一体铸造成型的阀本体1,阀本体I内设有底部基本层油腔以及顶部上层油腔两层油腔。底部基本层油腔设有阀总进油路2、第I路主阀孔4、第II路主阀孔5以及阀总回油路3,阀总进油路2、阀总回油路3、第I路主阀孔4以及第II路主阀孔5内分别设有若干个阀腔,其中,第I路主阀孔2与第II路主阀孔3内均设有八个阀腔。阀总进油路2、阀总回油路3、第I路主阀孔4以及第II路主阀孔5相邻的中间油腔通过一连通油腔6相互连通。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主安全阀油路7,阀总进油路2与主安全阀进油油道71连通,阀总回油路3与主安全阀回油油道72连通。顶部上层油腔内设有彼此连通的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 41、第一油口 42、第一油口42工作时的第一进油腔43、第二油口 44以及第二油口 44工作时的第二进油腔45。顶部上层油腔内还设有彼此连通的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 51、第三油口 52、第三油口 52工作时的第三进油腔53、第四油口 54以及第四油口 54工作时的第四进油腔55。阀总进油路2与第I路进油单向阀口 41以及第II路进油单向阀口 51分别连通。顶部上层油腔内设有第一过载阀安装口 8,第一过载阀进油油道81与第一油口 42的油道连通,第一过载阀回油油道82与阀总回油路3连通。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第二过载阀安装口 9,第二过载阀进油油道91与第二油口44的油道连通,第二过载阀回油油道92与阀总回油路3连通。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本体采用一次铸造成型,通过阀本体两层油腔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两个单向阀与油口过载阀油道的布置,减少了体积,设计新颖合理,通过阀本体两层油腔设计将主阀孔相互连通,实现了阀本体内部各油路并联,即可单独控制一路工作,也可同时控制两路实现复合动作,在第I路两个工作油口处设有过载保护阀,完全满足了小型装载机工作机构使用要求。与片式多路阀体相比,该整体式构造的多路阀体,结构紧凑,重量轻,通流能力大,高温稳定性好,无外渗漏,加工工艺简单,综合成本可降低30%?50%以上。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主权项】1.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一体铸造成型的阀本体,所述阀本体内设有底部基本层油腔以及顶部上层油腔两层油腔; 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设有阀总进油路、第I路主阀孔、第II路主阀孔以及阀总回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I路主阀孔以及第II路主阀孔内分别设有若干个阀腔,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I路主阀孔以及第II路主阀孔相邻的中间油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小型新构造油控多路阀体,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一体铸造成型的阀本体,所述阀本体内设有底部基本层油腔以及顶部上层油腔两层油腔;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设有阀总进油路、第Ⅰ路主阀孔、第Ⅱ路主阀孔以及阀总回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Ⅰ路主阀孔以及第Ⅱ路主阀孔内分别设有若干个阀腔,所述阀总进油路、阀总回油路、第Ⅰ路主阀孔以及第Ⅱ路主阀孔相邻的中间油腔通过一连通油腔相互连通;所述底部基本层油腔内设有主安全阀油路,所述阀总进油路与主安全阀进油油道连通,所述阀总回油路与主安全阀回油油道连通;所述顶部上层油腔设有第Ⅰ路进油单向阀口以及第Ⅱ路进油单向阀口,所述阀总进油路与第Ⅰ路进油单向阀口以及第Ⅱ路进油单向阀口分别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聘三张传成
申请(专利权)人:青州市昌盛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