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胶圈及设置有该线束胶圈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3342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8-25 0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线束胶圈及设置有该线束胶圈的汽车,其中的线束胶圈包括两段线束导向管以及连接于线束导向管间的定位装置,定位装置包括与内环壁及环形箍,环形箍与内环壁间为空腔,环形箍的下部与内环壁间设有环形开口,环形箍的外周壁处设有环槽,环形开口下方还设有内端连接于内环壁上的密封垫,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钣金于环槽处相配合时,空腔与外界相隔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内环壁能增强线束的设置精度及对线束的支撑强度,线束导向管于钣金上的定向稳定,线束胶圈于车身上安装到位的无受力状态不易变形,能延长使用寿命,定位装置能提高降噪效果且能避免空腔内进水、积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合装配于各种贯穿车内与车外的线束孔处,实现过线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线束过线孔保护
,特别涉及一种线束胶圈及设置有该线束胶圈的汽车
技术介绍
线束胶圈是汽车线束跨越汽车驾驶室内外的过渡零件,起着固定线束以及降噪、减震、防水等功能。而现有的产品一般只保证了线束胶圈与汽车钣金孔间的固定功能,在线束穿过线束胶圈后改变走向时,线束胶圈容易变形,既影响线束胶圈的寿命又影响车辆相关部位的美观;另外,现有线束胶圈在安装时,需要拉扯线束以使线束胶圈卡入钣金孔内,从而会产生线束移位甚至会对线束造成切割伤,以及线束和线束胶圈的连接位置脱节等现象而导致漏水的质量隐患,还有,线束胶圈与钣金相卡接的部位过渡不平滑,安装费力,且现有产品大多没有隔音设计,不能有效地起到降噪效果。图1所示为中国技术专利公报公开的一种汽车前围过线孔密封装置,包括用于机舱处密封的下部、用于驾驶室外密封的上部,为中心处带有通透的线束穿孔的回转体结构,回转体的两端为与线束穿孔相接通的线束管,回转体上相应于上部与下部间的腰部带有沿径向向中心处凹陷的前围钣金孔洞卡槽,线束穿孔与回转体的外壁间为相连接的上下两部分中空腔室,该产品采用了双层的空腔结构,便于空腔挤压,能起到密封作用和一定的隔吸音效果。但是,由于该方案因线束位于线束管间的部位处为空腔结构而没有径向的约束,容易产生偏移,而且线束穿过线束胶圈后改变线束走向时胶圈变形问题严重,会缩短线束胶圈的使用寿命,还因空腔整体上与线束管相接通,易产生进水、积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线束胶圈,以增强线束于该线束胶圈内的设置精度,并提高该线束胶圈对线束的支撑强度,线束导向管于钣金上的定向稳定,线束胶圈的相应于两线束导向管间的部位于车身上安装到位的无受力状态不易变形,延长线束胶圈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径向设置的定位装置提高降噪效果且能避免进水、积水。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线束胶圈,包括上下两段同轴相隔设置的线束导向管,以及连接于所述线束导向管之间的定位装置,所述定位装置包括与所述线束导向管的管壁于轴向相接于一体的内环壁,及与所述内环壁于径向一体相接并环绕所述内环壁设置的环形箍,所述环形箍与所述内环壁间为空腔,所述环形箍的下部与所述内环壁间设有将所述空腔与外界相连通的环形开口,所述环形箍高于所述环形开口所在轴向高度的外周壁处,设有沿径向向接近所述内环壁方向凹陷的环槽;所述定位装置还包括一体设于所述环形开口下方的、内端连接于所述内环壁上的密封垫;当所述线束胶圈与钣金于所述环槽处相配合时,所述定位装置受压与所述密封垫相接触,所述密封垫封堵所述环形开口,所述空腔与外界相隔离。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垫为喇叭状结构,带有径向设置的环状上端面且于中心孔处与所述内环壁一体连接,所述上端面的外端连接圆锥面,所述圆锥面向渐渐远离所述空腔且径向尺寸渐大的方向延伸;所述上端面的外径足够大以使所述线束胶圈与钣金于所述环槽处相配合时,所述环形箍受压与所述上端面相接触且所述环形开口被所述上端面封堵。进一步的,所述内环壁为圆柱面结构,所述环形箍为以“3”字形截面绕所述内环壁所在的圆柱面旋转一周所成的回转体结构,所述环形箍的外周壁的径向尺寸上小下大。进一步的,所述内环壁上还设有向径向中心方向凸起的环状凸棱,所述环状凸棱有轴向相隔设置的多条。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箍上因所述线束胶圈与钣金于所述环槽处相配合而与所述密封垫相接触的部位,为自所述定位装置的外周底部沿径向向接近所述内环壁方向延伸的第一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一环形密封圈与所述内环壁间的区域为所述环形开口。进一步的,所述环槽的下表面径向突出于其上表面,所述下表面的径向外端带有向外向上弯曲的卡边结构。进一步的,所述空腔内的表面上,与所述环槽位于同一径向平面的位置,设有沿径向向靠近所述内环壁的方向延伸的第二环形密封圈,所述第二环形密封圈的近中心一端与所述内环壁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环形密封圈的近中心一端与所述内环壁间的距离。进一步的,所述环形箍的顶壁为倒V形环面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所述的线束胶圈具有以下优势:(I)本技术在使用时,噪音来自产品结构示意方向的下方,所述的两段线束导向管之间连接有内环壁,能提高该线束胶圈对线束的支撑强度,并可增强线束于该线束胶圈内的设置精度,使线束导向管于钣金上的定向稳定,线束胶圈的相应于两线束导向管间的部位于车身上安装到位的无受力状态不易变形,延长线束胶圈的使用寿命,另外因定位装置的空腔与线束导向管间相隔离,且该空腔在工作状态为带有开口的密封空腔,从而不仅能提高降噪效果且能避免进水、积水;(2)本技术所述的防滑结构的设置,能有效避免线束的脱落与移位;(3)本技术所述的卡边结构用于钣金径向卡入环槽时,于钣金的下方对钣金施加向上的弹力,不仅方便本技术的安装,有助于密封,防止线束胶圈开裂,还能避免进水;(4)本技术所述不规则轮廓的空腔、第一环形密封圈、第二环形密封圈能够起到折射、反射声波的作用,有效抑制外界噪音进入驾驶室内。本技术的另外一个目的,旨在提供一种汽车,以使其所带有的线束保护装置能增强线束的设置精度及对线束的支撑强度,且其线束保护装置于钣金上的定向稳定,无受力状态不易变形,还能提高降噪效果,同时能避免进水、积水。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于车身钣金上的过线孔处设置有线束保护装置,所述线束保护装置为前述结构的线束胶圈。本技术所述的汽车,与上述线束胶圈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本技术适合装配于各种贯穿车内与车外的线束孔处,实现过线保护。【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汽车前围过线孔密封装置的整体结构半剖图;图2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线束胶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的纵向剖面图;图4为图2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线束导向管,2-定位装置,21-内环壁,211-环状凸棱,22-环形开口,23-空腔,24-环槽,25-第一环形密封圈,26-第二环形密封圈,27-卡边结构,3-密封垫。【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另外,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上、下,是指图2所在平面内的上下方向;所涉及的内,是指图2所在平面的靠近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所涉及的外,是指图2所在平面的上下方向的中心线的方向。本技术以下内容中对上、下、内、外所作的上述设定,仅为以下内容中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更为方便之目的而为之,并非对相应构件的具体方位的绝对限定。[当前第1页1 2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胶圈,包括上下两段同轴相隔设置的线束导向管(1),以及连接于所述线束导向管(1)之间的定位装置(2),所述定位装置(2)包括与所述线束导向管(1)的管壁于轴向相接于一体的内环壁(21),及与所述内环壁(21)于径向一体相接并环绕所述内环壁设置的环形箍,所述环形箍与所述内环壁间为空腔(23),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箍的下部与所述内环壁(21)间设有将所述空腔(23)与外界相连通的环形开口(22),所述环形箍高于所述环形开口(22)所在轴向高度的外周壁处,设有沿径向向接近所述内环壁(21)方向凹陷的环槽(24);所述定位装置(2)还包括一体设于所述环形开口(22)下方的、内端连接于所述内环壁(21)上的密封垫(3);当所述线束胶圈与钣金于所述环槽(24)处相配合时,所述定位装置(2)受压与所述密封垫(3)相接触,所述密封垫(3)封堵所述环形开口(22),所述空腔(23)与外界相隔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洪宁马自刚郝丽惠梁超杨林林韩珊珊赵鹏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