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9197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本技术的车身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以及分设在左右两侧的机舱纵梁;所述前副车架中左右两侧的前副车架纵梁均具有向上鼓起的上凸结构;各侧所述机舱纵梁位于同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上方,且各侧所述机舱纵梁的后端与同侧所述上凸结构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两侧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相连。本技术的车身结构,在保证正碰性能的基础上,可简化传统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等结构,而有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身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在传统承载式车身中,前机舱中一般需要设置前机舱纵梁和前机舱边梁等梁体结构,以满足诸如前减震塔等的布置要求,同时也作为车辆正碰时的主要传力通道。不过,当设置有前机舱纵梁以及前机舱边梁时,其难以避免地会大大增加车身重量,而对车身的轻量化设计不利。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结构,以利于车身轻量化设计。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副车架,以及分设在左右两侧的机舱纵梁;

4、所述前副车架中左右两侧的前副车架纵梁均具有向上鼓起的上凸结构;

5、各侧所述机舱纵梁位于同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上方,且各侧所述机舱纵梁的后端与同侧所述上凸结构在整车前后方向上衔接设置,两侧所述机舱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相连。

6、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上分别设有前减震塔。

7、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减震塔之间连接有连接横梁。

8、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均具有上下布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

9、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前端与前副车架前横梁连接,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后端均连接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的后横梁上;

10、所述上纵梁的至少部分形成所述上凸结构,且各侧所述前减震塔连接在同侧的所述上凸结构上。

11、进一步的,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前段均具有溃缩段,所述溃缩段在所述前副车架纵梁受到不低于预设阈值的正碰力时能够折弯变形,并引导所述上纵梁的前段以及所述下纵梁的前段发生溃缩。

12、进一步的,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之间均连接有支撑梁,且各侧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同侧所述前减震塔的下方;和/或,

13、两侧所述框架纵梁靠近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一端之间连接有框架横梁,且所述机舱横梁与两侧所述前减震塔分别连接。

14、进一步的,各侧所述上凸结构的顶部为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平直结构,且从整车前后方向来看,各侧所述机舱纵梁与同侧所述上凸结构顶部的平直结构处于同一直线上;和/或,

15、两侧所述机舱纵梁的底部均设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底部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上。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17、本技术所述的车身结构,使得前副车架纵梁形成上凸结构,使得机舱纵梁的后端与前副车架纵梁中的上凸结构衔接,且两侧机舱纵梁的前端与前防撞梁连接,其通过将机舱纵梁集成在前副车架上,可简化传统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等结构,从而有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

18、此外,通过将前减震塔集成设置在前副车架纵梁上,也能够在简化传统车身中的前机舱纵梁的基础上,简化前机舱边梁等结构,更佳利于简化车身结构,降低车身重量与成本,而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两侧前减震塔之间设置连接横梁,能够在两侧前减震塔之间提供横向支撑,以进一步增加各前减震塔的结构强度,并且也能够在两侧前减震塔之间形成横向传力通道,提升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

19、使得前副车架纵梁由上下布置的上纵梁与下纵梁构成,不仅可利于上凸结构的形成,同时也能够利用上、下纵梁所形成的双传力通道,增加对碰撞力的传递能力。通过在上、下纵梁上分别设置溃缩段,可利用溃缩段的溃缩吸能,增加对碰撞冲击力的吸收效果。

20、另外,在上下纵梁之间设置位于前减震塔下方的支撑梁,可对上纵梁以及前减震塔进行支撑,提升前减震塔位置的动刚度。在两侧机舱纵梁之间设置机舱横梁,且使得机舱纵梁与前减震塔分别连接,能够增加机舱纵梁位置的整体刚度,以及与前副车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同时也能够形成横向传力通道,以提升碰撞力传递分散效果。

21、使得各侧机舱纵梁与同侧上凸结构的顶部处于同一直线上,也保证机舱纵梁与前副车架纵梁之间形成的传力通道的连贯性,有利于机舱纵梁处的碰撞力向前副车架纵梁传递,可提供碰撞力的传递效果。前副车架上设置用于支撑各侧机舱纵梁的支撑件,可避免机舱纵梁成为单一悬臂结构,可提升机舱纵梁设置的稳定性。

22、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

23、进一步的,所述车辆中设有后副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纵梁;

24、所述连接纵梁为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两根,且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以及两侧的所述连接纵梁共同限定出电池包安装空间。

25、进一步的,所述后副车架中左右两侧的后副车架纵梁均包括内纵梁,以及沿整车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内纵梁面向车外一侧的外纵梁,且两侧所述外纵梁上分别设有后减震塔;和/或,

26、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各侧所述连接纵梁位于同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以及所述后副车架纵梁靠近车外的一侧。

27、本技术所述的车辆设置上述车身结构,有利于简化车身结构,降低车身重量,并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同时也有利于碰撞力向后方传递,能够增加对碰撞力传递能力,而有助于整车碰撞安全性的提升。

28、其次,通过两侧连接纵梁的设置,并经由两侧的连接纵梁将前、后副车架连接成一体的环形结构,同时在环形结构内限定出电池包安装空间,也能够借助连接纵梁的连接设置,组成电池包环形框架结构,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电池包可随环形框架结构一起运动,能够降低电池包受到的碰撞冲击,以增加电池包的碰撞安全性,有助于整车安全品质的提升。

29、而且,使得后副车架纵梁由内纵梁与外纵梁构成,并在外纵梁上设置后减震塔,一方面也能够利用内、外纵梁所形成的双传力通道,增加对碰撞力的传递能力,有助于提升整车碰撞安全性,另一方面通过将后减震塔集成设置在前副车架纵梁上,能够简化甚至省去车身后地板位置的后地板纵梁,也可利于简化车身结构,降低车身重量,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使得各侧连接纵梁位于同侧前副车架纵梁以及后副车架纵梁靠近车外的一侧,有助于实现承载式车身前后部位的y向截面变化,易于满足承载式车身中底盘与车身骨架之间的匹配设计要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强贺志杰孙计晨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