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920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身底盘结构及车辆,本技术的车身底盘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副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梁;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分设在两侧的前副车架纵梁,所述后副车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后副车架纵梁,各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上分别设有前减震塔,和/或各侧所述后副车架纵梁上分别设有后减震塔。本技术通过在前副车架或者后副车架上集成设置减震塔,有利于简化车身结构,降低车身重量,而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身底盘结构。本技术还涉及设有上述车身底盘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1、现有的承载式车身,位于车身中前后减震塔一般分别设置前机舱纵梁以及后轮罩上,前减震塔的顶部通常也与前机舱边梁相连,后轮罩通常由后地板纵梁作为支撑基础,并且往往也会在后减震塔与后地板纵梁之间增加加强结构。现有的减震塔布置方式由于需设置前机舱纵梁和后地板纵梁等梁体,以及其它相应的附件,不仅会大大增加车身重量,不利于车身轻量化设计,同时前机舱纵梁与后地板纵梁等的存在,也会对车身前后部位造型带来限制,从而不利于车身的造型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车身底盘结构,以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3、一种车身底盘结构,包括前副车架、后副车架,以及连接在所述前副车架和所述后副车架之间的连接梁;

4、所述前副车架具有分设在两侧的前副车架纵梁,所述后副车架具有分设在左右两侧的后副车架纵梁,各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上分别设有前减震塔,和/或各侧所述后副车架纵梁上分别设有后减震塔。

5、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中的两根所述纵梁包括上下布置的上纵梁和下纵梁;

6、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前端与前副车架前横梁连接,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后端均连接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后部的后横梁上;

7、所述连接梁通过所述后横梁与所述前副车架连接,各侧所述前减震塔设于同侧的所述上纵梁上。

8、进一步的,各侧所述上纵梁和所述下纵梁的前段均具有溃缩段,所述溃缩段在所述副车架纵梁受到不低于预设阈值的正碰力时能够折弯变形,并引导所述上纵梁的前段以及所述下纵梁的前段发生溃缩;和/或,

9、各侧所述下纵梁和所述上纵梁之间均连接有沿整车上下方向布置的支撑梁,且各侧所述支撑梁与所述上纵梁的连接点位于同侧所述前减震塔的下方。

10、进一步的,各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的两根所述纵梁均包括内纵梁,以及沿整车左右方向,设置在所述内纵梁面向车外的一侧的外纵梁;

11、两侧所述外纵梁均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且各侧所述外纵梁均连接在同侧所述内纵梁的前后端之间;

12、各侧所述后减震塔设于同侧的所述外纵梁上。

13、进一步的,所述后副车架的后端设有后副车架防撞梁,且两侧所述内纵梁的后端均连接有后副车架吸能盒,所述后副车架防撞梁与两侧所述后副车架吸能盒相连。

14、进一步的,两侧所述外纵梁的中部均沿整车上下方向向上拱起,且两侧所述外纵梁拱起部位的顶部均为沿整车前后方向布置的平直段;和/或,

15、从整车上下方向来看,各侧所述后副车架吸能盒和同侧所述外纵梁呈一条直线设置。

1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梁为分设在左右两侧的两根,各侧所述连接梁的后端与同侧所述后副车架纵梁的前端连接;

17、所述前副车架、所述后副车架和两侧的所述连接梁连接形成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内形成电池包安装空间。

18、进一步的,在两侧的所述后副车架纵梁和所述连接梁相连的位置之间连接有前部横梁;和/或,

19、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各侧所述连接梁位于同侧所述前副车架纵梁以及所述后副车架纵梁靠近车外的一侧。

20、进一步的,两侧所述连接梁沿整车前后方向的长度均可调,且两侧所述连接梁上分别设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用于固定所述连接梁调整后的长度;和/或,

21、在整车左右方向上,各侧所述连接梁朝向车外的一侧连接有侧踏安装板,所述侧踏安装板沿整车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所述侧踏安装板的顶部设有侧踏安装面。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

23、本技术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通过采用位于车辆前、后部位的前副车架与后副车架,可具有承载式车身结构特点,能够利用承载式车身重量较小的优势,利于实现车身的轻量化,能够提高整车续航能力。

24、与此同时,通过将前减震塔集成设置在前副车架上,或者将后减震塔集成设置在后副车架上,可简化甚至省去前机舱纵梁、前机舱边梁以及后地板纵梁等结构,能够利于简化车身结构,降低车身重量,从而有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和造型设计。

25、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中设有如上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

26、本技术所述的车辆与上述车身底盘结构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底盘结构,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鹏贺志杰陈强赵彩文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