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794046 阅读:4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7-10 06: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线束。能够在汽车内等封闭空间中实现采用窄频带无线通信,无线终端不会大型化的分集·MIMO/SDMA系统。线束(1)包括:多条电线(2),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3);第1天线(A1),其被连接于连接部(3),被搭载于无线终端(10);以及第2天线(A2),其被连接于多条电线(2)中的至少1条电线(2)。此处,第1天线(A1)与第2天线(A2)的间隔为0.3λ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
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
技术介绍
以往,报告了在汽车等车辆内应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如果是窄频带信号,那么接收强度会因在车辆内的多重反射而大幅变动。因此,在例如非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用超宽频带无线即UWB(UltraWideband)方式,从而抑制接收强度变动。现有技术文献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T.Kobayashi著“MeasurementsandCharacterizationofUltraWidebandPropagationChannelsinaPassenger-CarCompartment(乘用车领域的超宽频带传送频道的测量和特征)”IEICETrans.Fundamentals,pp.3089-3094,Vol.E89一A,No.11,November2006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欲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过,上述的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由于使用较宽的频带,因此,如果从频率利用效率的观点考虑,那么社会上是不期望的。例如,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难以消除EMC(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电磁兼容性)、干涉的问题,还认为存在现行的电波法下不能利用的可能性。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也不能无视如下问题:为了操作超宽频带信号,信号收发器的负担大,消耗电流也增加。这样,在采用宽频带无线通信的非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方法中,在车辆内等的封闭空间中,尽管能够抑制无线通信信号的接收强度变动,但是,在提高通信质量这一点,存在进一步的改善的余地。因此,近年来,在汽车等车辆内应用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寻求如下技术:尽管不采用宽频带无线通信,而是采用窄频带无线通信,仍然抑制无线通信信号的接收强度变动,且提高通信质量。对此,如参照图5至图7在以下说明的那样,想到在窄频带无线通信中,通过利用各种分集,从而抑制无线通信信号的接收强度变动,且提高通信质量。此处,所谓的分集是如下技术:对于用多个天线接收到的同一无线信号,优先使用电波状况优异的天线的信号、或者将接收到的信号合成以除去噪声,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可靠性。例如,如图5所示,在采用空间分集方式并利用搭载有2个天线(图5中,是天线A1及天线A2)的无线终端10的情况下,通过使用多个天线,从而能够避开接收强度的极小点。另外,关于空间分集效果,如果使2个天线A1、A2的间隔L为0.3λ以上,那么是有效的。此处,入的意思是使用频率f下的波长。关于λ,当将使用频率f以MHz表示时,λ=300/f(m)。因此,例如当使用1GHz时,0.3λ=约15cm。如果无线终端10的尺寸为15cm,则空间分集方式能够发挥作用,但是,在将无线终端10小型化为不足15cm的尺寸的情况下,不能采用空间分集方式。另外,如图6所示,在采用极化分集方式并利用搭载有2种天线A1、A2的无线终端10的情况下,能够使天线A1作为垂直极化天线发挥功能,能够使天线A2作为水平极化天线发挥功能。这样,在图6的无线终端10中,水平极化与垂直极化的反射特性不同,因此,通过并用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这2种天线A1、A2,从而能够避开接收强度的极小点。但是,在图6的例中,也需要将2种天线A1、A2搭载于无线终端10,因此,无线终端10自身难以小型化。并且,如图7所示,在采用路径分集、角度分集方式开利用带状有自适应阵列天线A1~A4的无线终端1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开接收强度的极小点。此外,在图7的例子中,也如图5所示的例子那样,当使各天线A1~A4的间隔L为0.3λ以上时,是有效的。在该图7的例子中,能够实现在分集上组合了自适应阵列天线的想而成的MIMO(MultiInputMultiOutput:多输入多输出系统)、SDMA(SpaceDivisionMultipleAccess:空分多址)系统。但是,在图7的例子中,由于也需要使构成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各天线A1~A4搭载于无线终端10,因此,无线终端10自身难以小型化。这样,在图5至图7所示的例子中,尽管通过在窄频带无线通信中利用各种分集,从而能够抑制无线通信信号的接收强度变动、且能够提高通信质量,但是,在无线终端比较大型化这一点,存在进一步的改善的余地。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在汽车内等封闭空间中实现采用窄频带无线通信且无线终端不会大型化的分集·MIMO/SDMA系统的线束。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以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以及第2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所述第1天线与所述第2天线的间隔为0.3λ以上。另外,在所述线束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上,在比所述第2天线朝向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地与该第2天线具有0.3λ以上的间隔的位置,连接有第3大线。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以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采用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以及第2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采用所述水平极化或所述垂直极化中的任意另一个方式。另外,在所述线束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上,连接有第3天线,所述第3天线采用与所述第2天线所采用的所述水平极化或所述垂直极化中的任意一个方式不同的另一个方式。另外,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以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线束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是包括多个天线的阵列天线中的1个天线;以及其余的多个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是所述阵列天线中的搭载于所述无线终端的所述1个天线以外的其余的多个天线,构成所述阵列天线的各天线彼此的间隔为0.3λ以上。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线束,获得如下效果:能够在汽车内等封闭空间中实现采用窄频带无线通信,无线终端不会大型化的分集·MIMO/SDMA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线束的布设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1的无线终端连接的线束的概略结构图。图3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2的无线终端连接的线束的概略结构图。图4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3的无线终端连接的线束的概略结构图。图5是示出在窄频带无线通信中采用空间分集方式并搭载有2个天线的无线终端的现有例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在窄频带无线通信中采用极化分集方式并搭载有2种类的天线的无线终端的现有例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在窄频带无线通信中采用路径分集、角度分集方式并搭载有自适应阵列天线的无线终端的现有例的说明图。附图标记说明1线束2电线3连接器(连接部)10无线终端A1天线(第1天线)A2天线(第2天线)A3天线(第3天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此外,本专利技术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另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第1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1的线束的布设状态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1的无线终端连接的线束的概略结构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线束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以及第2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所述第1天线与所述第2天线的间隔为0.3λ以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2.09 JP 2015-2401521.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以及第2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所述第1天线与所述第2天线的间隔为0.3λ以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在所述多条电线中的至少1条电线上,在比所述第2天线朝向所述电线的延伸方向地与该第2天线具有0.3λ以上的间隔的位置,连接有第3天线。3.一种线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包括:多条电线,其在端部设置有连接部;第1天线,其被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被搭载于无线终端,采用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田曜山田邦彦田中信吾
申请(专利权)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