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1105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前叉管组之中任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之联结处设有避震装置,在另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的相对应活动位置处套设有一锁掣构造,该锁掣构造固设在该前叉竖杆之一端,并且可做进入或退出该前叉的状态改变。该锁掣构造由一套设于该前叉管中的心轴与固定管所构成,该心轴一端轴设于前叉竖杆之一端,另端伸入固定管中设有一梢体,该固定管设有可供该梢体纵向移动之纵向槽,以及与纵向槽相通并可供梢体横向移动之横向槽,而固定管底侧则固定于前叉管底侧,借由旋转心轴可带动梢体于纵向槽或横向槽之位置。在锁掣构造进入前叉之状态下,前叉管与前叉竖杆通过该锁掣构造可达到将避震器功能锁掣之目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前叉的避震结构改良,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将自行车前叉的避震器功能锁掣的构造。
技术介绍
现有的自行车的前轮主要用以控制自行车之行驶以及转向,所以基本上自行车的前轮与把手之间主要是通过前叉以及龙头管的连接,以使得在自行车把手转向的时候,能够让前轮自由的转动;另一方面,一般自行车的骑乘过程中,乘骑者必须以臀部腾空的方式以避开路面震动的不舒适感。因此,强调登山、越野功能的自行车多会在其把手与前轮的连接构件(即前叉)之间装设避震器,以由避震器吸收前轮的震动,从而让乘骑者能够有较好的骑乘舒适及操控表现。现有的一种具有避震功能的自行车前叉构造如图1所示。其中,自行车的前叉管组10具有两个分别配设在自行车前轮两侧的前叉管11,其避震器30设于两个前叉管11中。自行车之前叉竖杆20底端则设有一肩座21,该肩座21利用肩盖23与两个相对应伸入两前叉管11的伸缩管22相互锁固,而且两个前叉管11的顶端内侧位置由一桥接梁12构成连接。从而,可通过避震器30之弹性作用,让前叉管组10与前叉竖杆20之间可以伸缩滑动的方式相对应活动,进而让整体前叉具有避震之效果。然而,当自行车乘骑者以臀部腾空的方式踩踏自行车的踏板或爬坡时,其也希望能够通过施于踏板的力量增加,以达到重踩踏板之目的;然而,避震器提供前叉两个装置体的伸缩作用,会因此吸收乘骑者施于踏板之作用力,反而让乘骑者在踩踏踏板时更感吃力。基于以上原因,现有许多具有前叉避震功能的自行车,多会在避震器处设置控制液压流量的构件,以利用控制避震器液压流量或是关闭液压油孔道之方式达到减缓避震器作用的效果;但是,如此之结构组成不但较为复杂,且成本较高,于实际使用时,其避震器功能的切换效果并不如预期之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可让骑乘者选择将前叉避震器联结的前叉竖杆功能锁掣,让前叉联结前叉竖杆无法相互活动,避免消耗乘骑者踩踏踏板的作用力。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自行车是在前叉管组之中任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之联结处设有避震装置,在另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的相对应活动位置处套设有一锁掣构造,该锁掣构造固设在该前叉竖杆之一端,并且可做进入或退出该前叉使作用状态改变;该锁掣构造包括一套设于该前叉管中的心轴与固定管,该心轴一端轴设于前叉竖杆之一端,另一端伸入固定管中设有一梢体,该固定管设有可供该梢体纵向移动之纵向槽,以及与纵向槽相通并可供梢体横向移动之横向槽,而固定管底侧则固定于前叉管底侧,通过旋转心轴可带动梢体于纵向槽或横向槽之位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该锁掣构造进入前叉之状态下,前叉管与前叉竖杆是通过锁掣构造可让前叉管与前叉竖杆无法相对应活动,从而达到将避震器功能锁掣之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具备避震功能的自行车前叉外观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之自行车前叉外观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的结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中固定管横向槽之另一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固定管与前叉管固定方式之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固定管与前叉管固定方式之另一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调整件之旋动方式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前叉之避震功能锁掣状态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主要如图2所示,自行车前叉管组10以及前叉竖杆20即为避震器30所联结的两个装置体。其中,前叉管组10具有两个分别配设在自行车前轮两侧的前叉管11,其避震器30即设于其中一个前叉管11中,而锁掣构造40则设于另一前叉管11中。前叉竖杆20之底端设有一肩座21,该肩座21利用肩盖23与两个相对应伸入两前叉管11的伸缩管22相互锁固,其中两者之结合处适当位置有一防尘套24,请同时参照图3所示,以防止灰尘进入。两个前叉管11的顶端内侧位置由一桥接梁12构成连接。具体实施时,如图2及图3所示,锁掣构造40由一套设于该前叉管11中的心轴41与固定管42所构成。该心轴41套入伸缩管22后由顶侧依序套入肩盖23及调整件43,再利用定位件51穿过调整件43与心轴41顶部相互锁固。该心轴41另一端伸入固定管42中设有一梢体44,而心轴41与固定管42间套设有一衬套45。该固定管42设有可供该梢体44纵向移动之纵向槽421,以及与纵向槽421相通并可供梢体44横向移动之横向槽422。该横向槽422可如图3所示由纵向槽421向一侧垂直延伸,或者如图4所示,由纵向槽421向两侧垂直延伸,而固定管42底侧则固定于前叉管11底侧。当然,该固定方式可如图3所示,利用定位件51将固定管42与前叉管11相互锁固,或利用固定管42底侧与前叉管11底侧形成可相对合之定位块423及定位槽111,其形式可如图5或图6所示,可使其相互卡合定位。使用时,如图7所示,可经由简单旋动调整件43的动作,让心轴41做其梢体44落于纵向槽421或横向槽422的状态改变,如此即可如图8所示,让梢体44呈进入横向槽422之状态,而由心轴41构成前叉管组10与前叉竖杆20之固定联结,而可确实将前叉管组10与前叉竖杆20之间的避震器功能锁掣,让前叉管组10与前叉竖杆20不至于伸缩滑动,避免消耗乘骑者踩踏踏板的作用力。反过来,当乘骑者需要恢复避震器之功能时,也须经由简单旋动调整件43的动作,让心轴41做其梢体44落于纵向槽421的状态改变,让梢体44于纵向槽421中可做上下移动,如图2所示,即可释放心轴41对前叉管组10与前叉竖杆20之联结作用,快速的恢复避震器之功能。权利要求1.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自行车是在前叉管组之中任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之联结处设有避震装置,在另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的相对应活动位置处套设有一锁掣构造,该锁掣构造固设在该前叉竖杆之一端,并且可做进入或退出该前叉使作用状态改变;其特征在于该锁掣构造包括一套设于该前叉管中的心轴与固定管,该心轴一端轴设于前叉竖杆之一端,另一端伸入固定管中设有一梢体,该固定管设有可供该梢体纵向移动之纵向槽,以及与纵向槽相通并可供梢体横向移动之横向槽,而固定管底侧则固定于前叉管底侧,通过旋转心轴可带动梢体于纵向槽或横向槽之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心轴是套入伸缩管后由顶侧依序套入肩盖及调整件,再利用定位件穿过调整件与心轴顶部相互锁固。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前叉包括两个分别配设在自行车前轮两侧的前叉管,该避震器设于其中一个前叉管中,该前叉竖杆之底端设有一肩座,该肩座利用肩盖与两个相对应伸入该两前叉管的伸缩管相互锁固,该两个前叉管的顶端内侧位置由一桥接梁构成连接,该伸缩管可与该前叉管组相对应滑动,该锁掣构造设于该伸缩管与该前叉管组相对应滑动位置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心轴与固定管间套设有一衬套。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管底侧利用一定位件固定于前叉管底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特征在于该固定管底侧与前叉管底侧形成可相对合之定位块及定位槽。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避震前叉之锁掣构造,其自行车是在前叉管组之中任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之联结处设有避震装置,在另一前叉管与前叉竖杆的相对应活动位置处套设有一锁掣构造,该锁掣构造固设在该前叉竖杆之一端,并且可做进入或退出该前叉使作用状态改变;其特征在于:该锁掣构造包括一套设于该前叉管中的心轴与固定管,该心轴一端轴设于前叉竖杆之一端,另一端伸入固定管中设有一梢体,该固定管设有可供该梢体纵向移动之纵向槽,以及与纵向槽相通并可供梢体横向移动之横向槽,而固定管底侧则固定于前叉管底侧,通过旋转心轴可带动梢体于纵向槽或横向槽之位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学湖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中国|深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