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国明专利>正文

避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90395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避震结构,其包括:一基座;一内管,设于基座;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内管,并抵接基座;一外管,套设于内管;一第二弹性件,设于外管内,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内管与外管;一挡止环,套设于内管,挡止环具有至少一剖沟,使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或收缩;一固定件,套设于内管,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与一由头部延伸而出的身部,其中头部的两侧面分别与第一弹性件及外管连接,身部则设于挡止环中,使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而固定于外管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可避免结构受到损坏,达到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与维修成本的目的,而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合快速,还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避震结构有关,特别是指一种结构简单,组合快速,可降低制 造成本与增加生产效率的避震结构。技术背景一般自行车的避震系统主要包含有轮胎、避震结构、避震竖管、避震后叉与 避震座管,以避震结构为例,为利用内管与外管相互穿设,并可作上下伸縮式的 位移,再于内管设置气压式或油压式的缓冲机构,用于承受与缓冲前轮所传递来 的冲击力。然而,由于缓冲机构通常是采用气压式或油压式,其结构本身较为复杂,除 了在制造成本上较为昂贵之外,若前轮因行驶到坑洞或较为颠簸的地面,使得缓 冲机构突然承受过大的冲击力,造成缓冲机构可能产生漏气或漏油的状况,甚至 有损坏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缓冲机构在维修上相当麻烦,维修成本也会相对 地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结构,其结构简单, 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与维修成本。本技术的次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避震结构,其组合快速,可增加生产效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 基座; 一内管,设于所述基座; 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内管,并抵接所述基 座; 一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 一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第二弹性 件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 一挡止环,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挡止 环具有至少一剖沟,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或收縮; 一固定件,套设于所述 内管,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与一由所述头部延伸而出的身部,其中所述头部的 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身部则设于所述挡止环中, 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而固定于所述外管中。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管具有一连接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 固定件的头部连接;所述连接端的内周面具有一嵌槽,所述挡止环的外周面具有一凸肋,所述凸肋嵌设于所述嵌槽中。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管具有一相对所述连接端的前叉端, 所述前叉端与一自行车的一花鼓连接。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管具有一套筒,所述套筒具有一凸垣, 所述凸垣的两侧面分别抵顶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上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一垫片,所述垫片的两 侧面分别抵顶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利用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设计,使本 技术的结构相当简单,并可承受与缓冲前轮所传递来的冲击力,以避免结构 受到损坏,达到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与维修成本的目的,而且,本技术组合快 速,还可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及功效,现举以下较佳实施例并配合 附图说明如下。如图1 图3所示,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避震结构10,避震 结构10包含有一基座20、 二内管30、 二第一弹性件40、 二外管50、 二第二弹性 件60、 二挡止环70与二固定件80。基座20概呈长形,其中央可与一自行车的前管连接。各内管30的顶端利用一固定螺栓32锁固于基座20的一端,而各内管30的 底端则具有一抵顶部34,各抵顶部34的外径略大于各内管30的外径。另外,各 内管30具有一套筒36,各套筒36具有一凸垣362,各凸垣362由各套筒36的内 周面沿其径向往内延伸而出,各内管30的抵顶部34抵顶于各凸垣362的顶侧面。各第一弹性件40套设于各内管30,且各第一弹性件40具有一垫片42,各垫 片42套设于各内管30,并位于各第一弹性件40与基座20之间,使各垫片42的 两侧面分别抵顶基座20与各第一弹性件40的顶端。各外管50套设于各内管30的底端,且各外管50具有一前叉端52与一连接 端54,其中各前叉端52可与自行车的一花鼓连接,而各连接端54的内周面具有 一嵌槽542。各第二弹性件60为压縮弹簧,各第二弹性件60装设于各外管50中,且各第 二弹性件60的两端分别抵顶各套筒36的凸垣362底侧面及各外管50的内周面。各挡止环70套设于各内管30,各挡止环70具有三剖沟72,各剖沟72之间 的距离均相等,使各挡止环70可沿其本身径向膨胀或收縮。另外,各挡止环70 的外周面具有一凸肋74,各凸肋74可嵌设于各外管50的连接端54的嵌槽542 中。各固定件80套设于各内管30,各固定件80具有一头部82与一由头部82延 伸而出的身部84,其中各头部82的外径大于各身部84的外径,概略等于各外管 50的外径。各头部82的顶侧面具有一凹槽822,各第一弹性件40的底端卡合于 各凹槽822中,而各头部82的底侧面则与各外管50的连接端54抵接。各身部84 则穿设于各挡止环70中,使各挡止环70沿其径向膨胀,各挡止环70的凸肋74 将会嵌设于各嵌槽542中,用于固定各挡止环70于各外管50中。经由上述结构,当自行车的前轮受到冲击力时,会通过各第二弹性件60的作 用,承受与缓冲前轮所传递来的冲击力,若前轮的冲击力太大而超过各第二弹性 件60所能承受的力量时,可再通过各第一弹性件40的作用,避免各内管30直接 与各外管50碰撞,造成各内管30或各外管50的损坏。由此,本技术利用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设计,使本技术的结 构相当简单,并可承受与缓冲前轮所传递来的冲击力,以避免结构受到损坏,达 到有效降低制造成本与维修成本的目的,而且,本技术组合快速,还可达到 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内管,设于所述基座;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内管,并抵接所述基座;一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一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一挡止环,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挡止环具有至少一剖沟,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或收缩;一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与一由所述头部延伸而出的身部,其中所述头部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身部则设于所述挡止环中,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而固定于所述外管中。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一连接端,所 述连接端与所述固定件的头部连接;所述连接端的内周面具有一嵌槽,所述挡止 环的外周面具有一凸肋,所述凸肋嵌设于所述嵌槽中。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具有一相对所述连 接端的前叉端,所述前叉端与一自行车的一花鼓连接。4、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具有一套筒,所述 套筒具有一凸垣,所述凸垣的两侧面分别抵顶所述内管与所述第二弹性件。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一垫片, 所述垫片的两侧面分别抵顶所述基座与所述第一弹性件。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避震结构,其包括一基座;一内管,设于基座;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内管,并抵接基座;一外管,套设于内管;一第二弹性件,设于外管内,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内管与外管;一挡止环,套设于内管,挡止环具有至少一剖沟,使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或收缩;一固定件,套设于内管,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与一由头部延伸而出的身部,其中头部的两侧面分别与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避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座;    一内管,设于所述基座;    一第一弹性件,套设于所述内管,并抵接所述基座;    一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    一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外管内,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顶所述内管与所述外管;    一挡止环,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挡止环具有至少一剖沟,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或收缩;    一固定件,套设于所述内管,所述固定件具有一头部与一由所述头部延伸而出的身部,其中所述头部的两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件及所述外管连接,所述身部则设于所述挡止环中,使所述挡止环沿其径向膨胀而固定于所述外管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国明
申请(专利权)人:黄国明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