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黄臻英专利>正文

带气室的后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85846 阅读:2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带气室的后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内的油室(2)、工作缸外的弹簧(3)以及封闭的气室(4),其特征在于气室(4)内置在减震器中与工作缸(1)成一条直线的气缸(5)内,气缸(5)通过接头(6)与工作缸(1)连接,接头(6)的内孔(9)与工作缸(1)的油室开口(10)之间通过阻尼阀片(11)上的阻尼孔相通。(*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摩托车的后减震器,特别是一种带气室的摩托车后减震器。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气室的后减震器,包括工作缸、工作缸内的油室、工作缸外的弹簧以及气室,气室内置在减震器中与工作缸成一条直线的气缸内,气缸通过接头与工作缸连接,接头的内孔与工作缸的油室开口之间通过阻尼阀片上的阻尼孔相通;所述气缸内的气室是由气缸活塞及其上套有的密封圈封闭而成,也可以是气囊与气囊座所构成的封闭空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油室和气室分离,油室内注满减震油,克服了减震器活塞杆运动的空程现象,当行驶路况较差时,不会因减震油与空气混合震动而影响到减震器的阻尼性能及减震效果;(2)由于有气室的存在,当路面对车轮产生冲击时,气室的容积发生变化,缓解了车身的震动,提高了减震的效果及行车的舒适感;(3)将气室内置在减震器中工作缸的上端,使整个减震器结构紧凑,外形美观,安装尺寸未发生变化,仍可以适用各种类型的摩托车;(4)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一种带气室的后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内有油室2、工作缸外有弹簧3,气室4内置在减震器中与工作缸1成一条直线的气缸5内,接头6与气缸5内壁为螺纹连接,与工作缸1外圆焊接连接,接头6的内孔9与工作缸1的油室开口10之间通过阻尼阀片11上的阻尼孔相通,气缸5内的气室4与油室2间有活塞7,活塞7上套有密封圈8。本技术在油室2中注满减震油,在气室4中有气体,当摩托车在路况较差的路段行驶时,由于路面对车轮产生的冲击,活塞杆13压缩弹簧3并向上运动,工作缸1内的减震油通过阻尼阀片11上的阻尼孔产生阻尼作用,推动活塞7压缩气室4内的气体;当活塞杆13回位时,进入气缸5内的减震油又通过阻尼阀片11上的阻尼孔回流至油室2。由于油室上方气室的存在,能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大大缓解车身的震动,减轻颠簸路段行驶的疲劳感。参照图2,在气室4内加装了缓冲弹簧12,能进一步提高车身在承重时的减震效果,适合需要拖载货物的车型使用。参照图3,气缸5内的气室4为气囊14与气囊座15所构成的封闭空间,其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与图1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只不过是封闭气室4的另一中变形。当然,在减震器上内置隔离的气室以达到油、气分离的效果以及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性能的方法不仅适用于后减震器,也可以适用于前减震器,只需根据前减震的结构做相应变化即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带气室的后减震器,包括工作缸(1)、工作缸内的油室(2)、工作缸外的弹簧(3)以及封闭的气室(4),其特征在于气室(4)内置在减震器中与工作缸(1)成一条直线的气缸(5)内,气缸(5)通过接头(6)与工作缸(1)连接,接头(6)的内孔(9)与工作缸(1)的油室开口(10)之间通过阻尼阀片(11)上的阻尼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臻英
申请(专利权)人:黄臻英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