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85475 阅读:6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主要是在自行车的五通管与后叉下管之间,设有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加以枢设连结,并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形成一种以梯形连杆构造构成的虚拟转点装置。利用梯形连杆构造在自行车后叉上升或下降变移时产生的虚拟转点,可达到降低踩踏施力时,因链条张力及重量移转所产生压缩或拉伸避震器位移的能量损耗。(*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本技术涉及一种无轨陆用车辆领域自行车轴悬挂装置中的自行车后叉避震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让自行车后叉避震系统确实避免自行车发生踩踏能量损耗及链条回击现象的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一般自行车为了保持行进时良好的舒适性及操控性,在后叉与车架间会设置一避震装置,来吸收后轮撞击障碍物时所产生的冲击力量,如图6所示,是一种现有传统的自行车后叉装置的平面示意图,其主要是将自行车的后叉下管42枢设于车架的近五通管40处,再在后叉上管44与车架间设置一避震器46,如此当后轮撞击障碍物时,可让后叉下管42及后叉上管44相对车架转动,并抵压避震器46,以借避震器46的吸震作用,来达到吸震与避震的功能。然而此种现有传统的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虽然可以达到一定的避震效果,但是因后轮轴在避震行程中是呈圆弧形的摆动轨迹,并且其摆动轨迹的圆心与五通管40圆心并未重合,因此当自行车骑士在踩踏施力时,链条张力及重量移转会对后叉钩爪产生一作用力,若该作用力的方向与后轮轨迹摆动中心间形成有一角度差时,即会对后轮产生一旋转力矩而压缩或拉伸避震器46,使避震器46动作产生位移,导致骑士踩踏施力的能量消耗,影响乘车的速度及体力的耗损。又,因为后轮轴摆动轨迹的圆心与五通管40的圆心未能重合,所以后轮轴在避震行程中,后轮轴与五通管40间的距离会相对缩短,进而使两者间的链条产生松弛的现象,如此便会在自行车骑士踩踏踏板时,发生踩空的现象,进一步导致能量的无谓损耗,同时在后轮回复移动,让链条恢复原有的紧度时,则会产生一份回击的力量,不仅妨碍踏板的踩踏,并且影响到自行车的操控。所以前述现有传统的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对于自行车骑士,尤其是对于竞速或登山越野的自行车骑士而言,实未能符合其实际的需求。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设计出一种如图7所示的后叉避震装置,其主要是在后叉上管54与车架间另行枢设一避震连杆56,再在避震连杆56与车架间设置一避震器58,使整个自行车后叉形成一连杆组的结构形态,如此当后轮受震而带动后叉下管52相对五通管50转动时,后叉上管54会同时带动避震连杆56相对车架转动而抵压避震器58,达到应有的避震与吸震效果。此种改良型的避震装置虽可通过各管体及杆体尺寸上的配合与设计,使后轮轴心在避震行程时具有先略向外移的效果,来避免链条发生松弛的现象,同时可借连杆间的动作配合,自动调节链条作用力方向与后轮摆动中心一致,来避免能量的无谓损失,但其在结构与使用上仍存在有下列各项缺点1、虽然该种现有传统的改良型后叉避震装置可通过连杆机构来达到调节后轮的摆动中心的效果,使后轮摆动中心与链条作用力方向得以一致,但是该种避震装置所能调整的中心范围相当有限,均仅局限于近五通管50的位置处,而仅能对于小齿盘间的配合具有效果,但是对于中、大型链盘间的配合状态,仍无法有效地达到减少能量损失的功能,故该种避震装置在对应于自行车的多段变速系统时,其所能对应的档位较少。2、此种现有传统的改良型后叉避震装置,需通过各管体及杆体尺寸上的特定设计,方能达到其预定的调节作用,故该种后叉避震装置各构件的尺寸规格实有一定的范围与限制,并无法任意的调整或改变,如此便会限制了该避震装置的使用及应用范围。3、此种现有传统的改良型后叉避震装置除了需要考虑各管体及杆体的尺寸外,同时其后叉下管52的原始位置需位于五通管50及后轮轴心间连线的下方,方能通过该种连杆结构的配合,来达到其应有的避震效果,因此该种后叉避震装置在尺寸的设计与调配上,更会增加许多的限制条件。4、因为该种现有传统的改良型后叉避震装置的连杆动作是位于五通管50、后叉下管52、后叉上管54及避震连杆56间,故其连杆动作的范围相当大,如此便会影响到整个后叉避震装置的强度与稳定性。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自行车后叉装置仍存在有诸多的缺陷,而丞待加以改进。有鉴于上述现有的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存在的缺陷,本设计人基于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本技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使其主要是在自行车的五通管及后叉下管间分别运用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加以枢设连结,并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构成一种梯形连杆构造,通过该梯形连杆构造可自动调整后轮摆动中心的位置,而可以提供一个相当大范围的虚拟转点,使后轮摆动中心与链条作用力方向能够保持一致,借以达到避免踩踏施力产生压缩或拉伸避震器位移的能量损耗,同时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可让后轮轴心在避震行程时,具有一段直线的移动行程,可以对链条相对提供一拉紧的作用,而可进一步避免踩空及回击现象的产生。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使本技术因梯形虚拟转点的调整主要是通过上、下枢杆间的动作来达成,故可通过上、下枢杆长度的调整与设计,来配合不同形式、尺寸或规格的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使用,可以适用于不同车型的自行车上,而不需对后叉避震装置作全面性的改变与调整,故能借此提升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使用的弹性与方便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使其主要借由梯形虚拟转点结构可将后叉避震装置动作时所产生的连杆动作,缩小至五通管、后叉下管及上、下枢杆间,而能借此达到提升自行车后叉避震装置的装置强度及稳定性。本技术的目的是由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技术提出的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在自行车的五通管及后叉下管之间,设有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加以枢设连结,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形成一种以梯形连杆构造构成的虚拟转点装置。本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中所述的上、下枢杆的长度以限制于以五通管为圆心的10公分的范围内为最佳。前述的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中所述的五通管上分别形成设有两相互平行的枢耳,在该两枢耳上分别设置有两相对的枢孔,以分别枢接上枢杆及下枢杆。前述的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中所述的后叉下管上设置有两向地面倾斜延伸而用以枢设下枢杆的枢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积极效果。由以上技术方案可知,本技术主要是在自行车的五通管与后叉下管间分别枢设有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并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构成一种可配合后叉避震装置使用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通过此一梯形的虚拟转点装置,可让后叉避震装置整体达到下列各项的功效增进与优点1、借由上、下枢杆间的连杆动作关系,可自动调整后轮的摆动中心,而令其与链条的作用力方向保持一致,避免自行车在行进时,因骑士的踩踏踏板,而产生带动后轮旋转的分力,来压缩或拉伸避震器,如此可避免能量无谓的消耗。2、由于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使后轮轴心在避震行程中保持直线上抬,进而能提供自行车的传动链条一份紧拉的力量,可切实避免链条发生松弛的现象,而导致踩空及回击现象的发生。3、本技术可以将上述的后叉避震装置的连杆动作缩小至五通管、上、下枢杆及后叉下管间的小范围,如此除了能提升后叉避震装置整体的结构强度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在自行车的五通管及后叉下管之间,设有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加以枢设连结,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形成一种以梯形连杆构造构成的虚拟转点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在自行车的五通管及后叉下管之间,设有一上枢杆及一下枢杆加以枢设连结,且下枢杆的长度长于上枢杆的长度,形成一种以梯形连杆构造构成的虚拟转点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行车后叉避震的梯形虚拟转点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上、下枢杆的长度以限制于以五通管为圆心的10公分的范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东峯
申请(专利权)人:太宇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