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158250 阅读:2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包含有一车架,一衔接块,一快拆以及一前轮座;该衔接块具有一穿置在车架前叉管间的本体及一自该本体向下延伸的套管;该快拆,具有一穿经前叉管及衔接块的支承杆、一手柄及一定位螺套;该前轮座,具有一座体及二枢设在该座体左、右两侧的前轮,该座体向上凸设有一与该套管连结的接杆,藉此,该前轮座与该衔接块结合为一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可简易换装前轮且兼具转向功能的优点。(*该技术在201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请参阅附图说明图1所示,以一般三轮车为例,包含有一车架10及一前轮20,该车架10具有二向前相对延伸的前叉管11,该前叉管11分别具有一沿径向形成有一缺口111的前端侧,该前轮20具有一沿轴向的花毂21、一环绕花毂21的轮圈22及一穿经花毂21并可供与前叉管11迫紧固定的快拆23,借此,使前轮20与车架10固结为一体。上述构造虽然可达到固定前轮与车架10的目的,然而,其却于实际使用时,存有以下缺失而有待解决由于三轮车具有较大轮径的前轮20,使三轮车适合于草地、沙地、崎岖路段等户外环境的推行,对于同样必须经常推行的平地、室内等都市环境,却有前轮20轮径过大,造成收藏不易的缺失。虽然使用者可以借由松释快拆23的动作,使前轮20与车架10的前叉管11分离,达到换装的目的,但是前叉管11的间距已固定,因此,该前轮20为了可供与前叉管11固结,通常会使花毂21、轮圈22的尺寸配合前叉管11的间距而为固定尺寸,所以,此类的换装只区限在替换相同尺寸大小的前轮20而已,并不适用其他尺寸的前轮20。且这类直接与前叉管11固结的前轮20不具有转向的功能,使三轮车在推行转向上不够灵活,而较不具方便性。本技术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可简易换装前轮且兼具转向功能的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该三轮车包含有一车架,该车架具有二向前相对延伸的前叉管,该前叉管分别具有一沿轴向设有缺口的前端侧,其特征在于一衔接块,具有一穿置在该前叉管间的本体及一自该本体向下延伸的套管,该本体具有一贯穿该本体且与该前叉管缺口对应的轴孔;一快拆,具有一依序穿经该缺口及该轴孔的支承杆、一手柄及一定位螺套,该支承杆的一端具有螺纹段且穿出该前叉管与该本体一侧,该支承杆的另一端穿设有一嵌夹块且穿出该前叉管与该本体另侧,该手柄具有一凸出的板片及一与该支承杆另一端枢接且顶触该嵌夹块紧迫一前叉管的偏心凸耳,该定位螺套具有一与该螺纹段螺合的螺孔及一挡止于另一前叉管的挡止面;一前轮座,具有一座体及二枢设在该座体左、右两侧的前轮,该座体向上凸设有一与该套管连结的接杆,该前轮座与该衔接块结合为一体。所述的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衔接块的套管具有一设有一插孔的底面、一自连结底面与本体的环壁、一环绕环壁周面的凸缘及至少一自底面向本体凹陷的凹槽,该前轮座的座体具有一向上延伸的定位壁、一可上、下弹性移动的定位扣及一沿轴向与定位扣对应的定位槽,该定位壁具有一可前、后弹性位移的勾扣,该勾扣与该套管的凸缘扣合,该定位扣具有一凸伸至该定位槽内且向上延伸而凸伸至该套管凹槽内的凸块。本技术的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该三轮车包含有一车架,该车架具有二向前相对延伸的前叉管,该前叉管分别具有一沿径向形成有缺口的前端侧,该前轮装置包括一衔接块、一快拆及一前轮座。该衔接块具有一可供穿置在前叉管间的本体及一自本体向下延伸的套管,该本体具有一贯穿本体且与前叉管缺口对应的轴孔。该快拆具有一可依序穿经缺口及轴孔的支承杆、一手柄及一定位螺套,该支承杆具有一形成有一螺纹段且穿出前叉管与本体一侧的一端及一穿设有一嵌夹块且穿出前叉管与本体另侧的另一端,该手柄具有一凸出的板片及一可供与支承杆另一端枢接且能顶触嵌夹块紧迫一前叉管的偏心凸耳,该定位螺套具有一可供与螺纹段螺合的螺孔及一可供挡止另一前叉管的挡止面。该前轮座具有一座体及二枢设在座体左、右两侧的前轮,该座体向上凸设有一可供与套管连结的接杆,使前轮座与衔接块结合为一体。借此,只须预先在前轮座配备不同尺寸的前轮,再结合衔接块与前轮座,就能利用快拆的手柄与定位螺套配合,松释前叉管释放衔接块以换装前轮座,或压迫前叉管夹固衔接块与前轮座。归纳上述,本技术的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实已具有如下所列的优点及功效由于本技术可借由衔接块40与前叉管31模组化的配合,使不同尺寸的前轮座60可借由衔接块40与同一车架30的前叉管31连结,且兼具有转向的功能,所以,本技术除了能视使用环境,简易的替换适用的前轮座60外,且能兼具有灵活的操控性,能大幅提升使用上的方便性及实用性。下面通过较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一般三轮车与前轮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的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图3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一衔接块、一快拆及一前轮座。图4是一前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一前叉管与衔接块、快拆及前轮座的组合外观。图5是一剖视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前叉管与衔接块、快拆及前轮座的结合关系。图6是一立体图,说明该较佳实施例中衔接块可供前轮座转动。图7是一前视图,说明较佳实施例中前叉管与衔接块、快拆及另一前轮座的组合外观。请参阅图2、图3所示,本技术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的较佳实施例,该三轮车包含有一车架30及一前轮装置,该车架30具有二向前相对延伸的前叉管31,该前叉管31分别具有一沿径向形成有一缺口311的前端侧,该前轮装置包括一衔接块40、一快拆50及一前轮座60。该衔接块40,具有一可供穿置在前叉管31间的本体41及一自本体41向下延伸的套管42,该本体41具有一贯穿本体41且与前叉管31缺口311对应的轴孔411,该套管42具有一形成有一插孔421的底面422、一自连结底面422与本体41的环壁423、一环绕环壁423周面的凸缘424及二自底面422向本体41凹陷且相对应的凹槽425。该快拆50,具有一可依序穿经缺口311及轴孔411的支承杆51、一手柄52及一定位螺套53,该支承杆51具有一形成有一螺纹段511且穿出前叉管31与本体41一侧的一端及一穿设有一嵌夹块512且穿出前叉管31与本体42另侧的另一端,该手柄52具有一凸出的板片521及一可供与支承杆51另一端枢接且能顶触嵌夹块512紧迫一前叉管31的偏心凸耳522,该定位螺套53具有一可供与螺纹段511螺合的螺孔531及一可供挡止另一前叉管11的挡止面532。该前轮座60,具有一座体61及二枢设在座体61左、右两侧的前轮62,该座体61向上凸设有一可供与套管42插孔421穿枢的接杆611、一向上延伸且位于接杆611边侧的定位壁612、一可供上、下移动的定位扣613及一与沿轴向与定位扣613对应的定位槽614,该定位壁612具有一利用本身的弹塑性可前、后位移的勾扣6121,使勾扣6121可供与套管42的凸缘424扣合,该定位扣613具有一凸伸至定位槽614内且向上延伸的凸块6131,使该凸块6131可在定位扣613向上移动时同时凸伸至套管42的凹槽425内。参阅图2、图4、图5,依据上述,只须先利用前轮座60的接杆611与衔接块40套管42的插孔421穿枢,并借由定位壁612的勾扣6121扣抵在套管42的凸缘424顶面,就能使前轮座60与衔接块40结合为一体,此时,可以向上扳动定位扣613,使其凸块6131嵌卡在定位槽614及套管42任一凹槽425内,借此,该前轮座60会受凸块6131与定位槽614、凹槽425的挡止限位,而不能任意旋转,或可向下扳动定位扣613,使其凸块6131脱离套管42的凹槽425,借此,该前轮座60只利用勾扣6121扣抵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三轮车可换前轮装置,该三轮车包含有一车架,该车架具有二向前相对延伸的前叉管,该前叉管分别具有一沿轴向设有缺口的前端侧,其特征在于:一衔接块,具有一穿置在该前叉管间的本体及一自该本体向下延伸的套管,该本体具有一贯穿该本体且与该前叉管缺 口对应的轴孔;一快拆,具有一依序穿经该缺口及该轴孔的支承杆、一手柄及一定位螺套,该支承杆的一端具有螺纹段且穿出该前叉管与该本体一侧,该支承杆的另一端穿设有一嵌夹块且穿出该前叉管与该本体另侧,该手柄具有一凸出的板片及一与该支承杆另一端枢接 且顶触该嵌夹块紧迫一前叉管的偏心凸耳,该定位螺套具有一与该螺纹段螺合的螺孔及一挡止于另一前叉管的挡止面;一前轮座,具有一座体及二枢设在该座体左、右两侧的前轮,该座体向上凸设有一与该套管连结的接杆,该前轮座与该衔接块结合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钦娇
申请(专利权)人:环玮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