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57829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6-10 12:01
在该充气轮胎(1)中,带束层(14)是层叠周向加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145)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另外,轮胎赤道面(CL)上的从胎面轮廓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与从胎面端(P)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具有1.10≤Gsh/Gcc的关系。另外,轮胎赤道面(CL)上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1)、胎肩陆部(3)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2)以及胎面端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3)具有D1>D2、D1>D3以及-0.65≤(D2-D3)/(D1-D3)≤0.85的关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能够提高耐撕裂性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装配于卡车、公共汽车等的近年来的重载荷用轮胎,具有低扁平率,并且在带束层配置周向加强层,从而保持胎面部的形状。该周向加强层是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成大致O【deg】的带束角度的带束帘布(belt ply),层叠于一对交叉带束而配置。作为采用该结构的以往的充气轮胎,已知专利文献I?3所记载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464276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466363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第466363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在充气轮胎中,存在要抑制胎肩陆部的撕裂的课题。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内容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耐撕裂性能的充气轮胎。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在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并且将由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的所述陆部称为胎肩陆部时,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轮胎赤道面上的从胎面轮廓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与从胎面端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具有1.10 ( Gsh/Gcc的关系,并且,轮胎赤道面上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1、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2以及胎面端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3具有D1>D2、D1>D3以及-0.65 < (D2-D3) / (D1-D3) <0.85的关系。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I)比Gsh/Gcc被设定得较大,所以整体上,胎面表面具有扁平(与轮胎旋转轴大致平行)的形状,另外,确保了胎肩部的胎面橡胶的量(距离Gsh) ?由此,轮胎接地时的胎肩部的变形量变小,确保胎肩陆部的刚度适当。另外,(2)使胎面轮廓的各位置处的外径Dl?D3的关系适当化,所以轮胎接地时的胎肩部的变形量进一步变小。由此,具有有效地抑制在胎肩陆部发生撕裂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图5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作用的说明图。图6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7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8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详细地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此外,本专利技术并不受该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维持专利技术的同一性同时也能够置换且置换显而易见的构成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作为充气轮胎I的一例示出了装配于长途运输用的卡车、公共汽车等中的重载荷用子午线轮胎。此外,附图标记CL是轮胎赤道面。另外,在该图中,胎面端P与轮胎接地端T 一致。另外,在该图中,在周向加强层145标注有阴影线。该充气轮胎I具备: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填充胶条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橡胶15和一对胎侧橡胶16、16(参照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状结构,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填充胶条12、12包括下胶条121和上胶条122,分别配置于一对胎圈芯11、11的轮胎径向外周以对胎圈部进行加强。胎体层13环状架设于左右胎圈芯11、11之间而构成轮胎的骨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以包住胎圈芯11和填充胶条12的方式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反卷并卡定。另外,胎体层13是用涂覆橡胶被覆包括钢或有机纤维材料(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的多条胎体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85【deg】以上且95【deg】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多层带束帘布141?145层叠而成的,搭挂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关于带束层14的具体结构将后述。胎面橡胶15配置于胎体层13以及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外周而构成轮胎的胎面部。一对胎侧橡胶16、16分别配置于胎体层1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而构成左右胎侧部。此外,在图1的结构中,充气轮胎I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7条周向主槽2和由这些周向主槽2划分而成的8个陆部3。另外,各陆部3成为在轮胎周向上连续的肋、或成为因花纹槽(省略图示)而在轮胎周向上分割开的块。在此,所谓周向主槽是指具有5.0【mm】以上的槽宽的周向槽。周向主槽的槽宽度是排除在槽开口部形成的缺失部和/或倒角部而测定的。另外,在该充气轮胎I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周向主槽2、2称为最外周向主槽。另外,将由左右最外周向主槽2、2划分出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陆部3、3称为胎肩陆部。【带束层】图2和图3是表示图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表示以轮胎赤道面CL为边界的胎面部的单侧区域,图3表示带束层14的层叠构造。此外,在图3中,各带束帘布141?145中的细线示意性表示各带束帘布141?145的带束帘线。带束层14是层叠高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束保护件144以及周向加强层145而成的,搭挂于胎体层13的外周而配置(参照图2)。高角度带束141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45【deg】以上且70【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角)。另外,高角度带束141层叠于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对被涂覆橡胶被覆的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使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互相交叉而层叠(交叉帘布构造)。在此,将位于轮胎径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径侧交叉带束,将位于轮胎径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径侧交叉带束。此外,也可以层叠配置三个以上交叉带束(省略图示)。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层叠于高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外侧而配置。另外,带束保护件144是用涂覆橡胶被覆由钢或有机纤维材料构成的多条带束帘线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的带束角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体层;在所述胎体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带束层;和在所述带束层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的胎面橡胶,并且具备在轮胎周向上延伸的至少3条周向主槽和由这些周向主槽划分而成的多个陆部,其特征在于,在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的左右的所述周向主槽称为最外周向主槽、并且将由所述最外周向主槽划分出且位于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左右的所述陆部称为胎肩陆部时,所述带束层是层叠周向加强层和一对交叉带束而成的,所述一对交叉带束具有绝对值为10deg以上且45deg以下并且符号互不相同的带束角度,所述周向加强层具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处于±5deg的范围内的带束角度,轮胎赤道面上的从胎面轮廓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cc与从胎面端到轮胎内周面的距离Gsh具有1.10≤Gsh/Gcc的关系,并且,轮胎赤道面上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1、所述胎肩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边缘部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2以及胎面端处的胎面轮廓的外径D3具有D1>D2、D1>D3以及‑0.65≤(D2‑D3)/(D1‑D3)≤0.85的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神德孝一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