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89238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5-04-11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前纵梁后部、门槛,两根前纵梁后部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每根前纵梁后部和相应的门槛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因为不能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力,使得框架结构变形后不能充分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伤害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广泛应用于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前纵梁后部、门槛,两根前纵梁后部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每根前纵梁后部和相应的门槛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本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因为不能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力,使得框架结构变形后不能充分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伤害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广泛应用于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领域。【专利说明】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级科技的迅速发展,对汽车的人性化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乘员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公认的汽车结构设计的安全性能的理念是:在汽车发生前部碰撞事故时,要最大限度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并确保车内乘员的有效生存空间。因此,要求汽车结构设计要有良好的前部碰撞吸能效果,既要尽量减少碰撞过程中乘员舱的变形,又要减少对乘员的伤害值。经过检索,中国专利公报公开了一些车辆车身结构,这些结构在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仍未能理想的解决前部碰撞的效果。其主要问题是,现有的前纵梁后部未能形成良好的框架结构,不能有效传递碰撞力。 如说明书附图中的图I所示的现有的一种前纵梁后部结构包括:前纵梁、前纵梁后部、纵梁后部外连接板、门槛连接板、门槛、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强挡板下横梁。在发生正面碰撞时,图I所示前纵梁后部结构在前纵梁受到正面碰撞时,通过前纵梁后部框架结构的连接碰撞力只能分散到三条路径:一、是直接通过前纵梁后部传递到前地板纵梁;二、是通过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传递到门槛;三、传送到前挡板下横梁和纵梁后部内连接板的力无法继续向下传递;上述结构对于碰撞力的传递有限,非常容易发生较大变形,尤其是前舱的侵入量较大,从而导致乘员舱的严重变形,威胁乘员的生存空间;并且,由于此处结构未能有效传递碰撞力,变形后会导致前纵梁结构吸能区域不能充分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因为不能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力,使得框架结构变形后不能充分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伤害的问题。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前纵梁后部、门槛,两根前纵梁后部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每根前纵梁后部和相应的门槛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 为了更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所述中通道加强梁一端连接在前挡板下横梁上,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连接在中通道加强梁的梁身上。 为了更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和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呈八字形连接在前纵梁后部上。 为了更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和分散,两根中通道加强梁和前挡板下横梁连接的端部向内弯曲。 为了使得碰撞力能够更加有效得被输送出,前纵梁后部一端和前纵梁相连,另一端设置有向外侧弯曲的弯折结构。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发生正面碰撞时,碰撞力从前纵梁传递到前纵梁后部,并分散到三条路径中:一、是直接通过前纵梁后传递到前地板纵梁;二、是通过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传递到门槛;三、是通过前挡板下横梁和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传递到中通道加强梁。同时中通道加强梁一端连接在前挡板下横梁上,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连接在中通道加强梁的梁身上;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和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呈八字形连接在前纵梁后部上;两根中通道加强梁和前挡板下横梁连接的端部向内弯曲;前纵梁后部一端和前纵梁相连,另一端设置有向外侧弯曲的弯折结构;这些结构,也都更加有利于碰撞力的传递和疏散。综合上述,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分散从前纵梁传递过来的碰撞力,并将碰撞冲击所产生的能量通过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分散到整个车身框架,促使前纵梁的吸能区域发生充分变形,从而最大限度的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保持前纵梁后部框架的完整性,以有效的减小驾驶室的变形并降低乘员的减速度,减小对乘员的伤害。 本技术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因为不能有效传递和分散碰撞力,使得框架结构变形后不能充分吸收前部碰撞所产生的能量,从而致使驾乘人员在碰撞过程中受到巨大伤害的问题,且结构简单可靠,能够广泛应用于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领域。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图1为说明书
技术介绍
所述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2所示的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1、前纵梁后部2、门槛4,两根前纵梁后部2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7,每根前纵梁后部2和相应的门槛4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每根前纵梁后部2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6。所述中通道加强梁6 —端连接在前挡板下横梁7上,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连接在中通道加强梁6的梁身上。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和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呈八字形连接在前纵梁后部2上。两根中通道加强梁6和前挡板下横梁7连接的端部向内弯曲,且两根中通道加强梁6呈倒U字形设置在前挡板下横梁7中间。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和门槛4的一个端部相连。前纵梁后部2 一端和前纵梁I相连,另一端设置有向外侧弯曲的弯折结构8。 前纵梁1、前纵梁后部2、门槛4、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中通道加强梁6和前挡板下横梁7上,特别是各部分之间的连接位置设置有加强筋结构,且各部分还设置有若干用于疏散碰撞力的通孔。【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1)、前纵梁后部(2)、门槛(4),前纵梁后部(2)连接在前纵梁(I)上,两根前纵梁后部(2)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7),每根前纵梁后部(2)和相应的门槛(4)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每根前纵梁后部(2)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其特征在于: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通道加强梁(6) —端连接在前挡板下横梁(7)上,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连接在中通道加强梁(6)的梁身上。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和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呈八字形连接在前纵梁后部(2)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两根中通道加强梁(6)和前挡板下横梁(7)连接的端部向内弯曲。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前纵梁后部(2)一端和前纵梁⑴相连,另一端设置有向外侧弯曲的弯折结构(8)。【文档编号】B62D21/15GK204250169SQ201420700641【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前纵梁后部的框架结构,包括一对前纵梁(1)、前纵梁后部(2)、门槛(4),前纵梁后部(2)连接在前纵梁(1)上,两根前纵梁后部(2)之间设置有前挡板下横梁(7),每根前纵梁后部(2)和相应的门槛(4)之间连接有前纵梁后部外连接板(3),每根前纵梁后部(2)内侧设置有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其特征在于:每根前纵梁后部内连接板(5)另一端连接有中通道加强梁(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孝勤姚多雨陈越李程陈晓锋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