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巢凯年专利>正文

车辆坐椅减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7996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坐椅减振装置。它由坐垫框架,剪形臂,减震器、减振弹簧、杠杆和手动式或自动式力臂调节机构组成,其特点是减振弹簧可手动或自动地沿杠杆滑动或锁紧,以改变其弹性力对杠杆的力臂使之与乘员体重平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易于平衡,对不同体重乘员,不必改变减振弹簧拉力即可在较大体重范围内自动或轻松地手动完成平衡调节,手动型还可调节坐椅高度。(*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坐椅减振架,属于车辆坐椅减振装置。安装在车辆地板和坐椅之间的减振架能大大改善乘坐舒适性。车辆行驶时,在减振弹簧作用下,减振架的坐垫支承框沿垂直方向振动。它的运动极限位置分别称为“上顶点”和“下顶点”。它们之间的距离称为“限位行程”(附图说明图1)。载有乘员后,如减振架坐垫支承框的静平衡位置过高或过低,遇有较大振动时,坐垫支承框就会在上顶点或下顶点处受到猛烈冲击,即“打底”或“冲顶”,损害了乘员的舒适性。因此,对不同体重乘员,应调节减振架坐垫支承框的静平衡位置到适当高度,以避免打底或冲顶现象。这一过程称为“调平衡”。另一方而,如果减振弹簧刚度很高,不同体重乘员即使不调平衡,也不一定出现振动打底或冲顶现象。某些类型的减振坐椅为了绕开调节平衡的困难,正是采用硬减振弹簧以避免这一调节。但由于同有频率与减振弹簧刚度的平方根成正比,故带硬弹簧的减振架固有频率很高,通常在3Hz以上。而固有频率愈高,减振效果就愈差。凡是使用软弹簧(同有频率可低于1.2Hz)、因而减振效果好的减振架,乘员体重有较大变化时,均不可避免地必须重新进行平衡。这一类型的现有减振架均采用改变减振弹簧变形量的方法进行平衡。比较典型的一种(中国专利申请号96233823.0)如图1所示,它由坐垫支承框4、剪形臂5、减振弹簧10、螺杆7、螺母6、减震器9、底架8、滑块1和11、滚轮3、滚轮支架2和杠杆12等部件组成。自然状态下坐垫框架4位于上顶点处。乘员乘坐后,坐垫支承框4下移,使滚轮3、滚轮支架2和与其焊为一体的杠杆12绕铰链13转动,把减振弹簧10拉长。如果坐垫支承框4下移到限位行程中点附近时弹簧弹性力仍不足以与乘员体重平衡,或相反,它远未到达此处时弹簧弹性力即已与乘员体重平衡,则必须转动螺杆7,带动与弹簧右端焊为一体的螺母6向右或向左移动,以增减弹簧10的变形量,直到坐垫支承框4在限位行程中点附近时弹簧拉力与体重平衡为止。这种平衡方法的问题是1.由于工作状态下减振弹簧10拉力高达数干牛顿,且一般减振弹簧布置为两个,故如用扳手工具进行平衡调节,时间长达1~3分钟,并且十分费力,这将导致乘员频繁更换的坐椅减振架(如乘客坐椅减振架)无法实际使用。如改用电动装置进行平衡调节,则大大增加了成本。2.软弹簧减振效果比硬弹簧好得多,但它要有很大的变形才能与较大体重平衡,受空间位置限制,对体重较大的乘员,软减振弹簧无法达到平衡状态,故乘员体重平衡范围受到限制。此外,现有减振架技术也不能调节坐椅高度。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减振效果好且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对不同体重乘员,不必使用扳手工具或电动装置即可轻松而迅速地在较大体重范围内自动或手动完成平衡调节,必要时还可以实现坐椅高度的调节。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在一个由坐垫支承框,内外剪形臂,减振弹簧和减震器组成的车辆坐椅减振架中,将带滑槽的杠杆与剪形臂刚性连接,减振弹簧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带滑槽杠杆滑动连接。减振架出厂前使减振弹簧有一定的变形量,即具有一定的弹性力。通过力臂调节机构的作用,减振弹簧及其连接件可横向移动,以调节弹簧弹性力的杠杆力臂大小。这里及下文所说的减振弹簧的“横向移动”既可以指弹簧平行于自身轴线的沿杠杆轴向方向的移动,也可以指它绕一距所述杠杆足够远处的铰链作小转角转动,这种转动因半径大、转角小,很接近平行移动。上述横向移动通过滚珠轴承或滚轮实现以减少阻力。力臂调节机构并能在减振架正常工作时可靠地维持已调节好的力臂大小不变。它可以是自动的或手动的。不必改变减振弹簧变形量和弹性力的大小,仅须改变弹性力作用线到杠杆转动中心的距离,即改变杠杆力臂的大小,即可实现对乘客体重的平衡。所述力臂调节机构的一种方案是手动式。在乘员相对固定的场合,如驾驶员坐椅,不必经常调平衡,可采用这一方案。力臂手动调节机构由手轮和螺旋机构和传动件组成。需要平衡时,转动手轮和螺旋机构,使传动件横向推动减振弹簧及其连接件一定距离,从而改变其杠杆力臂以实现平衡。松手后因螺旋机构的传动方向是不可逆的,故杠杆力臂保持不变。如果使限位行程增大,改变杠杆力臂还可以同时使坐椅高度得到调节。力臂调节机构的另一种方案是自动式。在乘员频繁更换的场合,如乘客坐椅减振架,需要经常调平衡,可采用这一方案。使用这种减振架的乘员不必作任何动作,车辆行驶时坐垫框架自行产生的的上下颠动会使其自动地调节到限位行程的中点,实现平衡。乘员用臀部将坐椅上下颠动若干次也会有同样结果。上述目的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如图2所示,减振架平衡状态下坐垫框架正常振动范围用“工作行程”表示,工作行程与上下顶点间形成的两段距离分别称为“上步进行程”和“下步进行程”。力臂自动调节机构由步进机构、传动件和锁紧机构组成。工作行程内,锁紧机构使杠杆力臂上下双向可靠锁紧,使之保持不变。减振架未平衡好时,其颠动中位(即坐垫框架的静平衡位置)位于限位行程中点的上方(或下方),这时上步进行程(或下步进行程)处于坐垫框架的颠动范围内。坐垫框架一旦进入到步进行程内,锁紧机构即单向放松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的锁紧,同时步进机构开始作用,在整个步进行程内单向推动与减振弹性元件有连接关系的传动件向上(或向下)移动,该传动件又横向向上(或向下)推动减振弹簧及其连接件,从而减少(或增大)其杠杆力臂。坐垫框架到达上顶点(或下顶点)后往回移动时,步进机构与上述传动件脱离接触,故杠杆力臂保持不变。坐垫框架一旦回到工作行程以内,锁紧机构即恢复对杠杆力臂的双向锁紧。坐垫框架再次向上(或向下)颠动时,将重复上述过程。如此逐次将杠杆力臂减少(或增大)到减振架实现平衡为止。此后坐垫框架处于正常振动工作状态,不再进入到上下步进行程内。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是一种现有减振架简图(中国专利申请号96233823.0)。图2至图13为本技术图示。图2是手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1)机构简图。图3是说明手动平衡式(实施例1)减振架高度调节原理图。图4是手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1)轴侧图。图5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机构简图。图6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力臂自动调节机构简图。图7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轴侧图。图8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力臂调节机构放大轴侧图。图9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传动件33的形状及其工作位置轴侧图。图10~12为自动平衡式减振架(实施例2)力臂调节机构的几种变化形式。图13减振弹簧左端铰链的滑动安装形式的机构简图。图2、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1,为手动式,对称结构。图2为机构简图,图4为三维轴侧图全图。为便于表示,此图以对称面为剖面将减振架剖成两部分(但手轮15、螺杆17、螺母16和提升板18未剖),并分离一定距离。坐垫支承框4、用铰链21(图2)连接的内剪形臂5和外剪形臂23、减震器9(图4中未画减震器)和减振弹簧10术身为现有技术。将带滑槽的杠杆20与内剪形臂5焊接在一起,二者作为一个刚体可绕铰链14转动。减振弹簧10左端通过堵头61、螺杆24与方钢(或槽钢)25相连。方钢(或槽钢)25钻有光孔以便螺杆24穿过。方钢(或槽钢)25可绕下支板30上的滚珠轴承26中心旋转。减振弹簧10右端通过连接件27、轴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坐椅减振架,包括坐垫框架(4),剪形臂(5)、(23),减震器(9)和减振弹簧(10),其特征在于杠杆(20)与剪形臂(5)固定连接,可绕铰链(14)转动,并设置有使减振弹簧(10)的一端沿杠杆(20)滑动或锁紧的力臂调节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巢凯年
申请(专利权)人:巢凯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