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巢凯年专利>正文

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129610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属车辆坐椅减振装置,包括减振架上表面,减振器,剪形臂,弹簧,其特征是,该弹簧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可分别沿立柱和框杆上下滑动的两个滑块之间,该杠杆的一端和剪形臂的一端固联在轴承的外圈上,轴承的轴固定在基架上,弹簧的上方设置有一使弹簧上下滑动的推压机构。它不必改变弹簧初拉力而实现平衡,乘员体重适应范围增大;大大降低减振架固有频率,减振效果良好。(*该技术在200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坐椅减振架,属于车辆坐椅减振装置。安装在车辆地板和坐椅之间的减振架能大大改善乘坐舒适性。要取得良好的减振效果,载有乘员后,应使减振架的上表面静平衡位置位于限位行程(即附图说明图1中区间D)中点,下文中把这一过程简称为“平衡”。体重差异较大的乘员乘坐安有减振架的坐椅时需重新调平衡。如减振架未平衡好,振动时就会“打底”或“冲顶”,从而损害乘员的舒适性。现有减振架为了达到平衡要求,对体重不同的乘员,通过调节弹簧变形使之有不同的拉力与体重平衡。减振架弹簧越软,则其固有频率就越低,减振效果就越好。但由于软弹簧要有很大的变形才能与较大体重平衡,受空间位置限制,采用直接拉压弹簧取得平衡的现有减振架不能适用于体重较大的乘员。无法同时具有良好减振效果和较宽的适用体重范围以及调节费力是现有减振架的固有弊病。用扳手之类的工具调节弹簧初拉力,对经常变换乘员的坐椅,既费力又不方便。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对不同体重的乘员,它只需通过弹簧上下平行移动改变力臂的方式来达到平衡而不必通过改变弹簧的拉力来实现平衡。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一种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包括作为支承坐垫的减振架上表面,置于减振架上表面和车辆底板之间的减振器,剪形臂以及起平衡作用的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可沿立柱和杠杆上下滑动的两个滑块之间,该杠杆的一端和所述一根剪形臂的一端均固联在轴承的外圈上,该轴承的轴固定在基架上,弹簧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一使弹簧上下滑动的推压机构。按照以上技术方案,该剪形臂和杠杆(严格来说,此处“杠杆”只是杠杆的力臂部分)均固联在轴承的外壳上,形成刚性连接,它们以固定在基架上的轴承的轴作为支点而起到杠杆的作用。不同体重的乘员;只需通过推压机构,上下平行移动弹簧(也即是改变力臂大小),则可实现与其体重的平衡。这样则避免了改变弹簧拉力实现平衡而带来的种种弊端。它提高了减振效果,增加了乘坐舒适性。图1是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步进机构和滑槽以及锁紧机构的平面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滑块的立体图;图4是图1所示端头10的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施压机构和步进机构以及滑槽的立体图;图6是图1所示锁紧机构的立体图;图7是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推压机构的立体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述图1中,用于安放坐垫的减振架上表面12和两根剪形臂22、22a以及设置在减振架上表面12和车辆底板之间的减振器3为现有车辆减振坐椅的部件,两根剪形臂22、22a的4个端头10、10a、10b、10c中,端头10b、10c为可在水平方向滑动的活动连接方式,端头10a为铰链式连接方式,以上均为现有减振坐椅技术。端头10的连接见对图4的详述。滑块1、9(见图3)的结构为轴承26的轴37的两端固联有两块平行板25、25a,对滑块9而言,杠杆8夹在两块平行板25、25a之间,弹簧2连接在平行板25、25a上,呈水平设置,固此,水平设置本身具有一定初拉力的弹簧2受外力作用,很容易地在立柱(滑块1对应的)和杠杆8(滑块9对应的)上滑动并最终呈水平位置静止(该立柱和杠杆8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滑块1、9还可采用其它结构如,用园环套在光滑的园形立柱上,或采用立柱上开设滑槽,滑槽内嵌套滚珠等。结合图4,杠杆8和剪形臂22均与轴承27的外圈相固联,装配在轴承27上的轴28固定在减振架的基架上(基架即与车辆底板相固定,在振动中不发生位移的部分),这种连接方式即为图1所示的铰链式的端头10。这样,杠杆8和剪形臂22构成刚性连接,乘员的重力作用于剪形臂22,弹簧2的拉力作用于杠杆8,轴28作为杠杆8的支点。因此,弹簧2水平位置的改变,也即是力臂的改变。图5和图6示出第一个实施例的使弹簧2上下滑动的推压机构的情况。图5中,定滑轮29的轴30固定在剪形臂22上,U形压杆31夹套在定滑轮29上,从而构成施压机构11(见图1)。结合图1,步进机构7由推块19、20组成,步进机构7和滑槽6相互位置关系为推块19具有一定间隙地夹在推块20和滑槽6之间。弹簧18、18a的一端连接在推块19上下两端,弹簧18、18a的另一端固定在基架上。推块20、19相互间的作用面分别是两斜面内凹形状和与之吻合的两斜面外凸形状。推块20与位于其上方的U形压杆31相固联。定滑轮21、21a设置在与推块20作用面相对的另一立面上(见图2),以保证其向下运动时不致发生水平方向位移的情形。推块19与滑槽6之间作用面为两个平面。滑槽6上开设有条形孔(参见图6),滚动24、24a穿在该条形孔中,其直径大小应满足与该条形孔滑动配合为准,滚轴24、24a伸出条形孔的外端可设置轴承并固定在基架上。这样,滑槽6在水平方向位置恒定,只能在坚直方向移动。滑槽6与受力块5相固联,受力块5连接在弹簧2上,此处采用细杆穿过受力块5的孔再与弹簧2连接(细杆的直径小于该孔的直径)。推块20上设置有柱状突起23,供叉杆16(参见图6)的一端卡套之用。图6中,斜面块13的向内倾斜的两个斜面上,设置有两个滚柱15、15a,滚柱15、15a之间连接有两根压簧14、14a,滑槽6与滚柱15、15a紧贴,(滚柱15、15a实质上是由滑槽6的压力将其保持在斜面块13的两个斜面上)。叉杆16的一端叉卡在两个滚柱15、15a上,叉杆16的另一端卡套在推块20的柱状突起23上(参见图5),叉杆支柱17上的突柱32作为叉杆16转动的支承点。斜面块13、连接有压簧14、14a的滚柱15、15a以及叉杆16组成图1所示锁紧机构4。本技术整个平衡过程如下(结合图1-6)当乘员坐下时,剪形臂22、22a受力,发生向下方向位移,U形压杆31向下运动,与U形压杆31固联的推块20向下运动,由于堆块20、19间作用面呈斜面形状,推块20施加作用力于推块19,推块19受力向下方运动同时发生水平方向位移,导致和滑槽6相紧贴,由于相互间摩擦力,而使滑槽6受力向下运动,与此同时,当推块20向下运动至某一位置,推块20上的柱状突起23将施加作用力于叉杆16上,叉杆16的另一端上扬,压簧14、14a受力压缩,滚柱15在斜面内上行,从而解除了滚柱15对滑槽6下行的锁紧。又由于滑槽6只能在竖直方向移动(滚柱15、15a的原因),因此,滑槽6承受的作用力在竖直方向的分力促使滑槽6向下方运动,与滑槽6固联的受力块5向下方运动,使弹簧2向下方运动,实现了弹簧2向下平移、增大力臂、最后达到与乘员重量平衡的效果。下移停止后,乘员略抬起臂部,推块20将随剪形臂22向上移动,推块19在弹簧18、18a的复位作用下也随之返回其原有平衡位置(推块19有间隙地夹在推块20和滑槽6之间,即步进机构未作用时位置),同时,推块20上移带动叉杆16,滚柱15a受叉杆16作用力,在其斜面内下行,解除了它对滑槽6上行的锁紧,滑槽6带动弹簧2向上平移,从而实现新的平衡。本实施例为自调平衡方案,当乘员感到减振坐椅未平衡好时,只要用臀部将坐椅上下颠若干次,减振架上表面12的高度会逐渐自动调节到振动限位行程的中点,形成平衡。图7、图8示出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易于平衡的车辆坐椅减振架,包括作为支承坐垫的减振架上表面,置于减振架上表面和车辆底板之间的减振器,剪形臂以及起平衡作用的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2)沿水平方向设置在可沿立柱上下滑动的滑块(1)和可沿杠杆(8)上下滑动的滑块(9)之间,杠杆(8)的一端和所述一根剪形臂(22)的一端均固联在轴承(27)的外圈上,轴承(27)的轴(28)固定在基架上,弹簧(2)的上方位置设置有一使弹簧(2)上下滑动的推压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巢凯年
申请(专利权)人:巢凯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