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该下轨道结构固定至侧梁内上板并且可滑动地支撑安装在门上的下辊子,该下轨道结构包括:中央支撑部分,通过该中央支撑部分可滑动地支撑下辊子;上支撑部分,从中央支撑部分的一侧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一侧;以及下支撑部分,从中央支撑部分的另一侧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另一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基于在2013年2月15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0.10-2013-0016168并要求其优先权,将该专利申请整体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并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能够增加下轨道的支撑刚度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
技术介绍
通常,用于车辆的滑动结构具有这样的结构,其中,通过分别将轨道安装在本体的上部、中部、以及下部处并且使安装在门上的上辊子、中央辊子、以及下辊子在轨道上滑动来打开或者关闭车辆。如在图1中所示,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常规下轨道结构被构造成包括设置在侧梁10中的上轨道20、设置在上轨道20上方的下轨道30、以及使下轨道30固定至其的侧梁下部上板40,其中,侧梁下部上板40的一端以悬臂的形式固定至侧梁10,并且侧梁下部上板的上部的一侧固定至地板50。另外,上轨道20和下轨道30分别设置有安装在门60上的并可滑动地形成的上辊子61和下辊子62。因此,门60在沿着上轨道20和下轨道30滑动时打开或者关闭。然而,在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中,当坐在车辆的第二排中的乘客踩在侧梁下部上板40上时,由于乘客的负载而导致在侧梁下部上板40处产生竖向负载,使得侧梁下部上板40变形。另外,由于侧梁下部上板40的变形而导致下轨道30变形,使得下辊子62的滑动性能劣化。因此,门不能顺畅地打开或者关闭。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已做出本公开以解决上述问题,同时使所实现的优点保持完好。待通过本公开实现的一个优点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该下轨道结构能够增加下轨道固定至其的侧梁下部上板的支撑刚度,以防止侧梁下部上板的变形并促使下辊子的稳定滑动。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该下轨道结构固定至侧梁内上板并且可滑动地支撑安装在门上的下辊子,该下轨道结构包括:中央支撑部分,构造成可滑动地支撑下辊子;上支撑部分,从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一侧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第一侧;以及下支撑部分,从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二侧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第二侧。上支撑部分可以“ L ”形状从中央支撑部分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第一侦牝以在上支撑部分与侧梁内上板之间形成封闭横截面。下支撑部分可以“Π ”形状从中央支撑部分延伸并且接合至侧梁内上板的第二侦牝以在下支撑部分与侧梁内上板之间形成封闭横截面。连接至中央支撑部分的下支撑部分的水平表面可形成为倾斜表面。下支撑部分可与侧梁内上板的第二侧一起接合至上轨道。下轨道的边缘可形成曲线。【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标、特征和优点将更加明显,附图中:图1为示出了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常规下轨道结构的视图;图2为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的立体图;图3为沿图2的线A-A截取的横截面图;以及图4为沿图2的线B-B截取的横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具有这样的构造,其中,下轨道的两个端部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以增加下轨道的支撑刚度,从而防止由于传递至下轨道的竖向负载而导致的变形,因此促使门顺畅地打开或者关闭。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以使它们能够由本公开所属
的技术人员实现。然而,本公开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并且不限于本描述中提供的实施例。在附图中,将省略与本说描述不相关的部分以描述本公开,并且贯穿本说明书,相同的参考标号将用于描述相同的部分。如在图2和图3中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构造成包括侧梁100和轨道部分200,该轨道部分包括分别设置在侧梁100中的上部和下部处的上轨道210和下轨道220。上轨道210和下轨道220分别具有安装在门300上并因此被可滑动地支撑的上辊子310和下辊子320。因此,门300在沿着轨道部分200滑动的同时打开或者关闭。侦彳梁100包括:侧梁外板110和侧梁内下板120,其设置成彼此对应;以及侧梁内上板130,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下板120的上部并且具有”形状。侧梁内上板130的前端可弯曲以形成弯曲部分131,这增加侧梁内上板130的前板的刚度。轨道部分200可包括接合在侧梁外板110与侧梁内下板120之间的上轨道210、以及布置在上轨道210上方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下轨道220。如在图4中所示,上轨道210的远端和下轨道220的远端两者都接合至设置在形成在车身中的入口 I的两侧处的填充部分510和520。这里,支撑安装在门300上的上辊子310的上轨道210可使两个端部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外板110和侧梁内下板120的上端。因此,由于上轨道210的两侧的固定而使刚度增加,从而刚性地支撑由上轨道210支撑的门的负载。支撑安装在门300上的下辊子320的下轨道220可包括:中央支撑部分221,该中央支撑部分可滑动地支撑下辊子320 ;上支撑部分222,从中央支撑部分221的一侧或第一侧延伸并且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一侧或第一侧;以及下支撑部分223,从中央支撑部分221的另一侧或第二侧延伸并且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另一侧或第二侧。即,作为下轨道220的两个端部的上支撑部分222和下支撑部分223可分别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一侧和另一侧,以增加下轨道220的支撑刚度。因此,即使在侧梁内上板处产生的竖向负载被传递至下轨道220,该竖向负载被分散至下轨道220的上支撑部分222和下支撑部分223,使得该竖向负载被吸收并且抑制变形。在一个实施例中,上支撑部分222可以iL形状从中央支撑部分221向上延伸并且然后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一侧的弯曲部分131。因此,可在上支撑部分222与侧梁内上板130之间形成封闭横截面,以增加支撑刚度。另外,下支撑部分223可以‘Π ”形状从中央支撑部分221向下延伸并且然后焊接并接合至侧梁内上板130的另一侧。因此,可在下支撑部分223与侧梁内上板130之间形成封闭横截面,以增加支撑刚度。如上所述,封闭横截面可形成在下轨道220的两个端部处,以更加刚性地支撑在下轨道220处产生的负载,从而使得可显著地防止下轨道220的变形。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至中央支撑部分221的另一侧的下支撑部分223的水平表面可形成为倾斜表面223,该倾斜表面从中央支撑部分221朝向侧梁内上板130向下逐渐地倾斜。即,倾斜表面223通过倾斜角来增加下轨道220的支撑范围和缓冲力,从而增加下轨道的支撑刚度。下轨道220的下支撑部分223可与侧梁内上板130 —起焊接并接合至上轨道210的另一侧,以将传递至下支撑部分223的负载分散至侧梁内上板130和上轨道210,从而增加支撑刚度。下轨道220的边缘可形成为曲线以致不是直角。因此,在下轨道220处产生的负载没有集中在任一边缘上,而是均匀地分散至下轨道220的曲线,从而显著地防止下轨道220的变形。因此,在根据本公开的一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中,下轨道的两个端部都焊接并接合,以增加支撑刚度。因此,防止由于在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所述下轨道结构固定至侧梁内上板并且能滑动地支撑安装在门上的下辊子,所述下轨道结构包括:中央支撑部分,通过所述中央支撑部分能滑动地支撑所述下辊子;上支撑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从所述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一侧延伸并且接合至所述侧梁内上板的第一侧;以及下支撑部分,所述下支撑部分从所述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二侧延伸并且接合至所述侧梁内上板的第二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3.02.15 KR 10-2013-00161681.一种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所述下轨道结构固定至侧梁内上板并且能滑动地支撑安装在门上的下辊子,所述下轨道结构包括: 中央支撑部分,通过所述中央支撑部分能滑动地支撑所述下辊子; 上支撑部分,所述上支撑部分从所述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一侧延伸并且接合至所述侧梁内上板的第一侧;以及 下支撑部分,所述下支撑部分从所述中央支撑部分的第二侧延伸并且接合至所述侧梁内上板的第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滑动门的下轨道结构,其中,所述上支撑部分以‘L”形状从所述中央支撑部分延伸并且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五晟,金成元,
申请(专利权)人: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