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96228 阅读:1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8 20:52
充气轮胎(1)构造成使得位于周向增强层(145)上的块(5)均具有至少一个刀槽花纹(6)。刀槽花纹(6)在平面图中具有包括两个弯折点(P1、P2)的弯曲形状,并且所述刀槽花纹(6)具有闭合结构,在该闭合结构中,刀槽花纹的两个端点(Q1、Q2)在块(5)内终止。连接弯折点(P1、P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α)处于这样的范围内:0°≤α≤10°。另外,连接弯折点(P1)和端点(Q1)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β1以及连接弯折点(P2)和端点(Q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β2)处于这样的范围内:35°≤β1≤55°且35°≤β2≤5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充气轮胎(1)构造成使得位于周向增强层(145)上的块(5)均具有至少一个刀槽花纹(6)。刀槽花纹(6)在平面图中具有包括两个弯折点(P1、P2)的弯曲形状,并且所述刀槽花纹(6)具有闭合结构,在该闭合结构中,刀槽花纹的两个端点(Q1、Q2)在块(5)内终止。连接弯折点(P1、P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α)处于这样的范围内:0°≤α≤10°。另外,连接弯折点(P1)和端点(Q1)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β1以及连接弯折点(P2)和端点(Q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形成的角(β2)处于这样的范围内:35°≤β1≤55°且35°≤β2≤55°。【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能用以提高耐偏磨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充气轮胎已在带束层中设置有周向增强层以抑制轮胎的径向伸长并抑制偏磨(特别是胎肩陆地部中的台阶式磨损)。已知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为以此方式构造的常规充气轮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0.2009-73337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具有块状花纹图案的充气轮胎中,也存在应该抑制块中的胎面边缘磨损的问题。另外,在具有肋条形花纹图案的充气轮胎中,存在应该抑制肋条中的轨线磨损的问题。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用以提高耐偏磨性的充气轮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周向增强层;多个周向主槽;和由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在这种充气轮胎中,位于周向增强层上方的陆地部具有至少一个刀槽花纹,所述刀槽花纹具有在平面图中包括两个弯折点P1、P2的弯曲形状,并具有包括在陆地部内终止的两个端点Q1、Q2的闭合结构,连接弯折点P1、P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α处于这样的范围内:0°≤α≤10°,并且连接弯折点Pl和端点Ql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β I以及连接弯折点Ρ2和端点Q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β 2处于这样的范围内:35°≤β1≤55°且35°≤β 2≤55°。专利技术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位于周向增强层上方的陆地部具有刀槽花纹,因此降低了陆地部的接地压力,并且抑制了陆地部的偏磨(块的胎面边缘磨损,肋条的轨线磨损)。这具有提高了轮胎的耐偏磨性能的优点。另外,刀槽花纹具有弯曲形状,并且其中央部和端部的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α、β I和β 2制造得适合,由此在转弯时或者在制动/驱动时,减小了刀槽花纹的端点Ql、Q2处的应力集中。结果是,抑制了源于刀槽花纹的端点Q1、Q2处的开裂的发生,并且这具有提高了轮胎的耐刀槽花纹边缘开裂性能的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花纹图案的平面图。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刀槽花纹的平面图。图6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刀槽花纹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修改示例的刀槽花纹的平面图。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表格。【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此外,在维持与本专利技术一致的情况下可能或明显被替换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也包括在内。此外,在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修改示例能在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按需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气轮胎I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示出了作为充气轮胎I的示例的安装在用于长距离运输的卡车和巴士上的重负荷用径向轮胎。充气轮胎I包括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和一对胎侧胶16、16 (参看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形结构并且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由下填胶121和上填胶122形成,并且配置在一对胎圈芯11、11中的每个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以增强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呈超环面形式在左、右胎圈芯11之间伸展,从而形成用于轮胎的构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叠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并且被固定。带束层14由多个层压的带束帘布141至145形成,并且带束层14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胎面胶15配置在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并且形成轮胎胎面。一对胎侧胶16、16配置在胎体层13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而形成轮胎的左、右侧壁部。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轮胎I具有中心在轮胎赤道面CL上的左右对称内部结构。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胎面花纹图案的平面图。充气轮胎I包括: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 ;和胎面部中由周向主槽21至23分隔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另外,各陆地部31至34分别具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纹槽41至44。由于横纹槽41至44,各陆地部31至34在轮胎周向方向上被分隔,以形成块状花纹图案。在图2所示的构型中,充气轮胎I具有6个周向主槽21至23、5列中央陆地部31至33和一对左、右胎肩陆地部34、34。另外,所有陆地部31至34都分别具有多个横纹槽41至44。另外,各横纹槽41至44是倾斜的横纹槽,具有横贯陆地部31至34的敞开结构,并且沿轮胎周向方向以预定间隔配置。这样,所有陆地部31至34都变成成列的块。然而,该构型并不局限于此,并且一部分或全部陆地部31至34可以沿轮胎周向方向的的连续肋条(图中未示出)。另外,在图2所示的构型中,周向主槽21至23是直槽,但该构型并不局限于此,周向主槽21至23可以是曲折形槽(图中未示出)。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带束层14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3示出了位于由轮胎赤道面CL划分的胎面部的一侧区域,而图4示出了带束层14的层压结构。另外,胎体层13通过以涂层胶覆盖并承受轧制加工的、由钢或有机纤维(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构成,并具有绝对值在85°以上95°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在纤维方向上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通过层压卷绕在胎体层13的外周周围的大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罩144和周向增强层145形成(参看图3)。大角度带束141通过以涂层胶覆盖并承受轧制加工的、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构成,并具有绝对值在40°以上60°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在纤维方向上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此外,大角度带束141配置成层压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一对交叉带束142、143通过以涂层胶覆盖并承受轧制加工的、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构成,并具有绝对值在10°以上30°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的每个带束均具有使用彼此不同的符号表示的带束角度,并且带束被层压成在带束帘线纤维方向上彼此交叉(交叉帘布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将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带束层,所述带束层包括周向增强层;多个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其中位于所述周向增强层上方的所述陆地部具有至少一个刀槽花纹,所述刀槽花纹具有在平面图中包括两个弯折点P1、P2的弯曲形状,和具有在所述陆地部内终止的两个端点Q1、Q2的闭合结构,连接所述弯折点P1、P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α处于这样的范围内:0°≤α≤10°,并且连接所述弯折点P1和所述端点Q1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β1以及连接所述弯折点P2和所述端点Q2的线与轮胎周向方向之间的角β2处于这样的范围内:35°≤β1≤55°且35°≤β2≤55°。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中英树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