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068485 阅读:1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5-23 11:25
充气轮胎(1)包括具有周向加强层(145)的带束层(14)。另外,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中包括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以及由周向主槽(21至23)分隔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陆地部(31)的宽度W1和位于周向加强层的端部的第二陆地部的宽度W2具有这样的关系:1.05≤W1/W2≤1.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充气轮胎(1)包括具有周向加强层(145)的带束层(14)。另外,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中包括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以及由周向主槽(21至23)分隔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的陆地部(31)的宽度W1和位于周向加强层的端部的第二陆地部的宽度W2具有这样的关系:1.05≤W1/W2≤1.30。【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耐偏磨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来的充气轮胎在带束层中设置有周向加强层以抑制轮胎径向生长并减少偏磨(特别地,胎肩陆地部中的阶梯式磨损)。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技术被已知为以此方式构成的常规充气轮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0.2011-57183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用以提高耐偏磨性能的充气轮胎。解决问题 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具有周向加强层的带束层,以及在胎面部中的多个周向主槽和由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在这种充气轮胎中,当将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陆地部或夹住轮胎赤道面的各左、右陆地部称为第一陆地部并且将周向加强层上方的陆地部之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陆地部称为第二陆地部时,第一陆地部的宽度Wl和第二陆地部的宽度W2具有这样的关系:1.05≤W1/W2 ( 1.30。专利技术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适当地确保了第一陆地部与第二陆地部之间的刚性差,这是因为位于胎面部中央的第一陆地部具有比位于周向加强层的端部的第二陆地部宽的结构。结果,存在第一陆地部中的偏磨被抑制并且轮胎的耐偏磨性能提高的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了周向主槽的槽壁角度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了周向主槽的槽壁角度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了周向主槽的槽壁角度的说明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此外,能在维持与本专利技术一致的情况下可能或明显被置换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被包括在内。此外,在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修改示例能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自由地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气轮胎I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作为充气轮胎I的一个示例,图1示出了安装在长距离运输卡车或巴士等上的用于重负荷的子午线轮胎。充气轮胎I包括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和一对胎侧胶16、16 (参看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形结构并且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由下填胶121和上填胶122形成,并且配置在一对胎圈芯11、11中的每个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以加强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呈超环面形式在左、右胎圈芯11之间伸展,从而形成轮胎构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朝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折叠并固定成围绕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缠绕。带束层14由层压的多个带束帘布141至145形成,并且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胎面胶15配置在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并且形成轮胎胎面。一对胎侧胶16、16配置在胎体层13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而形成轮胎的左、右侧壁部。另外,充气轮胎I在胎面部中包括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纹槽(图中未示出)、和由横纹槽和周向主槽21至23分隔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结果,形成了基于块体的胎面花纹(图中未示出)。然而,该构型并不局限于此,并且充气轮胎I可包括肋状花纹(图中未示出)。周向主槽21至23可以是直槽或者可以是曲折形槽。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轮胎I具有中心在轮胎赤道面CL上的左右对称结构。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带束层14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之中,图2示出了由轮胎赤道面CL划分出的胎面部的一侧的区域,而图3示出了带束层的层压结构。另外,胎体层13是通过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85°以上95°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在纤维方向上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通过层压大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罩144和周向加强层145而形成的,并通过卷绕且安装在胎体层13的外周上而配置(参看图2)。大角度带束141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从而具有绝对值在40°以上60°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纤维方向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此外,大角度带束141配置成被层压在胎体层13的沿轮胎径向方向的外侧。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10°以上30°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具有属于彼此互相相反的符号的带束角度,并且被层压成使得带束帘线的纤维方向彼此交叉(交叉帘布结构)。在以下说明中,将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侧交叉带束”,并且将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侧交叉带束”。三个或更多个交叉带束可配置成被层压(图中未示出)。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配置成在大角度带束141的沿轮胎径向方向的外侧被层压。带罩144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10°以上45°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带罩144配置成被层压在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带罩144具有与外侧交叉带束143相同的带束角度,并且配置在带束层14的最外层中。周向加强层145是由利用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的范围内的斜度螺旋地卷绕的涂胶钢丝形成的带束帘线构成的。另外,周向加强层145配置成介设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之间。另外,周向加强层145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左、右边缘的沿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具体地,周向加强层145是通过将一根或多根丝以螺旋方式卷绕在内侧交叉带束142的外周周围而形成的。该周向加强层145加强了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刚性。结果,提高了轮胎耐久性能。在充气轮胎I中,带束层14可具有边缘罩(图中未示出)。一般而言,边缘罩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具有绝对值在0°以上5°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边缘罩配置在外侧交叉带束143 (或内侧交叉带束142)的左、右边缘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边缘罩通过利用发挥绑扎效果抑制胎面部的中心区域和胎肩区域之间的径向生长差而提高了轮胎的耐偏磨性能。周向加强层此外,在充气轮胎I中,构成周向加强层145的带束帘线为钢丝,并且优选地,周向加强层145的支数优选在17支/50mm以上30支/50mm以下。此外,带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具有周向加强层的带束层,以及在胎面部中的多个周向主槽和由所述周向主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其中,当将位于轮胎赤道面上的所述陆地部或夹住所述轮胎赤道面的各左、右陆地部称为第一陆地部并且将所述周向加强层上方的所述陆地部之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所述陆地部称为第二陆地部时,所述第一陆地部的宽度W1和所述第二陆地部的宽度W2具有这样的关系:1.05≤W1/W2≤1.30。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永吉胜智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