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1)包括通过层叠周向增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形成的带束层(14)。另外,轮胎赤道面CL与胎面轮廓的交点O处的轮胎外径R、轮胎接地边缘T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1、和从位于周向增强层(14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垂直于胎面轮廓画出的线的垂足X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2具有这样的关系:0.010≤D1/R≤0.015且0.27≤D2/D1≤0.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充气轮胎(1)包括通过层叠周向增强层(145)和一对交叉带束(142、143)而形成的带束层(14)。另外,轮胎赤道面CL与胎面轮廓的交点O处的轮胎外径R、轮胎接地边缘T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1、和从位于周向增强层(145)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垂直于胎面轮廓画出的线的垂足X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2具有这样的关系:0.010≤D1/R≤0.015且0.27≤D2/D1≤0.3。【专利说明】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提高的耐偏磨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近年来,轮胎的带束层中已设置有周向增强层以抑制轮胎的径向生长。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技术被已知为以此方式构成的常规充气轮胎。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申请公报N0.2009-733371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其中带束层具有周向增强层的构型中,行驶前后的直径变化量在其中配置有周向增强层的区域与位于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之间截然不同,因此存在容易发生轮胎偏磨的问题(特别是胎肩陆地部的台阶式磨损)。鉴于上述情况,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用以提高耐偏磨性的充气轮胎。解决问题的手段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和周向增强层而形成的带束层。在这种充气轮胎中,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轮廓的交点O处的轮胎外径R、轮胎接地边缘T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1、和从位于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垂直于胎面轮廓画出的线的垂足X (与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2具有这样的关系:0.010≤D1/R≤0.015且0.27≤D2/D1≤0.3。专利技术效果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在其中带束层包括周向增强层的构型中,以位于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为基准来确定胎肩陆地部的偏磨量。结果,这具有轮胎的接地形状变得适合并且轮胎的耐偏磨性能提高的优点。【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带束层的说明图。图4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修改示例的说明图。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结果的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此外,能在维持与本专利技术一致的情况下可能或明显被置换的实施例的构成要素被包括在内。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记载的多个修改示例能在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充气轮胎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充气轮胎I的沿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剖视图。该图示出了作为充气轮胎I的示例的安装在用于长距离运输的卡车和巴士的转向轴上的重负荷用子午线轮胎。充气轮胎I包括一对胎圈芯11、11、一对胎边芯12、12、胎体层13、带束层14、胎面胶15和一对胎侧胶16、16 (参看图1)。一对胎圈芯11、11具有环形结构并且构成左、右胎圈部的芯。一对胎边芯12、12由下填胶121和上填胶122形成,并且配置在一对胎圈芯11、11中的每个胎圈芯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以增强胎圈部。胎体层13具有单层结构,并且呈超环面形式在左、右胎圈芯11之间伸展,从而形成用于轮胎的构架。另外,胎体层13的两端部朝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叠以包住胎圈芯11和胎边芯12,并且被固定。带束层14由多个层叠的带束帘布层141至145形成,并且带束层14配置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胎面胶15配置在胎体层13和带束层14的轮胎径向方向外周上,并且形成轮胎胎面。一对胎侧胶16、16配置在胎体层13的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而形成轮胎的左、右胎侧部。另外,充气轮胎I在胎面部中具有沿轮胎周向方向延伸的多个周向主槽21至23、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纹槽(图中未示出)、以及由周向主槽21至23和横纹槽分隔的多个陆地部31至34。由此,形成了分块式胎面花纹图案(图中未示出)。然而,该构型并不局限于此,并且充气轮胎I可包括条形(肋形)花纹图案(图中未示出)。周向主槽21至23可为直槽,或者它们可为曲折形槽。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轮胎I具有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左右对称结构。图2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胎肩部的说明图。图3是示出了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I的带束层14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示出了位于由轮胎赤道面CL划分的胎面部的一侧的区域,而图3示出了带束层14的层叠结构。另外,胎体层13是通过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例如尼龙、聚酯、人造纤维等)形成的多个胎体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85以上95以下的胎体角度(胎体帘线在纤维方向上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带束层14是通过层叠大角度带束141、一对交叉带束142、143、带罩144和周向增强层145而形成的,并且卷绕在胎体层13的外周周围(参看图2)。大角度带束141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40以上60以下的带束角度(带束帘线在纤维方向上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的倾斜角)。此外,大角度带束141配置成层叠在胎体层1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一对交叉带束142、143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10以上30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中的每个带束都具有使用互相不同的符号表示的带束角度,并且带束被层叠成在带束帘线纤维方向上彼此交叉(交叉帘布层构型)。在以下说明中,将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内侧的交叉带束142称为“内侧交叉带束”,并且将位于轮胎径向方向外侧的交叉带束143称为“外侧交叉带束”。可层叠配置三个或更多个交叉带束(图中未示出)。另外,一对交叉带束142、143配置成层叠在大角度带束141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带罩144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10以上45以下的带束角度。另外,带罩144配置成层叠在交叉带束142、143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在本实施例中,带罩144具有与外侧交叉带束143相同的带束角度,并且配置在带束层14的最外层中。周向增强层145是由利用相对于轮胎周向方向以在±5的范围内的角度螺旋地卷绕的涂胶钢丝形成的带束帘线构成的。另外,周向增强层145配置成介设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之间。另外,周向增强层145配置在一对交叉带束142、143的左、右边缘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具体地,周向增强层145是通过将一根或多根丝以螺旋方式卷绕在内侧交叉带束142的外周周围而形成的。周向增强层145通过增强轮胎周向方向上的刚性来提高轮胎耐久性能。在充气轮胎I中,带束层14可具有边缘罩(图中未示出)。通常,边缘罩是以涂层胶覆盖由钢或有机纤维形成的多个带束帘线并对其进行轧制加工而构成的,并具有绝对值在O以上5以下的带束角度。此外,边缘罩配置在外侧交叉带束143(或内侧交叉带束142)的左、右边缘部的轮胎径向方向外侧。边缘罩通过利用发挥绑扎效果抑制胎面部的中心区域和胎肩区域之间的径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包括通过层叠一对交叉带束和周向增强层而形成的带束层,其中轮胎赤道面与胎面轮廓的交点O处的轮胎外径R、轮胎接地边缘T与所述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1、和从所述周向增强层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垂直于胎面轮廓画出的线的垂足X与所述交点O之间沿轮胎径向方向的距离D2具有这样的关系:0.010≤D1/R≤0.015且0.27≤D2/D1≤0.3。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增山达也,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