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617297 阅读: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14 03:41
车辆的受电装置具备:受电单元(110),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200)接受电力;通信部(160),其将与受电单元(110)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和车辆ECU(300),其控制通信部(160)。优选,车辆ECU(300)在使车辆(100)停车到送电装置(200)的受电位置之前,通过通信部(160)将预先存储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200)。信息包括受电单元(110)的尺寸、搭载有受电单元(110)的车辆(100)的尺寸、和车辆(100)中的受电单元(110)的搭载位置的至少任一个。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201180074672.1、申请日2011年11月8日、专利技术名称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的中国专利申请提出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防止全球变暖而减少从汽车排出的二氧化碳,代替燃料或除了燃料之外还使用电能进行行驶的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受到注目。并且,构成为能够从车辆外部向混合动力汽车也搭载的电池充入电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也已出现。进而,为了提高利用者的便利性,作为从车辆外部向车辆提供电能的方法,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的技术也正在研究。在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时,送电单元与受电单元的对位成为问题。在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基于受电状况进行送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的对位的非接触充电系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183812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0-1838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国际公开第2010/052785号小册子(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非接触充电系统中,若不实际实施受电动作,则无法判断包括送电线圈等的送电部和包括受电线圈等的受电部的位置是否处于能够适当接受电力的状态。根据车辆不同,设想存在受电部的搭载位置各不相同的情况,根据车辆侧的受电部搭载位置,也考虑存在送电装置侧不能与该车辆对应的情况。另外,设想存在送电装置的送电部的设置位置也各不相同的情况。也考虑存在车辆侧也不能与送电装置对应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不实际进行送受电就无法判断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关系是否合适,这很不方便。另外,即使实际进行送受电而进行了对位,受电电力极大的位置也有可能不是最佳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使用送受电而得到与送电部与受电部的位置相关的信息的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概括而言是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和通信部,其将与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优选,信息包括受电单元的尺寸、搭载有受电单元的车辆的尺寸、车辆中的受电单元的搭载位置、车辆中的受电单元的搭载角度的至少任一个。更优选,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送电装置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更优选,受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送电装置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车辆的引导方向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更优选,送电装置包括多个送电单元。送电装置基于从通信部发送的信息,从多个送电单元中决定送电所使用的送电单元。更优选,送电装置包括可动式的送电单元。送电装置基于从通信部发送的信息,决定送电单元的位置。本方面在另一方式下是一种送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该送电装置具备:送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向车辆输送电力;和通信部,其将与送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车辆。优选,信息包括送电单元的尺寸、配置有送电单元的停车空间的尺寸、停车空间中的送电单元的搭载位置、停车空间中的送电单元的搭载角度的至少任一个。更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车辆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更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从车辆接收基于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车辆的引导方向的判定结果。更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车辆包括多个受电单元。控制装置为了从多个受电单元中决定受电所使用的受电单元,使用通信部将信息发送给车辆。优选,送电装置还具备控制通信部的控制装置。车辆包括可动式的受电单元。控制装置为了决定受电单元的位置,使用通信部将信息发送给车辆。本专利技术在另一方式下是一种送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对车辆输送电力。车辆包括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的受电单元,将与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送电装置具备:通信部,其从车辆接收与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和送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向受电单元输送电力。本专利技术在另一方式下是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送电装置包括向车辆输送电力的送电单元,将与送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车辆的受电装置。车辆的受电装置具备:通信部,其从送电装置接收与送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和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单元接受电力。本专利技术在另一方式下是一种非接触送受电系统,具备:搭载于车辆的受电装置;和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受电装置包括: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送电装置接受电力;和通信部,其将与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送电装置。本专利技术在另一方式下是一种非接触送受电系统,具备:搭载于车辆的受电装置;和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送电装置包括:送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向车辆输送电力;和通信部,其将与送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车辆。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即使不实际实施充电也能够识别与送电单元或受电单元的位置或大小相关的信息,用户的便利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电力送受电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用于对基于共振法的送电的原理进行说明的图。图3是表示距电流源(磁流源)的距离与电磁场的强度的关系的图。图4是表示电力传送系统的仿真模型的图。图5是表示送电单元和受电单元的固有频率的偏离与电力传送效率的关系的图。图6是图1所示的电力送受电系统的详细结构图。图7是用于对各种车辆中的受电单元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8是用于对各种送电装置中的送电单元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9是用于对在实施方式1中在车辆和送电装置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0是用于对按照图9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1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1是用于对与车辆的受电单元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12是用于对与车辆的受电单元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13是用于对按照图9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2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4是用于对在实施方式2中在车辆和送电装置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5是用于对按照图14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1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6是用于对按照图14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2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7是用于对在实施方式3中在车辆和送电装置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18是用于对按照图17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1例进行说明的图。图19是用于对与送电装置的送电单元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说明的俯视图。图20是用于对与送电装置的送电单元相关联的信息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21是用于对按照图17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2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2是用于对在实施方式4中在车辆和送电装置执行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23是用于对按照图22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1例进行说明的图。图24是用于对按照图22的处理进行通信的第2例进行说明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对图中相同或相当部分标注相同标号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车辆的受电装置、送电装置和非接触送受电系统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通信部,其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与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和报知部,所述报知部将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报知给乘员。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受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的送电装置接受电力,该受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受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所述送电装置接受电力;通信部,其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与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和报知部,所述报知部将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报知给乘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息除了包括所述送电单元的尺寸之外,还包括搭载有所述送电单元的停车空间的尺寸、所述停车空间中的所述送电单元的搭载位置、和所述停车空间中的所述送电单元的搭载角度的至少任一个。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受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报知部从所述送电装置接收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车辆的引导方向的判定结果,并报知给乘员。4.一种送电装置,能够以非接触方式输送电力,该送电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送电单元,其构成为能够以非接触方式从车辆外部向车辆输送电力;通信部,其将与所述送电单元的大小相关的信息发送给所述车辆;和控制装置,其对所述通信部进行控制,所述控制装置从所述车辆接收基于所述信息判定出的关于能否进行非接触充电的判定结果。5.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市川真士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