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双离合器操纵机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包括:其下端与前离合器分离推杆相连接的前离合器分离杆,其下端与后离合器分离轴承相连接的后离合器分离叉,前离合器分离杆和后离合器分离叉分别通过固设在其上端的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螺接在一前后离合器联动杆上,前后离合器联动杆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通过该机构能够实现两个离合器的联动控制,使得一个离合器接合的同时另一个离合器自动分离,从而有效避免换档过程中的动力中断或过度磨损。(*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汽车双离合器操纵机构,特别是一种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包括:其下端与前离合器分离推杆相连接的前离合器分离杆,其下端与后离合器分离轴承相连接的后离合器分离叉,前离合器分离杆和后离合器分离叉分别通过固设在其上端的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螺接在一前后离合器联动杆上,前后离合器联动杆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通过该机构能够实现两个离合器的联动控制,使得一个离合器接合的同时另一个离合器自动分离,从而有效避免换档过程中的动力中断或过度磨损。【专利说明】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离合器
,涉及一种汽车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简称DCT)的双离合器操纵机构。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主要由双离合器总成,前、后离合器操纵机构和变速齿轮箱组成,其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总成的前、后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分别通过前、后离合器分离机构相互独立控制,由于控制时机或控制策略的选择不当,必然产生一些问题。在换档过程中,如果当前档位离合器过早分离而目标档位离合器尚未开始接合,则这一时刻将会出现动力中断同时造成变速器输入轴转速飙升,不仅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而且换档噪音较大。反之,如果当前档位离合器尚未分离而目标档位离合器过早接合,则这一时刻将出现两个离合器同时接合。由于相邻两个档位的传动比不同,前后离合器从动盘有一定的转速差,同时接合加剧了两个离合器的磨损,严重情况下甚至会造成发动机熄火或电动机堵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通过该机构能够实现两个离合器的联动控制,使得一个离合器接合的同时另一个离合器自动分离,从而有效避免换档过程中的动力中断或过度磨损。本技术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包括:其下端与前离合器分离推杆相连接的前离合器分离杆,其下端与后离合器分离轴承相连接的后离合器分离叉,前离合器分离杆和后离合器分离叉分别通过固设在其上端的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螺接在一前后离合器联动杆上,前后离合器联动杆的一端通过传动机构与驱动电机驱动连接。所述的连接前后离合器联动杆和驱动电机的传动机构,是由连接在前后离合器联动杆一端上的齿条和与其相哨合的驱动电机轴端上的齿轮构成。所述的连接前后离合器联动杆和驱动电机的传动机构,是由固设在前后离合器联动杆一端上的挡板、两端分别连接在挡板和双离合器壳体上的回位弹簧和位于档板一侧设置在驱动电机轴端上的凸轮构成。驱动力通过传动机构、前后离合器联动杆推动前离合器分离杆和后离合器分离叉同时移动,从而控制前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接合的同时将后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分离,或控制后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接合的同时将前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分离。双离合器联动机构的驱动力可以来自电机驱动力、液压力、气压力或人工操纵力坐寸o所述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和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用于微调前离合器和后离合器的接合位置和接合行程,从而调整两个离合器的接合速度和接合的重叠度,控制前离合器和后离合器的接合或分离时刻,保证同步。本技术采用联动机构同时控制两个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相对于传统的双离合器结构减少了 一套控制机构。本技术通过联动控制两个离合器的接合与分离从而实现动力换档过程,保证动力传递的连贯性。这种结构保证了两个离合器不会因同时接合造成变速齿轮箱内部干涉,亦不会因同时分离造成动力中断,一套联动机构控制两个离合器,能够有效避免换档过程中的动力中断或过度磨损,其结构简单,成本低。【专利附图】【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的结构简图;图2是本技术汽车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双离合器联动机构的另一方式结构简图。图中:1.双离合器壳体2.前离合器分离压盘3.前膜片弹簧4.前离合器压盘5.前离合器从动盘6.离合器主动盘7.后离合器从动盘8.后离合器压盘9.后膜片弹簧10.后离合器分离叉 11.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 12.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3.前离合器分离杆14.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5.齿条16.驱动电机17.后离合器分离轴承18.后离合器输出轴19.前离合器输出轴20.前离合器分离推杆21.回位弹簧22.凸轮23.挡板24.后离合器分离叉支点【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双离合器总成由前离合器、后离合器和离合器主动盘构成。所述的前离合器包括前离合器分离压盘2,前膜片弹簧3,前离合器压盘4,前离合器从动盘5,前离合器输出轴19,前离合器分离推杆20 ;所述前离合器分离杆13的下端与前离合器分离推杆20的后端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推杆20穿过前离合器输出轴19的中心孔,其前端通过一个止推轴承作用于前离合器分离压盘2的中心;前膜片弹簧3固定在前离合器分离压盘2的边缘对应于前离合器压盘4的位置,前离合器压盘4固定于离合器主动盘6的边缘部分上,前离合器从动盘5的中心部分通过花键与前离合器输出轴19的前端连接。所述后离合器包括后离合器分离轴承17,后膜片弹簧9,后离合器压盘8,后离合器从动盘7,后离合器输出轴18 ;后离合器分离叉10与后离合器分离轴承17连接,后膜片弹簧9的中间部分与后离合器分离轴承17连接;后离合器压盘8固定于后膜片弹簧9的边缘部分,后离合器从动盘7的中心部分过花键与后离合器输出轴18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可以采用下述结构:联动机构包括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前离合器分离杆13、后离合器分离叉10、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11和齿条15 ;齿条15安装固定于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的动力输入端;驱动力输入端与齿条15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杆13与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连接,后离合器分离叉10与后离合器分离推杆调整螺母11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和后离合器分离推杆调整螺母11与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螺纹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杆13与前离合器连接,后离合器分离叉10与后离合器连接;齿条15安装固定于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的动力输入端;驱动力输入端通过齿条15、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推动前离合器分离杆13和后离合器分离叉10同时移动,从而控制前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6接合的同时将后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6分离,或控制后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6接合的同时将前离合器与离合器主动盘6分离。所述驱动力采用驱动电机16。所述联动机构还可以采用下述结构:所述联动执行机构由回位弹簧21、凸轮22、前后离合器联动杆12、前离合器分离杆13和后离合器分离叉10、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11构成;回位弹簧21的一端与变速箱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前后离合器联动杆杆12动力输入端的档板23连接;凸轮22位于档板的一侧,且其转轴与动力机构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杆13与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连接,后离合器分离叉10与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11连接;前离合器分离杆调整螺母14和后离合器分离叉调整螺母11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秀生,胡华彬,金涵宇,李雪松,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