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副车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962892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4-24 05: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包括: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前副车架主体的上板和下板,并且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具有下摆臂前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后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前副车架主体连接到车身上的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前安装支架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前侧壁与所述上板或下板焊接连接、底壁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以形成前后双层加强结构和上下双层加强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制造上述前副车架的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强度高、焊接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包括: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前副车架主体的上板和下板,并且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具有下摆臂前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后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前副车架主体连接到车身上的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前安装支架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前侧壁与所述上板或下板焊接连接、底壁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以形成前后双层加强结构和上下双层加强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制造上述前副车架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具有强度高、焊接方便、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专利说明】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车架领域。
技术介绍
前副车架作为汽车上重要的承载部件,支撑连接汽车的多个零部件,包括转向机构、动力总成、稳定杆总成等关键部件。其疲劳寿命、尺寸精度对整车的安全性以及整车性能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副车架存在铸造件和板材焊接件两种,后一种由于具有良好的燃油经济性而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难免由于频繁的起步、刹车、加减速、颠簸而产生前后方向的力、左右方向的力、上下方向的力,通过悬架下摆臂传递到前副车架,为了简洁,附图中只标示出前后方向的力F。但是由于板材本身较薄,且上、下板左右两侧的边缘一般为非规则形状,造成上、下板疲劳开裂等问题,故技术人员一直在努力改善前副车架的结构来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由上板101和下板102连接到一起形成前副车架主体100,在前副车架100的左右两侧的下摆臂(未示出)的前、后安装点分别采用前安装支架103和上、下板之间形成的后安装部104的形式。下摆臂再连接转向节、车轮。然后,前副车架主体100通过前侧构件105与车身连接。然而,正如图1所示出的,前安装支架103、前侧构件105是互不相关的单独构件,出于安装方便的考虑,前侧构件105只与上板101或者下板102焊接连接。在图1中可见,前侧构件105是与下板102焊接连接,然后上板101与下板102焊接连接并部分覆盖前安装支架103,这种安装方式在图4中更清晰示出,前安装支架103为单层受力结构。图2是通过对沿图1中的A-A线剖开处的焊接搭接结构进行改进来提高受力强度的一种尝试,前安装支架103是焊接在前副车架主体100的外部,即上板101仅部分覆盖前安装支架103,与图1中不同的是,下板102是抵靠在前安装支架103的后侧壁上进行焊接的,同时为了提高前安装支架103附近的前副车架主体100的受力强度,在上板101和下板102之间焊接一个撑板106从而使上板101与下板102成为一种开口盒形结构。这种拼焊结构,满足了前副车架主体100的强度要求,但是对于前安装支架103本身来说,仍然只有一个前侧壁经受力F,为单层受力结构,其本身的结构强度并不高,并且这种拼焊结构也比较复杂,前安装支架103的焊接位置也比较随意,定位精度不高。同时,该结构也是按照图4中的焊接顺序进行的,因此可见撑板106与上板101之间并无焊接,前安装支架103与上板之间也无焊接,强度不高。为了同时提高前副车架主体100与前安装支架103的受力强度,一种在结构上进行改进的尝试在图3中被示出。在此结构中,前安装支架103位于上板101和下板102之间,在前安装支架103附近上板101和下板102直接连接形成一个开口盒形结构而无需撑板106,这简化了焊接结构。同时在理想状态下,前安装支架103的前侧壁1031与上板101或者下板102能够焊接连接形成双层加强结构,底壁1032与下板102能够焊接连接也形成双层加强结构,从而同时提高了前副车架主体100与前安装支架103的受力强度,或者说,此时前安装支架103成为了上板101和下板102的一个加强支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种理想的结构很难达到。首先,本来前安装支架103的定位精度就不高,而焊接机器人的焊头伸入前安装支架103内实施焊接时,必须触碰前安装支架103,难免造成前安装支架103移动从而进一步恶化了定位精度,而由于前侧壁1031和底壁1032均存在焊接需要,因此在狭小的空间内再增加夹紧装置也是不切实际的,这会妨碍焊接机器人焊头的动作。为解决焊接难问题,技术人员所采取的一种方法如图4所示,先将前安装支架103焊接到下板102上,实现前安装支架102的定位,然后再将上板101与下板102焊接从而将前安装支架103夹在上、下板之间。这一焊接顺序也符合机械领域对于机械组装顺序要由下到上、由内到外的技术教导。但实施此方法的问题在于,对上板101与下板102进行焊接是沿着两板边缘进行的大范围焊接,与对前安装支架103进行焊接时所采用的焊接方式、焊接机器人并不相同,在完成上板101与下板102的焊接后再返回来对前安装支架103的前侧壁1031进行焊接显然会影响生产节拍,而在生产线上增加一个焊接位和焊接机器人又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增加。因此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在完成前安装支架103在下板102上的定位焊接后,不会再进行前侧壁1031的焊接,这样实际上并未形成理想的前后双层加强结构,而只是由图3中的上板101或者前侧壁1031分别单独受力,例如从前向后的力时是由上板101单独承受,而从后向前的力是由前侧壁1031单独承受,这使得技术人员的努力大打折扣。其次,即使为了解决焊接问题而加大成本投入,也不能解决单独的前安装支架103定位不准的问题,而且如果前安装支架103存在大量焊接的话会导致支架变形及焊接应力集中,这会给后续的车辆组装带来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受力强度好、定位精度高、焊接方便的前副车架结构及其制造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前副车架,包括: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前副车架主体的上板和下板,并且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具有下摆臂前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后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前副车架主体连接到车身上的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前安装支架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前侧壁与所述上板或下板焊接连接、底壁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以形成前后双层加强结构和上下双层加强结构。优选地,所述上板具有侧开口,所述前侧构件下端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上端向上延伸穿过所述侧开口。优选地,在所述侧开口处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上板焊接连接。优选地,所述前侧构件为槽型结构。优选地,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共同的壁部冲压出凸台。一种前副车架制造方法,包括:将上板和下板焊接到一起形成前副车架主体,并在上板两侧预留侧开口 ;将一体冲压成型的前侧构件和前安装支架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侧面插入,使所述前侧构件进入所述侧开口 ;将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前侧壁与所述上板或者下板焊接连接形成前后双层加强结构,将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底壁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形成上下双层加强结构。优选地,在最后一个步骤中,将所述前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优选地,在完成所述前侧构件的下端与所述下板的焊接连接后,还在所述侧开口处对所述前侧构件和所述上板进行焊接连接。由于本专利技术中前安装支架与前侧构件是一体冲压成型的,而前侧构件的安装需要与车身上的安装点精确对应,因此前侧构件在前副车架上所处位置精度已经在设计阶段进行了严格要求,前安装支架的定位精度由此相应地得到了满足。在前侧构件定位后,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到一起从而形成前副车架主体的上板和下板,并且在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所述上板和所述下板之间具有下摆臂前安装支架和下摆臂后安装部;用于将所述前副车架主体连接到车身上的前侧构件;所述前侧构件与所述前安装支架一体冲压成型,所述前安装支架的前侧壁与所述上板或下板焊接连接、底壁与所述下板焊接连接以形成前后双层加强结构和上下双层加强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春波李磊杨子平殷吕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