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975052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制造生胎及硫化该生胎。所述生胎包括环形主体及胎面环。胎面环包括胎面加强带束层及布置在胎面加强带束层径向外部的生胎面橡胶。胎面环的制造包括:使用成型鼓,该成型鼓设置有一对侧部圆筒形表面及位于其间的中心圆筒形表面,从而限定形成具有深度及宽度的凹陷部;将胎面加强带束层卷绕在中心圆筒形表面上,使胎面加强带束层的边缘布置在凹陷部的边缘区域中;且通过在一卷绕面上卷绕至少一个橡胶带而形成胎面橡胶,该卷绕面由侧部圆筒形表面及卷绕在凹陷部的宽度内的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外周表面而形成,其中,在所述边缘区域中,凹陷部的深度与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厚度基本相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该轮胎包括通过数次卷绕薄窄橡胶带而形成的胎面橡胶。
技术介绍
在制造充气轮胎时,先形成生胎(a),然后将生胎(a)在模具中硫化。特别是在为子午线轮胎制造生胎(a)的工艺中,通常,如图7所示,主体(b)包括预形成为圆筒形的胎体,该胎体膨胀为环形使得其冠部(b1)附着至围绕其布置的生胎面环(c)的内部。在这里,生胎面环(c)为胎面加强带束层(e)与胎面橡胶(g)的组件。通常,通过将胎面加强带束层(e)绕成型鼓(d)的圆筒形表面卷绕,然后将较宽的胎面橡胶条(g)施加于带束层(e)的外部来形成生胎面环(c)。近年来,代替使用挤压出的胎面橡胶条(g),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00-94542及2002-79590中已提出了使用由窄薄橡胶带(f)数次卷绕而制成的胎面橡胶,如图7及8所示。但是,如果橡胶带(f)卷绕在胎面加强带束层(e)上而使得胎面橡胶宽于带束层,则如图8所示,条带的卷绕易于在邻近带束层(e)边缘的位置(pe)处混乱。由此,硫化后的轮胎可能具有例如橡胶裸露等的内部缺陷。认为成型鼓(d)的外周表面与带束层(e)的外周表面之间的台阶是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该台阶由带束层(e)的边缘形成。另一方面,在先于卷绕胎面橡胶带而卷绕带束层的过程中,由于卷绕张力的变化、位置的变化等等,带束层边缘易于形成轻微的蛇状弯曲。-->该蛇状弯曲促进了上述混乱。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其可有效地防止胎面橡胶带的卷绕混乱。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制造生胎并硫化所述生胎,其中所述生胎包括环形主体及布置在所述环形主体的冠部上的胎面环,所述环形主体包括胎体及生橡胶部件,所述胎面环包括胎面加强带束层及径向布置在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外部的生胎面橡胶,制造所述生胎包括制造所述胎面环,制造所述胎面环包括:使用一成型鼓,该成形鼓设置有一对侧部圆筒形表面及在一个位于其间的中心圆筒形表面,从而限定形成具有深度及宽度的凹陷部;将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卷绕在中心圆筒形表面上,使得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的边缘布置在所述凹陷部的边缘区域中;且通过在一卷绕面上卷绕至少一个橡胶带而形成所述胎面橡胶,所述卷绕面由所述侧部圆筒形表面及卷绕在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内的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外周表面而形成,其中,在所述边缘区域中,所述凹陷部的深度与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厚度基本上相同。附图说明现将结合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生胎的剖面图。图2是用于说明将主体制成圆筒形的工艺及将主体膨胀为环状以结合胎面环的工艺的剖面图。-->图3是用于说明卷绕胎面橡胶带以通过使用设置有凹陷部的成型鼓来制成胎面环的工艺的剖面图。图4(a),4(b)及4(c)是类似图3的剖面图,每个图都示出了卷绕橡胶条过程中橡胶条行程的示例。图5是类似图3的剖面图,示出了卷绕橡胶带以提供具有多层结构的胎面橡胶的示例。图6是用于制造胎面环的成型鼓的剖面图,其中上半部示出了其膨胀状态,下半部示出了其收缩状态。图7是说明用于制造生胎而通常所使用的方法的剖面图。图8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的放大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根据本专利技术,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形成生胎1及在模具中硫化生胎1。在本实施例中,充气轮胎是子午线轮胎,其包括胎面部分2;一对胎侧部分3;一对轴向间隔的胎圈部分4,每个胎圈部分中都具有胎圈芯;延伸于胎圈部分之间的胎体6;径向布置在胎面部分中的胎体外部的胎面加强带束层15;以及橡胶部件。橡胶部件包括:布置在带束层15上的胎面橡胶14;布置在胎侧部分中的胎体轴向外部、用以限定胎侧部分3的外表面的防裂胎侧橡胶9;以及沿胎圈部分的轴向外侧及底部布置在胎圈部分中、用以限定胎圈部分4的外表面的抗磨胎圈橡胶8。胎体6由至少一个帘布层构成,该帘布层相对于轮胎周向径向成70至90度角设置并在胎圈部分4之间延伸遍布胎面部分2及胎侧部分3。图1示出生胎1,其放置在模具中并硫化成子午线轮胎。生胎1包括至少具有胎体6的环状主体20以及布置在主体20的冠部(相应于胎面部分2)的胎面环21。在本示例中,主体20包括胎体6、胎圈芯5、胎圈橡胶8、胎侧橡-->胶9、以及由设置在胎体内的气密橡胶制成以覆盖轮胎内表面的内衬7,其中胎体6卷绕在胎圈芯5上以固定于该胎圈芯5。如图2所示,主体20首先在轮胎构建鼓上形成为圆筒形本体20A。然后,通过对圆筒形本体20A的内部加压,在胎圈芯5之间的部分膨胀为环形(toroidal)而使主体20的冠部被压在生胎面环21的内周表面之上。由此,胎面环21及主体20附着在一起并形成了生胎1。在图2中,在轮胎构建鼓的圆筒形状态中,胎侧橡胶9已经施加于胎体6的外表面。由此,胎侧橡胶9的边缘变为径向上位于胎面橡胶边缘之内。但是根据重叠部件的重叠结构或次序,胎侧橡胶9可以在轮胎主体20膨胀并与胎面环21相结合的情况下施加于胎体6的外表面,从而胎侧橡胶9的边缘变得径向位于胎面橡胶边缘之外。此外,在轮胎主体20膨胀但还未结合胎面环21的状态时,也可将胎侧橡胶9施加于胎体6的外表面。生胎面环2 1在轮胎主体20膨胀前单独形成并布置在冠部的径向外部。如图1所示,生胎面环2 1由以下制成:接触生胎主体20之冠部2的带束层15;以及布置在带束层15径向外部的胎面橡胶14。带束层15包括布置在胎体及/或带17径向外部的缓冲层(breaker)16。缓冲层与带之间的主要区别是如下所述的帘线角度。缓冲层16由至少两个交叉帘布层16A构成,所述两个交叉帘布层具有相对于轮胎赤道成5至45度角放置的平行帘线。带17由具有一个螺旋卷绕的帘线或多个螺旋卷绕的平行帘线的帘布层17A构成。因此,相对于轮胎赤道来说,帘线角度几乎为零或小于5度。带束层15可以仅仅是缓冲层16。在例如摩托车轮胎的情况下,带束层15可以仅仅是带17。例如,在以轻型货车轮胎、重载轮胎等的情况下,缓冲层16可以由三个或更多帘布层16A构成。在包含有缓冲层16及带17二者的情况下,带17布置在缓冲层的径-->向外部,以至少覆盖缓冲层16的边缘部分。在没有缓冲层16的情况下,带17可以是延伸贯穿基本整个胎面宽度的全宽度的带。在本示例中,带束层15包括由全宽度带的帘布层17A构成的带17,以及由两个交叉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及16A2制成的缓冲层16。径向内部的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较径向外部的缓冲层的帘布层16A2宽5至40mm,以防止应力集中。带的帘布层17A延伸通过缓冲层16或最宽的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的整个宽度,且带的帘布层17A的边缘基本上与径向内部的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的边缘对齐。每个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及16A2都通过将浸胶帘线织物卷绕一周而形成,且其周向端部略微重叠以相互结合。带的帘布层17A通过螺旋地卷绕涂覆有顶胶(topping rubber)的单一帘线或顶胶带制成,在所述顶胶带中沿其长度嵌入有多个平行帘线。在本示例中,该顶胶带卷绕一周。在本示例中,最宽的内部缓冲层的帘布层16A1及带的帘布层17A限定了带束层15的宽度WB。胎面橡胶14通过在带束层15上重叠卷绕橡胶带30而形成。因此,胎面橡胶14是橡胶带的卷绕体31。为了防止卷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制造生胎,所述生胎包括环形主体及布置在环形主体的冠部上的胎面环,所述环形主体包括胎体及生橡胶部件,且所述胎面环包括胎面加强带束层及布置在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径向外部的生胎面橡胶,及硫化所述生胎, 其中所述生胎的制造包括制造所述胎面环,及所述胎面环的制造包括:使用成型鼓,所述成型鼓设置有一对侧部圆筒形表面及一个位于所述侧部圆筒形表面之间的中心圆筒形表面,从而限定具有深度及宽度的凹陷部;将所述胎面加强 带束层卷绕在中心圆筒形表面上,使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边缘区域中;且通过在一卷绕面上卷绕至少一个橡胶带而形成所述胎面橡胶,所述卷绕面由所述侧部圆筒形表面及卷绕在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内的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外周表面而形成, 其中,在所述边缘区域中,所述凹陷的深度与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厚度基本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4-7-30 2004-2241921.一种制造充气轮胎的方法,包括:制造生胎,所述生胎包括环形主体及布置在环形主体的冠部上的胎面环,所述环形主体包括胎体及生橡胶部件,且所述胎面环包括胎面加强带束层及布置在胎面加强带束层的径向外部的生胎面橡胶,及硫化所述生胎,其中所述生胎的制造包括制造所述胎面环,及所述胎面环的制造包括:使用成型鼓,所述成型鼓设置有一对侧部圆筒形表面及一个位于所述侧部圆筒形表面之间的中心圆筒形表面,从而限定具有深度及宽度的凹陷部;将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卷绕在中心圆筒形表面上,使所述胎面加强带束层的边缘设置在所述凹陷部的边缘区域中;且通过在一卷绕面上卷绕至少一个橡胶带而形成所述胎面橡胶,所述卷绕面由所述侧部圆筒形表面及卷绕在所述凹陷部的宽度内的胎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三木洋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