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861548 阅读:10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19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其均匀性及生产性优异。在该轮胎(7)中,束带层(16)通过卷绕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构成。第一带(32)、第二带(34)及第三带(36)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设上述轮胎(7)中的赤道面(CL)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A1),设赤道面(CL)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A2)时,在第一区域(A1)中,第一带(32)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第二区域(A2)中,第二带(34)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CL)上,第三带(36)沿圆周方向卷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一般在轮胎中,为了增强带束层(日语:ベルト),在其半径方向外侧具备束带层(日语:バンド)。束带层包含帘线。帘线实质上沿圆周方向延伸且螺旋状地卷绕。束带层具有所谓的无接缝结构。束带层拘束带束层。由此,抑制带束层的隆起。束带层是通过沿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包含多根并列的帘线的带(日语:リボン)而形成的。图7表示以往的束带层1的结构。图7中的上下方向为圆周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纸面的垂直方向为半径方向。在该束带层1中,在轴方向上从轮胎的一方的外侧端附近朝向轮胎的另一方的外侧端附近螺旋状地卷绕一根带2。在该方法中,在制造轮胎时卷绕带2较为费时。该轮胎的生产性差。从提高生产性的观点看,有通过两根带构成束带层的情况。图8表示该束带层3。在图8中,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的赤道面。该束带层3用第一带4及第二带5而形成。第一带4从赤道面CL朝向轮胎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螺旋状地卷绕。第二带5从赤道面CL朝向轮胎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螺旋状地卷绕。由于同时卷绕这两根带,因此改善轮胎的生产性。如图8所示,第一带4及第二带5相互相对于赤道面CL向反方向倾斜。因此,在赤道面CL上产生第一带4与第二带5之间的间隙6。在该轮胎的赤道面CL上,存在该间隙6的部分与不存在该间隙6的部分混在一起。换言之,在该轮胎的赤道部分存在因该间隙6而产生的凹凸。该轮胎的均匀性差。在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中公开了改善轮胎的生产性且抑制了均匀性的恶化的轮胎。该轮胎的束带层使用两根带而构成。在该束带层中,第一带的开始卷绕的位置与第二带的开始卷绕的位置在圆周方向上错开。由此,在第一带与第二带之间产生的间隙分散在圆周方向。由此,实现均匀性的改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要求改善轮胎的生产性且进一步提高均匀性的轮胎。轮胎的赤道面上的接地压力较高。轮胎的赤道面上的带的间隙对轮胎的均匀性造成的影响较大。在日本特开2012-25308公报的轮胎中,带的间隙6位于轮胎的赤道面CL上。该轮胎的均匀性未充分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性及生产性优异的轮胎。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其中,所述束带层通过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构成,所述第一带、所述第二带及所述第三带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上,所述第三带沿圆周方向卷绕。优选的是,在轴方向上,设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的最小间隔为Wb,设所述第三带的宽度为Wa时,宽度Wa相对于间隔Wb的比值Wa/Wb为0.7以上1.0以下。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中,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在该轮胎的制造方法中,使用成型机,该成型机具备:能够旋转的圆筒状的鼓;送出第一带的第一头;送出第二带的第二头;以及送出第三带的第三头,该轮胎的制造方法包含在所述鼓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得到束带层的工序,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得到所述束带层的工序包含如下工序:第一工序,从所述第一头送出的所述第一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一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一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一带;第二工序,从所述第二头送出的所述第二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且使所述第二头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移动,从而在所述第二区域内螺旋状地卷绕所述第二带;以及第三工序,从所述第三头送出的所述第三带的前端配置于所述鼓上,使所述鼓旋转,从而在所述轮胎的赤道面上在圆周方向上卷绕所述第三带,同时实施所述第一工序与所述第二工序。优选的是,在实施所述第一工序及第二工序之间实施所述第三工序。专利技术的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的轮胎的束带层中,第三带在赤道面上正好沿圆周方向卷绕。在该轮胎的赤道面上,不存在带与带的间隙。该轮胎的均匀性优异。在该束带层中,在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中,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中,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能够在制造轮胎时同时卷绕第一带与第二带。该轮胎的生产性优异。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所使用的带的局部的剖面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开始的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开始的状态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束带层的形成途中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以往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模式图。图8是表示其他以往的轮胎的束带层的结构的模式图。符号说明1,3束带层2带4,32第一带5,34第二带6间隙7轮胎8胎面9胎侧10搭接部(日语:クリンチ)11胎圈12胎体14带束层14a内侧层14b外侧层16束带层18封边束带层20内衬22胎圈包布24胎面表面25槽26芯28三角胶30胎体帘布36第三带38帘线40贴胶42鼓44第一头46第二头48第三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并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所示的轮胎7具备胎面8、胎侧9、搭接部10、胎圈11、胎体12、带束层14、束带层16、封边束带层18、内衬20及胎圈包布22。该轮胎7为无内胎式。该轮胎7安装于乘用车。在图1中,上下方向为半径方向,左右方向为轴方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圆周方向。该轮胎7呈以图1中的单点划线CL为中心的大致左右对称的形状。该单点划线CL表示轮胎7的赤道面。符号A1表示第一区域。第一区域A1为位于该轮胎7的赤道面CL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符号A2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所述束带层通过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构成,所述第一带、所述第二带及所述第三带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绕,在赤道面上,所述第三带沿圆周方向卷绕。

【技术特征摘要】
2014.11.26 JP 2014-2388031.一种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以及束带层,该束带
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该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所述束带层通过卷绕第一带、第二带及第三带而构成,
所述第一带、所述第二带及所述第三带分别具备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帘线,
设所述轮胎中的赤道面的一方的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一区域,设赤道面的另一方的
轴方向外侧的区域为第二区域时,
在所述第一区域中,所述第一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
绕,
在所述第二区域中,所述第二带从轴方向内侧朝向外侧沿大致圆周方向螺旋状地卷
绕,
在赤道面上,所述第三带沿圆周方向卷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轴方向上,设所述第一带与所述第二带的最小间隔为Wb,设所述第三带的宽度为
Wa时,宽度Wa相对于间隔Wb的比值Wa/Wb为0.7以上1.0以下。
3.一种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该充气轮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成为胎面表面;
以及束带层,该束带层位于该胎面的半径方向内侧,该轮胎的制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黒木武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