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028420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14 2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能够均衡地提高排水性能和耐沟底裂纹性能。摩托车用轮胎在胎面部(2)设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横沟。胎面部(2)具有一对胎肩区域(Sh),该胎肩区域(Sh)是从胎面端(Te)到胎面宽度一半(BW)的1/4为止的区域,其中胎面宽度一半(BW)是指轮胎赤道(C)与胎面端(Te)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2a)的距离。上述横沟具有:一端(8a)位于胎面部(2)的一侧的胎肩区域(Sh)且另一端(8b)位于胎面部(2)的另一侧的胎肩区域(Sh)的第一横沟(8)、和从与该第一横沟(8)交叉的交叉部(10)延伸的第二横沟(9)。在包括交叉部(10)在内的第一横沟(8)和第二横沟(9)的沟交叉区域(11)设有使沟底隆起的拉筋(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够均衡地提高排水性能和耐沟底裂纹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以往,为了提高排水性能,已知在胎面部设置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的第一横沟、和从与该第一横沟交叉的交叉部延伸的第二横沟的摩托车用轮胎。即,在该摩托车用轮胎中,由于胎面部与路面之间的水膜经由交叉部而流入第一横沟或第二横沟,并顺畅地从横沟的端部排出,所以能够提高排水性能。然而,在设有这样的交叉的横沟的摩托车用轮胎中,由于接地时的应力集中于交叉部的沟底,所以存在容易产生沟底裂纹的问题。作为相关技术,有下述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153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用轮胎,该摩托车用轮胎具有:一端位于胎面部的一侧的胎肩区域并且另一端位于另一侧的胎肩区域的第一横沟、以及 从与该第一横沟交叉的交叉部延伸的第二横沟,并且在包括上述交叉部在内的上述第一横沟和上述第二横沟的沟交叉区域设有使沟底隆起的拉筋,以此为基本,能够均衡地提高排水性能和耐沟底裂纹性能。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在胎面部设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横沟,该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具有一对胎肩区域,该胎肩区域是从胎面端到胎面宽度一半的1/4为止的区域,上述胎面宽度一半是指轮胎赤道与胎面端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的距离,上述横沟具有:一端位于胎面部的一侧的胎肩区域且另一端位于另一侧的胎肩区域的第一横沟、和从与该第一横沟交叉的交叉部延伸的第二横沟,在包括上述交叉部在内的上述第一横沟与上述第二横沟的沟交叉区域,设有使沟底隆起的拉筋。此外,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第一横沟与上述第二横沟的倾斜方向相反。此外,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或2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交叉部设在轮胎赤道与上述胎肩区域之间,上述拉筋具有:在上述交叉部隆起的交叉隆起部、与该交叉隆起部连接且在上述第一横沟内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与上述交叉隆起部连接且在上述第二横沟内向轮胎赤道侧延伸的第二部分。此外,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拉筋从沟底隆起的高度为上述横沟的沟深度的20% 70%,并且沿着各上述横沟的拉筋长度为各上述横沟的沟宽度的50°/Γ250%。此外,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第一部分具有隆起高度朝向轮胎赤道侧逐渐减小的第一逐渐减小部。此外,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拉筋具有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与上述交叉隆起部连接且在上述第一横沟内向胎面端侧延伸,上述第三部分具有隆起高度朝向胎面端侧逐渐减小的第三逐渐减小部,上述第三逐渐减小部沿着上述第一横沟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一逐渐减小部沿着上述第一横沟的长度。此外,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5或6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第二部分具有隆起高度朝向轮胎赤道侧逐渐减小的第二逐渐减小部,上述第二逐渐减小部沿着上述第二横沟的长度小于上述第一逐渐减小部沿着上述第一横沟的长度。此外,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拉筋遍布上述横沟的整个宽度隆起。此外,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拉筋只在上述横沟的沟宽度方向的中间部隆起。此外,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技术方案I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上述拉筋只在上述横沟的沟宽度方向的两端部隆起。在本专利技术中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在胎面部设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横沟。胎面部具有一对胎肩区域,该胎肩区域是从胎面端到胎面宽度一半的1/4处的区域,其中胎面宽度一半是指轮胎赤道与胎面端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的距离。另外,上述横沟具有:一端位于胎面部的一侧的胎肩区域且另一端位于胎面部的另一侧的胎肩区域的第一横沟、和从与该第一横沟交叉的交叉部延伸的第二横沟。这样的第一横沟遍布一对胎肩区域之间,有助于将胎面部与路面之间的水膜向胎面端侧排出。此外,由于第二横沟与第一横沟交叉,所以将上述水膜从交叉部通过任一横沟而顺畅地从横沟的端部排出。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能够提高排水性能。此外,在包括上述交叉部在内的上述第一横沟和上述第二横沟的沟交叉区域,设有使沟底隆起的拉筋。由此,由于接地时应力容易集中的沟交叉区域的刚性提高,所以能够提闻耐沟底裂纹性能。 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的一个方式的正规状态的剖视图(图2的X-X部)。图2为图1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图3 (a)为本实施方式的拉筋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b)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筋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c)为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拉筋的宽度方向的剖视图。图4为沟交叉区域的立体剖视图。图5 (a)为图2的A-A剖视图,(b)为图2的B-B剖视图。图6为其他实施方式的胎面部的展开图。附图标记说明:2…胎面部;2a…胎面表面;8…第一横沟;9…第二横沟;10...交叉部;11…沟交叉区域;12...拉筋;BW…胎面宽度一半;C…轮胎赤道;Sh…胎肩区域;Te...胎面端。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以下,简称为“轮胎”)I的正规状态下的包括轮胎旋转轴的轮胎子午线剖视图,图2为图1的轮胎I的胎面部的展开图。在本说明书中,“正规状态”是指将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并填充正规内压且无负载的状态,在无特殊限定的情况下,轮胎各部的尺寸等为在该正规状态下测量的值。此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轮辋,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O则为“Measuring Rim”。此外,上述“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照每个轮胎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O 则为 “INFLATION PRESSURE”。本实施方式的轮胎I的构成包括胎体6和带束层7,其中,胎体6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5,带束层7配置在该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且在胎面部2的内部。上述胎面部2以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方式以圆弧状弯曲,并且其轮胎轴向的最外侧的位置亦即胎面端Te、Te,设在轮胎轴向最外侧。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胎面端Te、Te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2a的距离设为胎面宽度TW,将胎面端Te与轮胎赤道C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2a的距离设为胎面宽度一半BW。上述胎体6由至少I枚胎体帘布构成,该胎体帘布是将胎体帘线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6(Γ90°的角度排列的而成的。本实施方式的胎体6由相对于轮胎赤道C以90°倾斜的I枚胎体帘布6Α构成。作为上述胎体帘线,为了确保胎面部2的刚性和提高舒适性,优选采用尼龙、聚酯或人造丝等有 机纤维帘线。上述胎体帘布6Α构成为包括: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而到达胎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在胎面部设有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横沟,该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面部具有一对胎肩区域,该胎肩区域是从胎面端到胎面宽度一半的1/4为止的区域,上述胎面宽度一半是指轮胎赤道与胎面端之间的沿着胎面表面的距离,上述横沟具有:一端位于胎面部的一侧的胎肩区域且另一端位于另一侧的胎肩区域的第一横沟、和从与该第一横沟交叉的交叉部延伸的第二横沟,在包括上述交叉部在内的上述第一横沟与上述第二横沟的沟交叉区域,设有使沟底隆起的拉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并俊行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