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6476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摩托车用轮胎,其从侧倾中期至终期确保侧倾特性并且提高侧倾感的过渡特性等,以此提高转弯性能。轮胎轴向一侧、另一侧的胎面花纹包括配置为跨越中心区域与中间区域的内中间倾斜沟、配置为跨越中间区域与胎肩区域的外中间倾斜沟、以及仅配置于胎肩区域的胎肩倾斜沟,胎肩倾斜沟与胎面端连通。内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以角度θa、θb、θc向相同方向倾斜且θa<θb<θc。在轮胎轴向观察时,内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不重叠。在轮胎周向观察时,内外中间倾斜沟以重叠宽度We1重叠,外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以重叠宽度We2重叠。重叠宽度We1、We2为沟长Lb1的20%~40%以及10%~3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合使用在弯梁摩托车比赛(underbone race),提高转弯性能的摩托 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如图5简略所示,摩托车凭借使车身以侧倾轴Z为中心以左右旋转的方式倒下的 侧倾(有时称为倾斜)、和以与该侧倾呼应的方式产生的前轮轮胎af的转向角而进行转弯, 上述的侧倾轴Z从后轮轮胎ar的接地点pr朝向前方且向斜上方延伸。 而且,在摩托车用轮胎中,为了提高转弯性能,从侧倾中期至终期,要求增加上述 转向角及其手感(以下,称为"侧倾感"。),抵抗侧倾使轮胎难以倒下的侧倾特性以及上述 侧倾感的过渡特性的线性操纵容易。 另一方面,例如使用了排气量150cc左右以下的小排量的摩托车的越野赛、例如 弯梁摩托车比赛等的人气逐年高涨,从而期望这种比赛所使用的轮胎的行驶性能,特别是 转弯性能的提尚。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提出有维持牵引性能以及轮胎寿命,并且提高侧倾特性的摩 托车用轮胎。但是,越野赛行驶速度快,要求更迅速的侧倾动作。因此,在上述文献1所提 出的轮胎中,侧倾感的过渡特性不充分,从而要求转弯性能的进一步的改善。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3-15920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从侧倾中期至终期确保侧倾特性并且提 高侧倾感的过渡特性等,以此提高转弯性能的摩托车用轮胎。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其在胎面部具有配置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轮胎轴向一 侧的第一胎面区域的第一胎面花纹、以及配置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轮胎轴向另一侧的第二胎 面区域的第二胎面花纹,并且上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呈以轮胎赤道为基准的线 对称形状且在轮胎周向上被错开,上述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 假设将上述第一胎面区域、第二胎面区域区分成具有从轮胎赤道至胎面端的胎面 展开一半宽度W的40 %的宽度的轮胎赤道侧的中心区域、具有胎面展开一半宽度W的40 % 的宽度的胎面端侧的胎肩区域、以及上述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这三个区域 时, 上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分别包括配置为跨越上述中心区域与中间区域 的内中间倾斜沟、配置为跨越上述中间区域与胎肩区域的外中间倾斜沟、以及仅配置于上 述胎肩区域的胎肩倾斜沟, 上述胎肩倾斜沟与胎面端连通,并且 上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分别从轮胎轴向内端至外端相 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 上述外中间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 b比上述胎肩倾斜沟的相对于轮 胎周向的角度9c小,且比上述内中间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0a大, 上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不相互重叠,而在轮胎周向 观察时相互重叠,并且它们轮胎轴向上的重叠宽度Wei为上述外中间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 沟长Lbl的20%~40%, 上述外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不相互重叠,而在轮胎周向观 察时相互重叠,并且它们轮胎轴向上的重叠宽度We2为上述沟长Lbl的10%~30%且比上 述重叠宽度Wei小, 上述内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以及轮胎周向观察时均不相 互重叠。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对于上述内中间倾斜沟而言,其不跨越 轮胎赤道,而是在中心区域该内中间倾斜沟的内端形成终端。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包括 仅配置于上述中心区域的中心倾斜沟,并且上述中心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 与上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的倾斜方向相反,并且相对于轮胎周 向的角度α比上述角度0a小。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包括 仅配置于上述胎肩区域的胎肩副沟,并且上述胎肩副沟与胎面端连通。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胎肩副沟与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 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均不相互重叠。 在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摩托车用轮胎中,优选上述内中间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沟长 Lai、上述外中间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沟长Lbl、以及上述胎肩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沟长 Lcl具有下式(1)的关系,并且 上述内中间倾斜沟的轮胎周向的沟长La2、上述外中间倾斜沟的轮胎周向的沟长 Lb2、以及上述胎肩倾斜沟的轮胎周向的沟长Lc2具有下式(2)的关系, Lcl > Lai > Lbl... (1), La2 > Lb2 > Lc2... (2) 〇 在本申请专利技术中,胎面花纹的除沟深以外的尺寸,取将胎面花纹展开为平面时被 特定的值。 本专利技术如上所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分别构成为包括内中间倾斜沟、外 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 而且,上述胎肩倾斜沟与胎面端连通。因此,胎面在胎肩区域容易挠曲,在接地时, 轮胎周长在胎面端侧减少。即,在中间区域与胎肩区域产生外径差,从而朝向转弯半径的中 心产生内向力。因此,与该内向力的产生对应地转弯力增加,从而能够提高转弯速度等,进 而能够提尚转弯性能。 另外,上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向相同方向倾斜,并且它 们的角度9a、0b、0C处于0a< 0b< 0C的关系。因此,胎面横向刚性朝向胎面端侧 增加。其结果,从侧倾中期至终期,横向力与侧倾角度的增加一同增加,从而侧倾感增大,进 而能够抑制轮胎的倒下。即,能够提高侧倾特性。 另外,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不重叠。因 此,胎面周向刚性均匀化,从而以一定的倾斜状态转弯时的刚性不变化,进而能够确保转弯 时的稳定性。并且,在轮胎周向,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重叠宽度Wei重叠,并且外 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以重叠宽度We2重叠。因此,侧倾感的变化变得平稳,从而能够使 侧倾感的过渡特性更接近线性。【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的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该轮胎的胎面花纹的展开图。 图3是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花纹模样的展开图。 图4是以放大的方式表示花纹模样的展开图。 图5是表示摩托车的转弯的机理的简图。 符号说明 1…摩托车用轮胎;2…胎面部;10…中心倾斜沟;11···内中间倾斜沟;12···外中间 倾斜沟;13···胎肩倾斜沟;14…胎肩副沟;Co…轮胎赤道;P1···第一胎面花纹;P2···第二胎 面花纹;TE…胎面端;Y1···第一胎面区域;Y2···第二胎面区域;Yc…中心区域;Ye···胎肩区 域;Ym…中间区域。【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用轮胎1具有胎面部2、从该胎面部2的轮胎轴 向两侧向轮胎径向的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3以及位于各胎侧部3的轮胎径向的内侧端的 胎圈部4。上述胎面部2的外表面(以下,存在称为"胎面"的情况)从轮胎赤道Co至胎面 端TE呈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圆弧状地弯曲。另外,胎面端TE、TE之间的轮胎轴向直线距 离亦即胎面宽度TW形成轮胎最大宽度,由此赋予摩托车用轮胎特有的转弯性能。 另外,摩托车用轮胎1包括从上述胎面部2经由胎侧部3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 5的胎体6以及配置于该胎体6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胎面部2的内部的胎面加强层7。作 为这些胎体6以及胎面加强层7,能够适当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用轮胎,在胎面部具有配置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轮胎轴向一侧的第一胎面区域的第一胎面花纹、以及配置于比轮胎赤道更靠轮胎轴向另一侧的第二胎面区域的第二胎面花纹,并且所述第一胎面花纹与第二胎面花纹呈以轮胎赤道为基准的线对称形状且在轮胎周向上被错开,其特征在于,假设将所述第一胎面区域、第二胎面区域区分成具有从轮胎赤道至胎面端的胎面展开一半宽度W的40%的宽度的轮胎赤道侧的中心区域、具有胎面展开一半宽度W的40%的宽度的胎面端侧的胎肩区域、以及所述中心区域与胎肩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这三个区域时,所述第一胎面花纹、第二胎面花纹分别包括配置为跨越所述中心区域与中间区域的内中间倾斜沟、配置为跨越所述中间区域与胎肩区域的外中间倾斜沟、以及仅配置于所述胎肩区域的胎肩倾斜沟,所述胎肩倾斜沟与胎面端连通,并且所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以及胎肩倾斜沟分别从轮胎轴向内端至外端相对于轮胎周向向相同方向倾斜地延伸,并且所述外中间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b比所述胎肩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c小,且比所述内中间倾斜沟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θa大,所述内中间倾斜沟、外中间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不相互重叠,而在轮胎周向观察时相互重叠,并且它们轮胎轴向上的重叠宽度We1为所述外中间倾斜沟的轮胎轴向的沟长Lb1的20%~40%,所述外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不相互重叠,而在轮胎周向观察时相互重叠,并且它们轮胎轴向上的重叠宽度We2为所述沟长Lb1的10%~30%且比所述重叠宽度We1小,所述内中间倾斜沟与胎肩倾斜沟在轮胎轴向观察时以及轮胎周向观察时均不相互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武内宏文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