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066473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24 03: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沟(3)以及中心主沟(4),从而划分出一对胎肩陆地部(7)以及一对中心陆地部(8)。胎肩陆地部(7)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8)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在中心陆地部(8)设置有从胎肩主沟(3)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8)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12)。在胎肩陆地部(7)的胎肩主沟(3)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沟(3)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2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以及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提出了在中心陆地部以及胎肩陆地部设置有横沟以及刀槽的充 气轮胎。对于上述的轮胎而言,横沟以及刀槽发挥边缘效应,从而发挥优越的湿路性能以及 雪上性能。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的轮胎而言,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为胎肩陆地部 的一半左右。因此,专利文献1的轮胎存在中心陆地部容易应变,特别是干燥路面上的操纵 稳定性低的趋势。 并且,对于专利文献1的轮胎而言,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边缘成分仅为中心主沟 以及胎肩主沟的沟缘,因此存在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小,例如在雪上容易产生横向滑 动的问题。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12-1361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衡地提高 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能的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为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 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上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 延伸的中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上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上 述胎肩主沟与上述中心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上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上述胎肩陆地 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上述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 2~1. 6, 在上述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上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上述中心陆 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在上述胎肩陆地部的上述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上述胎 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胎肩副沟具有1. 2~3. 0mm的沟宽。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相对于轮胎周向以35°~65°的角 度倾斜。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朝向轮胎轴向 内侧逐渐减小。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在比上述中心陆地部的宽度方向的中 心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形成终端。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包括第一中心浅沟、以及轮胎轴向的 长度比上述第一中心浅沟小的第二中心浅沟,上述第一中心浅沟与上述第二中心浅沟沿轮 胎周向交替地设置。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一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1为上述中 心陆地部的上述宽度W2的0. 50~0. 95倍,上述第二中心浅沟的轮胎轴向的长度L2为上 述中心陆地部的上述宽度W2的0. 50~0. 90倍。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第二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 胎周向的角度,比上述第一中心浅沟在轮胎轴向的内端处的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大。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上述中心浅沟包括宽度为1. 0~2. 5_的开口部、以 及从上述开口部的底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宽度不足1mm的沟底刀槽。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至少从上述胎面接地端向 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并且未到达上述胎肩副沟而形成终端的多条胎肩横纹沟。 在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中,优选在上述胎肩陆地部设置有从各上述胎肩横纹沟的轮 胎轴向的内端横穿上述胎肩副沟而到达上述胎肩主沟的连接刀槽。 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 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 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胎肩主沟与中心 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 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 为1. 2~1. 6。由此,能够确保作用有大的接地压的中心陆地部的宽度,从而提高干燥路面 上的操纵稳定性。 在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中心陆地部 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上述的中心浅沟维持中心陆地部的刚性,并且沿轮胎周向以 及轮胎轴向发挥边缘效应。因此,维持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并且提高雪上性能。 在胎肩陆地部的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胎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 伸的胎肩副沟。上述的胎肩副沟不损害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而通过沟缘的边缘效应 提高雪上的轮胎轴向的摩擦力,从而有效地抑制雪上的横向滑动。 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与雪上性 能。【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图2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3是图1的中心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4是图3的中心浅沟的B-B线剖视图。 图5是图3的第一中心浅沟的C-C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第二中心浅沟的D-D线剖视图。 图7是图1的胎肩陆地部的放大图。 图8是图7的连接刀槽以及胎肩横纹沟的E-E线剖视图。 图9是图7的胎肩刀槽的F-F线剖视图。 图10是比较例的充气轮胎的胎面部的展开图。 附图标记说明 2…胎面部;3…胎肩主沟;4…中心主沟;7…胎肩陆地部;8…中心陆地部;12···中 心浅沟;28···胎肩副沟。【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以下,有时仅称为"轮胎"。)1的胎面部2的展开 图。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例如适合用于轿车。 如图1所示,在轮胎1的胎面部2设置有一对胎肩主沟3与中心主沟4。 胎肩主沟3在最靠胎面接地端Te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本实施方式的胎肩 主沟3呈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胎肩主沟3例如也可以呈波状或者锯齿状。 "胎面接地端Te"是对组装于正规轮辋(未图示)且填充了正规内压并且无负载 的正规状态的轮胎1加载正规载荷且以0°外倾角接地于平面时的轮胎轴向最外侧的接地 位置。 "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 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若为JATMA则为"标准轮辋",若为TRA则为"Design Rim",若为ETRT0 则为 "Measuring Rim"〇 "正规内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 规定各规格的气压,若为JATMA则为"最高气压",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 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 ETRT0 则为 "INFLATION PRESSURE"。 "正规载荷"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针对每个轮胎而规 定各规格的载荷,若为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若为TRA则为表"TIRE LOAD U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若为ETRT0则为"LOAD CAPACITY"。 中心主沟4设置于比胎肩主沟3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中心主沟4沿轮胎周 向连续地延伸。中心主沟4例如呈沿着轮胎周向的直线状。本实施方式的中心主沟4由一 条构成,并设置于轮胎赤道C上。中心主沟4例如也可以在轮胎赤道C的轮胎轴向两侧各 设置一条。 胎肩主沟3的沟宽W3以及中心主沟4的沟宽W4例如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3 %~ 10%。上述的胎肩主沟3以及中心主沟4维持胎面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胎面部设置有在最靠胎面接地端侧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一对胎肩主沟、以及在比所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内侧的位置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中心主沟,从而划分出比各所述胎肩主沟更靠轮胎轴向外侧的胎肩陆地部、以及所述胎肩主沟与所述中心主沟之间的中心陆地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胎肩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1与所述中心陆地部的轮胎轴向的宽度W2之比W1/W2为1.2~1.6,在所述中心陆地部设置有从所述胎肩主沟相对于轮胎轴向倾斜地延伸并且在所述中心陆地部内形成终端的多条中心浅沟,在所述胎肩陆地部的所述胎肩主沟侧,设置有以比所述胎肩主沟小的沟宽沿轮胎周向连续地延伸的胎肩副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平山道夫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