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用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276463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5-11-05 02:1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摩托车用轮胎,能够从新轮胎时发挥大的抓地性。该摩托车用轮胎(1),胎面端(2t、2t)之间的胎面外表面(2S)以凸出的圆弧状向轮胎径向外侧弯曲并延伸,并且胎面端(2t、2t)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胎面宽度(TW)形成为轮胎最大宽度,且指定了轮胎旋转方向(R)。在胎面外表面(2S)两侧的胎肩区域(Sh)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线状花纹(11),其由从轮胎赤道(C)侧朝向胎面端(2t)侧且向轮胎旋转方向(R)的先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凹槽(12)或凸条(13)构成。线状花纹(11)的轮胎径向的高度(H1)或深度(D1)为0.2mm~0.5mm,与长边方向呈直角的宽度(W1)为1.0mm~3.0mm,而且与相邻的其他线状花纹的间隔(S1)为1.0mm~5.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设及从新轮胎时便能够发挥大的抓地性的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介绍
充气轮胎通过金属模而硫化成型。在金属模侧预先涂覆的脱模剂形成为薄膜而附 着于从金属模取下之后的轮胎的表面。因此,新的轮胎由于在胎面外表面附加的脱模剂,而 存在相对于路面的摩擦减小,从而无法充分地发挥抓地性的问题。因此为了发挥原本的抓 地性,例如需要行驶100km左右的距离(W下,将运样的行驶称为"磨合行驶"),将脱模剂 的膜从胎面外表面除去。 因此,提出了尝试通过在胎面外表面设置沿轮胎周向或轮胎轴向延伸并且能够在 早期磨损的小沟等,由此从新轮胎时便发挥高的抓地性的四轮汽车用的轮胎(例如,参照 专利文献1)。运样的轮胎,即便在胎面外表面残存有脱模剂,小沟也能够刮擦路面而增大摩 擦,从而能够提高初始的抓地性。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2-067621号公报 然而,存在即使将上述技术原封不动地应用于胎面外表面W凸出的圆弧状向轮胎 径向外侧弯曲的摩托车用轮胎,也无法发挥充分的初始抓地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W上那样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摩托 车用轮胎,即:在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摩托车用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摩托车用轮胎,胎面端之间的胎面外表面以凸出的圆弧状向轮胎径向外侧弯曲并延伸,并且所述胎面端之间的轮胎轴向距离亦即胎面宽度形成为轮胎最大宽度,而且该摩托车用轮胎指定了轮胎旋转方向,该摩托车用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胎面外表面的两侧的胎肩区域,沿轮胎周向间隔设置有线状花纹,该线状花纹由从轮胎赤道侧朝向胎面端侧且向轮胎旋转方向的先着地侧倾斜地延伸的凹槽或凸条构成,所述线状花纹的轮胎径向的高度或深度为0.2mm~0.5mm,与长边方向呈直角的宽度为1.0mm~3.0mm,而且与相邻的其他线状花纹的间隔为1.0mm~5.0mm。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两角顺一郎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