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687655 阅读:1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5-09 07:27
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以简单的构造有效地抑制因混入该壳体内的油中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包括:电子电路体(10),包含从主体(10a)向外侧方向突出的电路侧端子(14A、14B);连接器(CA、CB),连接于电子电路体(10);罩(80);基座部件(50),具有载置罩(80)、电子电路体(10)和连接器(CA、CB)的载置面(52);其中,罩(80)包括:主体覆盖部(81),从与载置面(52)相反的一侧覆盖电子电路体(10)的主体(10a);嵌合区域覆盖部(90A、90B),从主体覆盖部(81)沿电路侧端子(14A、14B)的突出方向延伸,从与载置面(52)相反的一侧覆盖电路侧端子(14A、14B)与电线侧端子(20A、20B)的嵌合部(24)的嵌合区域;限制部(95),限制连接器(CA、CB)从嵌合位置向脱离位置脱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単元,该电子控制単元内置有用于所述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等的电子电路。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内置有电子电路的电子电路体,已知有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体。图31和图32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电子电路体的概略图。上述的图31、32所示的电子电路体10具有电路板12、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14A及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14B、以及树脂封装体16。电路板12为矩形形状。在电路板12上安装有形成电子电路的多个电路元件11。各第一电路侧端子14A以及第二电路侧端子14B是用于连接所述电子电路与外部电路的公端子。树脂封装体16将所述电路板12和两电路侧端子14A、14B—体地覆盖。所述各电路侧端子14A、14B例如由呈直线状延伸的宽度窄的母线构成。上述的电路侧端子14A、14B例如借助接合线18,电连接于所述电路板12。在专利文献2中,除了所述专利文献I所记载般的具有多个公端子的电子电路体(在专利文献2中为电子电路封入部件)之外,还公开了包括用于将各公端子连接于外部电路的连接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所述连接器具有分别固定于多条电线的未端的母端子、以及保持这些母端子的连接器外壳。保持于该连接器外壳中的各母端子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各公端子嵌合。所述电子电路体及连接器在被保持在共同的基座部件上的状态下,安装在车辆的适当部位。在将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子电路单元用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的情况下,为了简化布线,较为理想的是将该电子电路单元收容在该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可是,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循环着工作油。在该油中,混入有例如由金属磨损粉末这样的导体构成的小的异物。因此,该异物例如进入到电子电路体的公端子之间时,该异物成为介质,有可能产生使端子间短路等的故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 — 095974号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 — 244007号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该电子电路单元能够有效地抑制因混入该壳体内的油中的异物而引起的故障。为了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是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其包括:电子电路体,具有内置有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该主体的外侧方向且彼此共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电路侧端子;连接器,具有多个电线侧端子和连接器外壳,所述多个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各电路侧端子能够嵌合的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所述连接器外壳将这些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予以保持;基座部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连接器的载置面,所述电子电路体固定在该载置面上;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所述罩包括: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位置。根据该电子电路单元,通过罩与基座部件的配合,从两侧保护电子电路体主体和嵌合区域。因此,能够抑制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流动的油所包含的异物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外侧进入所述电子电路体主体和所述嵌合区域侧。特别是所述罩的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的形状。因此,有效地抑制异物从电子电路体主体的外侧进入嵌合区域侧。这抑制了因该异物所引起的故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组装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从下方观察图1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罩时的概略立体图。图7是组装用夹具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基座部件被临时卡止于图7所示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9是电子电路体载置在图8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罩被安装在图9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1是表示罩在与图10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之间被插入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概略剖视图。图13是在电路侧端子与电线侧端子嵌合的状态下的与图11对应的剖视图。图1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15是图14的底视图。图16是图14的剖视图。图17是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8是表示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组装前的状态的剖视图。图19是从下方观察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的罩时的概略立体图。图2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的概略立体图。图21是基座部件被临时卡止于图20所示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2是电子电路体载置在图21所示状态下的基座部件的载置面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3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到图22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4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于图23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5是表示罩被覆盖在图24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和两连接器上之前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6是电子电路体被临时卡止于其他例子所涉及的组装用夹具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7是表示两连接器连接于图26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8是罩被覆盖在图27所示状态下的电子电路体和两连接器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29是具备图14所示的电子电路体及两连接器、以及特殊形状的基座部件的电子电路单元的概略立体图。图30是表示图29所示的电子电路单元被固定在自动变速器的阀门单元之上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31是表示以往已知的电子电路体的例子的俯视图。图32是图31的IIIX I1-1IIX II线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參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为理想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图3是图1的剖视图。图4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立体图。图5是电子电路单元I的概略分解剖视图。电子电路单元I具有电子电路体10、第一连接器CA、第二连接器CB、基座部件50、和罩80。基座部件50保持电子电路体10、两连接器CA、CB、和罩8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50是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平板。基座部件50的表背两面中的ー个面(在图1中为左侧的面)构成载置面52。在该载置面52之上载置电子电路体10、两连接器CA、CB、和罩80。基座部件50具有一对螺栓插通孔55A、55B和多个罩卡止孔54a。这些各孔55A、55B、54a贯穿基座部件50的板厚方向。在螺栓插通孔55A、55B的内侧,插通用于将电子电路体10和罩80连结于基座部件50的螺栓(固定部件)60。在罩卡止孔54a的内侧,插通罩80的后述的罩被卡止突起94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座部件50具有四个罩卡止孔54a。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9.09 JP 2010-202049;2010.09.13 JP 2010-204051.一种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是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壳体内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子电路体,具有内置有电子电路的主体和从该主体向该主体的外侧方向且彼此共同的方向突出的多个电路侧端子; 连接器,具有多个电线侧端子和连接器外壳,所述多个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各电路侧端子能够嵌合的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所述连接器外壳将这些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予以保持; 基座部件,具有用于载置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连接器的载置面,所述电子电路体固定在该载置面上; 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其中, 所述罩包括: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一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区域;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将所述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嵌合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 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将该连接器沿着所述嵌合方向从所述脱离位置引导到所述嵌合位置。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具有分别隔设于所述电路侧端子彼此之间的端子隔离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设于所述电线侧端子间的相向面,该相向面在所述组装状态下与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中的所述电路侧端子间的部分相向, 所述相向面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向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凹陷的槽部, 所述端子隔离部以在所述组装状态下该端子隔离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槽部内的方式,在该组装状态下具有从所述相向面的电子电路体侧的端部或从比该端部更靠电子电路体侧的位置向所述相向面侧延伸的形状,并且具有沿着所述槽部的内侧面延伸的外侧面。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被卡止突起,该被卡止突起设于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覆盖的部分,而且向该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突出,并且能够向与该突出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挠曲变形,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上,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形成有在所述连接器位于所述嵌合位置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被卡止突起卡合的卡止孔, 所述被卡止突起的突出尺寸被设定为以下的尺寸:在所述连接器插入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时,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之前,该被卡止突起由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内侧面按压而挠曲变形,另ー方面,在该被卡止突起到达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吋,该被卡止突起弹性复位到与所述卡止孔卡合的位置。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基座部件的载置面大致平行, 所述连接器保持部将所述连接器以所述电线侧端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的姿势保持。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作为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和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所述多个第一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共同的第一突出方向突出,所述多个第二电路侧端子从该电子电路体的主体向与所述第一突出方向相反的第二突出方向突出,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的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一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一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一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一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多个第二电线侧端子,具有能够与所述各第二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第二嵌合部,并且分别固定于多个电线的末端;第二连接器外売,将所述第二电线侧端子以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排列对应的排列保持, 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的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和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一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区域,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从所述主体覆盖部向所述第二突出方向延伸,且在所述罩和所述电子电路体载置在所述 载置面上并且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组装状态下,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区域, 所述电子电路单元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和第二连接器保持部,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一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一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一嵌合位置,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部在所述第二组装状态下,将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位置。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一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与所述第二嵌合部的嵌合方向和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一致, 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一嵌合部与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一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一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一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一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一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一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 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电子电路体和所述罩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且所述第ニ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嵌合部与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第二脱离位置的状态下,具有从与所述载置面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第二电路侧端子的形状,并且在所述状态下,所述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在该第二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二突出方向从所述第二脱离位置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二嵌合位置的插入空间的形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与所述罩能够抵接的被抵接部, 所述罩具有作为所述连接器保持部的限制部,该限制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不嵌合的位置脱离亦即限制所述连接器从所述嵌合位置向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的在嵌合方向上分离的脱离位置脱离,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在所述组装状态下具有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形状,以便所述连接器外壳或所述电线沿着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从该嵌合区域覆盖部与所述载置面之间向外部延伸,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和所述主体覆盖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分别覆盖所述嵌合区域和所述电子电路体的主体的位置, 所述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时,设置于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所述被抵接部能够抵接的位置。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分别具有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向的相向面,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从该ー者的所述相向面向另ー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的突出部, 所述另ー者的相向面上,形成有供所述突出部插入的凹部,以便堵塞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观察下的所述相向面间的间隙, 所述突出部和所述凹部在所述各相向面的围绕所述嵌合区域的方向整个范围延伸。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 所述凹部和所述突出部中的一者具有从所述脱离位置侧向所述嵌合位置侧与另一者能够抵接的形状。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一者具有立壁部,该立壁部设于比设有所述突出部的部分更远离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位置,并与所述突出部大致平行地延伸, 所述连接器外壳和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中的另ー者的所述电路侧端子的远端侧的端部具有端面,该端面在所 述组装状态下设置于所述突出部与所述立壁部之间,并且在该设置状态下与所述立壁部相向。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于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电子电路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子电路体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状态下,具有所述电路侧端子的端子排列方向与所述载置面大致平行并且该电路侧端子的突出方向与所述嵌合方向一致的形状, 所述各电线侧端子具有与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能够抵接的端子被抵接部, 所述连接器外壳具有供所述各电线侧端子沿所述嵌合方向分别插入的端子插入部, 所述各端子插入部分别具有开ロ部,该开ロ部使插入到该端子插入部中的所述电线侧端子的端子被抵接部在所述连接器外壳中的与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的相反侧向外部露出, 所述嵌合区域覆盖部具有端子限制部,该端子限制部插入所述开ロ部,并且在所述组装状态下,限制所述电线侧端子从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嵌合的端子嵌合位置沿所述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的嵌合方向离开而向该嵌合部与所述电路侧端子不嵌合的位置脱离, 所述端子限制部在所述电路侧端子与所述嵌合部嵌合的状态下且在所述罩从与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载置于所述载置面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覆盖所述电子电路体以及所述连接器吋,从所述端子脱离位置侧向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治松本浩一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