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56702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1 22:10
提供一种不会导致外形尺寸的大型化又能够延长进气导入管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分支管(27~30),它们在下游端与设于发动机(10)的多个进气口(14)连通,并且从下游端向上游端一边弯曲一边延伸;进气腔(26),其与分支管各自的上游端连通;以及进气导入管(25),其下游端与进气腔连通,进气导入管包括穿过在分支管与发动机之间划分出的空隙内并向多个所述分支管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
技术介绍
多缸发动机的进气装置一般包括由下述部分构成的进气歧管分别与各气缸的进 气口连通的分支管;与各分支管连通的进气腔(进气集合部);以及与进气腔连通的进气导 入管。在这样的进气装置中,由于各分支管与气缸盖的侧部以大致正交的方式接合,因此 存在各分支管向发动机的侧部伸出而使得发动机整体的外形尺寸增大的问题。因此,存在 这样的进气装置使各分支管从下游端向上游端朝向上方侧(气缸盖罩侧)一边弯曲一边延 伸,并使进气腔接近气缸盖罩,实现了发动机整体的紧凑化(例如,专利文献I)。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7551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进气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与进气腔的上游侧 连续的进气导入管向外侧伸出,因此,在延长进气导入管的情况下,与进气导入管的长度的 量相对应地导致进气装置和内燃机大型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不会导致外形尺寸的大 型化又能够延长进气导入管的进气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本专利技术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分支管 (27 30),它们在下游端与设于发动机(10)的多个进气口(14)连通,并且从所述下游端向 上游端一边弯曲一边延伸;进气腔(26),其与所述分支管各自的所述上游端连通;以及进 气导入管(25),其下游端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进气导入管包括在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发 动机之间划分出的空隙内穿过并向多个所述分支管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根据该结构,将进气导入管配置于由弯曲的分支管形成的闲置空间,实现了进气 装置的外形尺寸的小型化。另外,由于进气导入管配置在闲置空间内,因此,即使延长进气 导入管,对进气装置的外形尺寸产生的影响也较小。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导入管包括下游侧部分(34),其在 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管(28、29)之间与所述进气腔连通,并且沿所述分支管延伸;上游侧 部分(35),其从所述下游侧部分的上游端穿过在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发动机之间划分出的空 隙内,并向多个所述分支管的排列方向的一侧延伸。根据该结构,由于进气导入管的下游侧部分与分支管互相沿着配置,因此,导入到 进气腔的空气的流动方向与从进气腔输出的空气的流动方向相反。因此,能够抑制空气从进气导入管偏向流入到一部分分支管,使得各进气口(气缸)的进气量均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分支管设置成偶数个,并且,以所述进气导入 管为中心对称地排列。根据该结构,能够使在各分支管中流通的空气量更加均匀。另外,与此相伴,抑制 了进气腔内的紊流,也抑制了噪音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口以朝向第I方向开口的方式设于所述 发动机,所述进气腔以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的对置方向与所述第I方向正交的方式进行设 置,所述分支管以相对于所述发动机向所述第I方向凸出的方式弯曲。根据该结构,由于分支管以相对于发动机凸出的方式弯曲,因此能够确保分支管 的路径长度较长,并且,能够将进气导入管收纳于在分支管和发动机之间形成的空间,从而 实现进气装置的紧凑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导入管与所述进气腔连通的部分,进 气引导壁(36)伸出至所述进气腔内,所述进气引导壁(36)构成所述进气导入管的管壁的 延长部。根据该结构,能够进一步抑制空气从进气导入管向与进气导入管相邻的一部分分 支管偏斜着流通,使得在各分支管中流通的空气量均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的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引导壁将所述进气腔的内表面的互相对 置的部分(37、38)彼此连结。根据该结构,进气引导壁兼用作进气腔的加强部件。专利技术效果根据以上的结构,对于进气装置,不会导致外形尺寸大型化,且能够延长进气导入管。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发动机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对包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发动机进行局部剖切并示出的俯视图。图3是包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图4是包括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图5是从背部观察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6是沿图2的VI — VI线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2的VI1-VII线的剖视图。图8是包括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发动机的侧视图。图9是沿图8的IX — IX线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进气装置的局部变形实施例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将本专利技术应用于机动车用发动机的进气装置的第I实施方式 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机动车的前进方向设为前方(参照图1的坐标轴)。(发动机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4缸发动机10 (以下,仅称作发动机)是以曲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横置地配置于机动车的发动机室的发动机。发动机10具备未图示的气缸体;紧固于气缸体的上部的气缸盖11 ;以及紧固于气缸盖11的上部的气缸盖罩12。在气缸体形成有分别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的4个气缸(cylinder)。S卩,各气缸具有大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气缸轴线,并且,各气缸形成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气缸列。活塞以能够滑动自如的方式收纳在各气缸中,该活塞经由连杆与曲轴连结。在气缸盖11的与各气缸对应的部分,分别凹设有燃烧室(未图示)。从各燃烧室形成有进气口 14和排气口(未图示),所述进气口 14向前方延伸且在气缸盖11的前侧面13 开口,所述排气口向后方延伸且在气缸盖11的后侧面开口。即,进气口 14大致沿与气缸轴线方向(上下方向)及气缸列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延伸。在气缸盖11设有进气门和排气门,所述进气门在进气口 14与燃烧室之间开闭,所述排气门在排气口与燃烧室之间开闭。气缸盖罩12呈下方开口的箱形,气缸盖罩12在形成于开口端周缘的凸缘部被紧固于气缸盖11,从而在与气缸盖11之间划分出空间。在该空间内,为了驱动进气门和排气门而设置有由凸轮轴和摇臂等构成的气门传动机构。另外,在气缸盖11的前侧部分,对应于各进气口 14分别设置有燃料喷射阀15。各燃料喷射阀15的形成有喷射孔的内端伸入到各进气口 14内,另一方面,各燃料喷射阀15 的外端向气缸盖11的上方突出。各燃料喷射阀15的外端分别连结于沿左右方向延伸送油管16。送油管16被配置在比前侧面13靠上方的位置,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第I燃料管17的右端连结于送油管16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第I燃料管17的左端连结于燃料接头18,该燃料接头18被配置在气缸盖11的左前角部的上方。在燃料接头18连结有从燃料箱延伸的第2燃料管19。由此,贮存于燃料箱的燃料依次经由第2燃料管19、燃料接头18、第I燃料管17、送油管16被供给至各燃料喷射阀15。(进气装置的结构)如图1所示,在气缸盖11的前侧面13设有用于将空气导入各进气口 14的进气装置20。进气装置20具备进气歧管21和进气板22;节气门23 (参照图2);以及均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和空气入口。进气歧管21经由进气板22紧固于气缸盖11的前侧面13。 如图1 7所示,进气歧管21具备进气导入管25、进气腔(进气集合部)26以及4 个分支管27 30。各分支管27 30沿左右方向并列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左侧依次设为第I分支管27、第2分支管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7.30 JP 2010-1727721.一种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装置具有多个并排设置的分支管,它们在下游端与设于发动机的多个进气口连通,并且从所述下游端向上游端一边弯曲一边延伸;进气腔,其与所述分支管各自的所述上游端连通;以及进气导入管,其下游端与所述进气腔连通,所述进气导入管包括穿过在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发动机之间划分出的空隙内并向多个所述分支管的排列方向延伸的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导入管包括下游侧部分,其在相邻的两个所述分支管之间与所述进气腔连通,并且,所述下游侧部分沿所述分支管延伸;和上游侧部分,其从所述下游侧部分的上游端穿过在所述分支管与所述发动机之间划分出的空隙...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栃泽透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