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557889 阅读:1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4-10 20: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至少一侧的轮胎侧部(S)上含有多个凸部(9)及多个凹部(10),含有凹部(10)的区域(D)设置在轮胎直径方向最外侧,凸部(9)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突条,含有该凸部(9)的区域(F)设置在含有凹部(10)的区域(D)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由于凹部(10)将使空气形成乱流,因此在含有凹部(10)的区域(D)将产生乱流边界层,通过的空气的扩散将受到抑制,所以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将降低,油耗将下降。另一方面,凸部(9)将会使被凹部(10)抑制了分离的气流形成乱流,因此在含有凸部(9)的区域(F)将产生乱流边界层,通过的空气的扩散将受到抑制,所以车辆的空气阻力将降低,油耗将下降。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能够进一步改善轮胎周围的气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改善轮胎周围气流的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现有专利文献1中,为有效减少轮胎周围的空气阻力,降低装有轮胎的车辆的油耗,公开了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轮胎外侧面的指定区域上沿轮胎周向及轮胎径向混合设置多个凹部和多个凸部(突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0-260376号公报专利技术概要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含有通过凹部在车辆行驶时的轮胎周围产生乱流(空气搅拌),并且通过凸部提高乱流产生效果(搅拌效果)的作用。即,凹部是产生乱流和空气搅拌,凸部是促进乱流和空气搅拌。然而,经过专利技术人等的研究发现,通过将凸部和凹部以能够有效地使其发挥功能的方式配置,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并且,将轮胎安装到带挡泥板的车辆上时,轮胎周围气流不均匀,空气阻力增加,所以为了降低油耗,希望进一步改善轮胎周围的气流。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问题开发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改善轮胎周围的气流充气轮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所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在至少一侧的轮胎侧部上含有多个凹部及多个凸部,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设置在轮胎直径方向最外侧,所述凸部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突条,含有该凸部的区域设置在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根据此充气轮胎,安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在行驶时,在轮胎侧部上,通过在容易受到空气阻力且旋转速度相对较快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上设置含有凹部的区域,便能利用该凹部让空气产生乱流。因此,在含有凹部的区域将产生乱流边界层,通过的空气的扩散将受到抑制。即,气流从胎肩部(也称作支撑壁部)即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上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倾斜的部位的分离受到抑制。其结果,气流分离点挪到后方,因此可降低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从而降低油耗。另一方面,安装有充气轮胎的车辆在行驶时,在轮胎侧部上,通过在旋转速度相对较慢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上设置含有凸部的区域,便能利用该凸部让经过凹部抑制分离的气流产生乱流。因此,在含有凸部的区域将产生乱流边界层,通过的空气的扩散进一步得到抑制,所以车辆的空气阻力将降低,油耗将下降。并且,由于凸部对经过凹部抑制分离的气流进行导流后,将其送至轮胎后方,因此车辆的空气阻力将进一步降低。尤其是,在充气轮胎配置在挡泥板内的车辆中,由于凸部将空气送至该挡泥板内的后方,因此车辆的空气阻力将更进一步降低。如上所述,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轮胎侧部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的凹部以及轮胎直径方向内侧的凸部,便能进一步改善轮胎周围的气流。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安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的5[%]的状态下,将位于胎面部的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所述接地端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至少10[%]之间的范围设为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并且将从轮辋检测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至少10[%]之间的范围设为含有所述凸部的区域。位于胎面部的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接地端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至少10[%]之间的范围,在轮胎侧部上,是最容易受到空气阻力且旋转速度最快的部分,通过将此范围设为含有凹部的区域,能够明显降低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油耗。另一方面,位于从轮辋检测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至少10[%]之间的范围,在轮胎侧部上,是旋转速度最慢的部分,通过将此范围设为含有凸部的区域,能够进一步让经过凹部抑制分离的气流产生乱流,从而能够明显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并且进一步降低油耗。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长度方向尺寸为5[mm]以上。凸部的长度方向尺寸如果不足5[mm],便很难利用该凸部让空气产生乱流。因此,通过将凸部的长度方向尺寸保持在5[mm]以上,便能让空气产生乱流,从而能够明显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突出高度为0.5[mm]以上10.0[mm]以下。凸部高度不足0.5[mm]时,凸部接触空气的范围小,所以气流难以产生乱流,车辆的空气阻力的降低效果变差。此外,凸部高度超过10.0[mm]时,凸部接触空气的范围大,所以凸部后方的气流会有膨胀趋势,车辆空气阻力的降低效果变差。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凸部与空气适当接触,从而气流产生乱流,凸部后方的空气膨胀减少,因此能够明显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以长度方向与轮胎直径方向一致的方式配置。根据该充气轮胎,沿轮胎直径方向形成长条状的凸部与从轮胎周围通过的空气相对的面增多,使空气进一步产生乱流,因此能够明显降低车辆的空气阻力。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剖面形状具有顶点,且向着底面侧逐渐扩大。根据该充气轮胎,与凸部的长度方向正交的剖面形状近似于三角形,这样与矩形剖面等相比凸部的体积将变小,从而能够减少凸部的橡胶量,并且抑制轮胎重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油耗。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剖面形状含有至少1个圆弧。根据该充气轮胎,例如凸部剖面形状形成以圆弧状突出的形状,或者凸部剖面形状形成以圆弧状凹陷的形状,这样与矩形剖面等相比凸部体积较小,从而能够减少凸部的橡胶量,并且抑制轮胎重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油耗。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的深度为0.5[mm]以上5.0[mm]以下。凹部的深度不足0.5[mm]时,凹部内面接触空气的范围小,所以气流难以产生乱流。此外,凹部深度超过5.0[mm]时,凹部内面接触空气的范围过大,会有空气阻力增加的趋势,并且含有凹部的区域的原有橡胶量增大,因此导致轮胎重量增大。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凹部内面与空气适当接触,便能让气流适当地产生乱流,因此能够明显降低轮胎整体的空气阻力。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以容积向轮胎直径方向逐渐变化的方式配置。轮胎侧部越靠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旋转速度相对越快,因此使凹部容积越靠近该部分越小,便能增大在旋转速度相对较慢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上的效果,从而有望在轮胎直径方向上获得均等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使凹部容积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逐渐变大,便能更进一步增大在旋转速度相对较快的轮胎直径方向外侧上的效果,从而能够提高轮胎整体效果。这些能够根据轮胎外形形状适当地选择。此外,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凸部的剖面积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逐渐变小。轮胎侧部越靠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旋转速度相对越快,因此使凸部剖面积越靠近该部分越小,便能减小空气阻力,并提高空气动力性能。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充气轮胎能够进一步改善轮胎周围的气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充气轮胎的子午剖面图。图2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3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4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5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6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7是从轮胎宽度方向观察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充气轮胎的局部外观图。图8是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充气轮胎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充气轮胎,在至少一侧的轮胎侧部上含有多个凹部及多个凸部,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设置在轮胎直径方向最外侧,所述凸部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突条,含有该凸部的区域设置在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9.28 JP 213011/20111.一种充气轮胎,在至少一侧的轮胎侧部上含有多个凹部及多个凸部,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设置在轮胎直径方向最外侧,所述凸部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突条,含有该凸部的区域设置在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在安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的5[%]的状态下,将位于胎面部的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从所述接地端向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10[%]以上且70[%]以下之间的范围设为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并且将从轮辋检测线向轮胎直径方向外侧到轮胎剖面高度的10[%]以上且70[%]以下之间的范围设为含有所述凸部的区域,含有所述凸部的区域与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在轮胎周向上彼此重合。2.一种充气轮胎,在至少一侧的轮胎侧部上含有多个凹部及多个凸部,其特征在于,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设置在轮胎直径方向最外侧,所述凸部在指定方向上形成长条状的突条,含有该凸部的区域设置在含有所述凹部的区域的轮胎直径方向内侧,关于所述凹部,开口形状是圆形,开口半径为0.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井宇桑岛雅俊小石正隆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