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得到可提高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的情况下的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波状部(20)的卷边(22)的前端部(22B)在发动机盖俯视时对齐。此外,比波状部(20)设置于发动机盖前方侧的前壁部(28)朝发动机盖前方向发动机盖下方侧倾斜而沿大体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并且波状部(20)和前壁部(28)由沿大体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的棚部(26)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汽车等车辆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
技术介绍
在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中,已知有在发动机盖外板结合了发动机盖内板而成的结构。在该结构中,从保护步行者的观点出发,有时在发动机盖内板波形地形成有以车体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并列的多个卷边(bead)(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该结构中,在碰撞体碰撞(以下适当地称为“一次碰撞”)到发动机盖的情况下,在发动机盖内板碰撞到其下方侧的刚体物(以下适当地称为“二次碰撞”)前作用于碰撞体的载荷,为由发动机盖板的惯性载荷形成的比例闻。专利文献I :特开2003 - 2058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此类结构中,在二次碰撞前作用于碰撞体的载荷由发动机盖板的重量较大地左右,所以在提高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这方面有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是得到可提高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时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动机盖外板,其构成发动机盖的外板;和发动机盖内板,其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配置于发动机盖下方侧并且结合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构成发动机盖的内板,所述发动机盖内板具备波状部,其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盖内板的中央区域,交替地设置凸部和凹部而形成为波形形状且所述凸部的发动机盖前后方向的前端部在俯视发动机盖时对齐,其中,该凸部以发动机盖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向所述发动机盖外板侧成为凸形状,该凹部以发动机盖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而相对于所述发动机盖外板侧成为凹形状;前壁部,其在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中与所述波状部相比靠发动机盖前方侧设置,朝发动机盖前方且向发动机盖下方侧倾斜并且大体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和棚架部,其在所述发动机盖内板中将所述波状部和所述前壁部连接而大体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相对于发动机盖外板配置于发动机盖下方侧的发动机盖内板结合于发动机盖外板,发动机盖内板在其中央区域形成有波状部。该波状部,交替设置分别以发动机盖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凸部和凹部而形成为波形形状,因此对于碰撞载荷的刚性比较高。这里,波状部的凸部的前端部在俯视发动机盖时对齐,与波状部相比在发动机盖前方侧设置的前壁部朝发动机盖前方且向发动机盖下方侧倾斜而大体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波状部和前壁部由大体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的棚架部连接。因此,在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而向波状部输入载荷的情况下,在比波状部刚性低的棚架部向发动机盖下方侧产生弯曲变形,与之相伴,前壁部以向发动机盖前方斜上侧膨胀的方式变形。与之相对,发动机盖外板因碰撞载荷而向发动机盖下方侧移位,因此发动机盖外板与前壁部的后端部侧(直接或间接地)碰撞,然后,将与前壁部抵接的抵接位置逐渐向发动机盖前方侧改变。由此,前壁部发生在其后端部侧弯曲变形后塑性变形部位依次连续地向发动机盖前方侧移动那样的变形(减薄变形)。此时,塑性变形所需的能量被吸收,因此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倉泛击是1 。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中,所述棚架部与所述前壁部的连接部位即棱线,在俯视发动机盖时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为直线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棚架部与前壁部的连接部位即棱线,在俯视发动机盖时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形成为直线状,因此在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时,前壁部的塑性变形部位成为沿发动机盖宽度方向的直线状的弯曲部、向发动机盖 前方侧稳定地移动。即,前壁部以稳定的变形模式变形。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具有能够提高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时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的优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具有能够提高碰撞体与发动机盖碰撞时二次碰撞前的冲击吸收性能的精度的优良效果。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的俯视图(以透视了发动机盖外板等的状态表示)。图2是以沿图I的2-2线切断的状态表示的放大剖视图。图3是用与图2相同的截面表示头部冲撞体碰撞到发动机盖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4是表示头部冲撞体碰撞到发动机盖而使发动机盖内板的前壁部减薄变形的状态的侧剖视图。图5是表示以日本汽车评定中的试验的儿童条件使头部冲撞体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及对比结构涉及的发动机盖碰撞时、合成G与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6是表示以日本汽车评定中的试验的儿童条件使头部冲撞体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及对比结构涉及的发动机盖碰撞时、前后G与行程的关系的曲线图。图7是表示以欧洲法规的汽车评定中的儿童条件使头部冲撞体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及对比结构涉及的发动机盖碰撞时、合成G与时间的关系的曲线图。图8是表示以欧洲法规的汽车评定中的儿童条件使头部冲撞体与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及对比结构涉及的发动机盖碰撞时、前后G与行程的关系的曲线图。图9是表示对比结构涉及的发动机盖的二次碰撞前的载荷与时间的关系的叠加曲线图。图10是表示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的二次碰撞前的载荷与时间的关系的叠加曲线图。图11是表示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的俯视图(以透视了发动机盖外板等的状态表示)。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使用图f图10来说明。此外,在这些图中适当示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UP表示车辆上侧,箭头W表示车辆宽度方向。另外,在发动机盖关闭状态下,发动机盖前后方向成为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发动机盖上下方向成为与车辆上下方向相同的方向,发动机盖宽度方向成为与车辆宽度方向相同的方向。图I中,以透视发动机盖外板16 (参照双点划线)的状态的俯视图来表示适用了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车辆用发动机盖结构的发动机盖14,图2中,示出了沿图I的2-2线切断了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如图2所示,在汽车(车辆)的车辆前部10A,配置有能够开闭地覆盖发动机室12的发动机盖(engine hood)。在发动机盖14所覆盖的发动机室12的内部,配置有动力单元等刚体物12A。发动机盖14为金属制(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为铝合金制),如图I所示,与发动机盖前后方向的尺寸相比,发动机盖宽度方向的尺寸被设定得更长。在发动机盖14的发动机盖前后方向的后端部的两侧,配置有铰链(省略图示),由此,发动机盖14能够绕铰链(省略图示)处的发动机盖宽度方向的轴旋转移动、即能够开闭。如图2所示,发动机盖14的构成包括构成发动机盖14的外板且大体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发动机盖外板16 ;和发动机盖内板18,其相对于该发动机盖外板16配置于发动机盖下方侧,并且与发动机盖外板16结合而构成发动机盖14的内板。此外,在发动机盖14的盖前后方向的前端部的中央区域配置有凹陷加强件32,在该凹陷加强件32的发动机盖下方侧,配置有冲撞加强件36。冲撞加强件36是配置于发动机盖外板16与发动机盖内板18之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米泽成丰,池田光希,渥美伸哉,中川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