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33636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7 14:01
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1)、两个内圈(2)、一个内隔圈(5)、两个保持架(3)及相应数量的滚球(4)构成,在外圈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的半径相匹配,内圈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的所述滚道在滚球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之间配置内隔圈,滚球配置在保持架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外圈替代了传统背对背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两外圈和外隔圈,从根本上消除了由其带来的端面平行误差和平面度误差,提高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之特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轴承
,尤其是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一般单套角接触球轴承由外圈、内圈、保持架和滚球构成,其中外圈的内径端面设置有倾斜直线滚道+3/4圆弧滚道、内圈的外径端面设置有倾斜直线滚道+3/4圆弧滚道,不论是外圈还是内圈,其倾斜直线滚道和3/4圆弧滚道自然过渡联接,3/4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的半径相匹配,安装时外圈的3/4圆弧滚道与内圈的3/4圆弧滚道在滚球接触角 内相互对角对应,通过其两相互对应的3/4圆弧滚道可以对滚球形成一定的轴向预紧力。角接触球轴承一般不单套使用,而要两套或多套进行组配才能配套使用,组配角接触球轴承需要借助外隔圈和内隔圈来调整轴向预紧力,而轴向预紧力的大小决定着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旋转精度,也决定着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合适的轴向预紧力能够减少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振动和噪声,控制滚球的自旋滑动,建立润滑喷嘴空间或润滑脂畅通空间,有效散发组配角接触球轴承所产生的热量。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还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设计了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该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在外圈的内径两端设计有双滚道,在双滚道上分别配置结构相同的两内圈,两内圈通过内隔圈的设置来实现该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轴向预紧力,大大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的时间,提高了轴向预紧力调整的效率和研磨精度,尤其是具有双滚道的外圈从整体上提高了该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刚度,从而提高该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旋转精度,减少了该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振动和噪声。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该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两个内圈、一个内隔圈、两个保持架及相应数量的滚球构成,在外圈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的半径相匹配,内圈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的所述滚道在滚球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之间配置内隔圈,滚球配置在保持架内。上述内隔圈的外径和内径分别与内圈的外径和内径相匹配。外圈的宽度等于两个内圈的宽度之和加上内隔圈的轴向长度。由于采用如上所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产生如下积极效果I、本技术的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简化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预紧力的修配。2、本技术的外圈替代了传统背对背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两外圈和外隔圈,从根本上消除了由其带来的端面平行误差和平面度误差,提高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3、本技术只通过研磨内隔圈即可实现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许用预紧力,非常便于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安装使用,大大节省了轴向预紧力调整的时间,提高了轴向预紧力调整的效率和研磨精度,从而提高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旋转精度,减少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振动和噪声。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上述图中1 —外圈;2 —内圈;3_保持架;4_滚球;5 —内隔圈。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本技术的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I、两个内圈2、一个内隔圈5、两个保持架3及相应数量的滚球4构成,在外圈I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2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4的半径相匹配,内圈2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I的所述滚道在滚球4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2之间配置内隔圈5,滚球4配置在保持架3内。上述内隔圈5的外径和内径分别与内圈2的外径和内径相匹配。外圈I的宽度等于两个内圈2的宽度之和加上内隔圈5的轴向长度。将传统背对背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两外圈和外隔圈合三为一设计成为一个整体外圈I,从根本上消除了由其带来的端面平行误差和平面度误差,其创造性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意想不到的,本技术的外圈不但提高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简化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预紧力的修配工艺。本技术的外圈I的宽度给定,在此情况下内隔圈5的轴向长度是可以初步确定的。而滚球4的半径、内圈2的宽度及3/4圆弧滚道的建立则由于加工因素需要现场测量,因此在具体测量出滚球4的半径、内圈2的宽度后还要再根据两个滚球中心的有效间距才能计算出内隔圈5轴向长度的研磨量,这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并不是一件难事。实际使用时,备紧两内圈2的预紧力是需要通过力矩扳手来测定的,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或满足组配角接触球轴承的许用预紧力。权利要求1、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该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I)、两个内圈(2)、一个内隔圈(5)、两个保持架(3)及相应数量的滚球(4)构成,在外圈(I)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2)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4)的半径相匹配,内圈(2)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I)的所述滚道在滚球(4)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2)之间配置内隔圈(5),滚球(4)配置在保持架(3)内。2、如权利要求I所述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内隔圈(5)的外径和内径分别与内圈⑵的外径和内径相匹配。3、如权利要求I所述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外圈(I)的宽度等于两个内圈(2)的宽度之和加上内隔圈(5)的轴向长度。·专利摘要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1)、两个内圈(2)、一个内隔圈(5)、两个保持架(3)及相应数量的滚球(4)构成,在外圈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的半径相匹配,内圈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的所述滚道在滚球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之间配置内隔圈,滚球配置在保持架内。本技术的外圈替代了传统背对背组配角接触球轴承中的两外圈和外隔圈,从根本上消除了由其带来的端面平行误差和平面度误差,提高了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的整体刚度,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之特点。文档编号F16C33/58GK202790077SQ20122002567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19日专利技术者李鸿亮, 李建华, 焦育洁, 马小梅, 李文超, 刘良勇 申请人: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该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由一个外圈(1)、两个内圈(2)、一个内隔圈(5)、两个保持架(3)及相应数量的滚球(4)构成,在外圈(1)内径端面的两侧设计有双滚道,每一侧滚道均与所配内圈(2)外径端面设置的圆弧滚道相对应,所述圆弧滚道的曲率半径与滚球(4)的半径相匹配,内圈(2)的所述圆弧滚道与外圈(1)的所述滚道在滚球(4)接触角内相互呈对角设置,在两个内圈(2)之间配置内隔圈(5),滚球(4)配置在保持架(3)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内隔圈(5)的外径和内径分别与内圈(2)的外径和内径相匹配。3、如权利要求1所述组合式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是:外圈(1)的宽度等于两个内圈(2)的宽度之和加上内隔圈(5)的轴向长度。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亮李建华焦育洁马小梅李文超刘良勇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