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形成自对准接触部的方法。
技术介绍
在集成电路的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钨塞(plug)作为接触部,实现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与外部的电连接。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不断发展,器件的尺寸不断的缩小,使得不同层间的对位光刻的难度越来越高。由栅极间距缩减所引起的问题之一是:一旦接触部未对准时,会造成接触部到栅极(CTG)短路的形成。该CTG短路实际上破坏了MOS晶体管。由于晶体管栅极间距已经缩减到45纳米以下,所以CTG短路已经变成主要的成品率限制因素之一。当前用于减少CTG短路的方法包括控制定位和采用较小临界尺寸的接触部。然而,由于栅极间距已经缩减,所以精确定位要求变得非常困难。例如,栅极间距小于或等于100nm的晶体管需要小于10nm的层定位控制和关键尺寸(CD)控制,以实现可制造的工艺窗口。因此,接触部的制备难度很大。此外,随着鳍式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的立体器件结构的研究应用,晶体管栅极间距已经缩减到22纳米以下,如何减小电流延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种可行的方法是通过减小栅极与接触部之间的距离,然而,通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形成自对准接触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栅堆叠以及位于所述栅堆叠两侧的侧墙,所述侧墙两侧的衬底上形成有源/漏区及位于所述源/漏区之上的金属硅化物层;依序形成阻挡掩膜层及位于所述侧墙之外、所述阻挡掩膜层之上的辅助侧墙;形成层间介质层,并进行表面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堆叠;去除所述辅助侧墙及与所述辅助侧墙相接的所述阻挡掩膜层,暴露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以金属填满凹槽,并进行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堆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形成自对准接触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上形成有栅堆叠以及位于所述栅堆叠两侧的侧墙,所述侧墙两侧的衬底上形成有源/漏区及位于所述源/漏区之上的金属硅化物层;依序形成阻挡掩膜层及位于所述侧墙之外、所述阻挡掩膜层之上的辅助侧墙;形成层间介质层,并进行表面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堆叠;去除所述辅助侧墙及与所述辅助侧墙相接的所述阻挡掩膜层,暴露所述金属硅化物层;以金属填满凹槽,并进行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堆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栅堆叠依序包括:衬底之上的介质层、所述介质层之上的栅电极层及所述栅电极层之上的硬掩膜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去除所述栅堆叠,形成金属栅凹槽;在所述金属栅凹槽内形成金属栅介质层;以金属填充所述金属栅凹槽;进行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侧墙。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以金属填满凹槽,并进行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堆叠包括:以填充物填充凹槽,并进行平坦化直至暴露所述栅电极层,所述填充物与所述栅电极层的选择刻蚀比≥50:1,所述填充物与所述栅介质层的选择刻蚀比≥50:1;去除所述栅堆叠,并形成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治国,殷华湘,朱慧珑,赵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