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39447 阅读:10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0 1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包含有,尾部外壳,其系为长型筒状结构,所述尾部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尾部外壳于所述第二端处具有劈槽,所述容置空间内有乱丝;接触件本体,其具有固定端,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固定端延伸入所述尾部外壳的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尾部外壳相固定地结合;以及,封装尾套,其上具有锥形结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最大端的直径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直径相同,所述通孔的最小端的直径小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直径,所述封装尾套套设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上,使得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呈收紧状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接线方便且可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常用的接触件接线方式有焊接、压接和机械连接。焊接采用焊锡丝将配接引线与接触件焊杯进行焊接,要求操作者有必须的工艺经验,但由于材料的不同,焊接接触件此处的体电阻将呈几何倍数增长,影响电传输性能。压接采用接触件尾部回火回软处理后,将引线穿入,再使用液压钳或压接钳压紧穿线部位,收口固定,通常要求接触件尾孔尺寸精度高,同时压接工具较为昂贵,成本较高,同时要求安装结构内要预留较大的操作空间。机械连接通常采用螺旋紧固件进行硬连接,保护结构少,连接不可靠,并且不适用与小型化的电传输元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接触件接线步骤较为复杂且连接不可靠的问题,提供一种新型的接触件接线结构。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包含有,尾部外壳,其系为长型筒状结构,所述尾部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尾部外壳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尾部外壳于所述第二端处具有劈槽,所述容置空间内有乱丝;接触件本体,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一端,所述接触件本体具有固定端,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固定端延伸入所述尾部外壳的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尾部外壳相固定地结合;以及,封装尾套,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封装尾套上具有锥形结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最大端的内径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相同,所述通孔的最小端的内径小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所述封装尾套套设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上,使得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呈收紧状态。作为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接触件本体采用黄铜材料镀金制成。作为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尾部外壳采用不锈钢304制成。作为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乱丝采用铍青铜丝镀金制成。作为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封装尾套采用不锈钢304制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至少在于:乱丝解决了引线与接触件的有机的、牢固的连接;封装结构,通过尾部外壳与封装尾套的配合,将引线配接段封装,同时利用封装尾套尾部的锥度收紧尾部外壳尾部的劈槽部分,对引线进行进一步夹持固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图中所示的是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其主要由接触件本体1、尾部外壳2、封装尾套3等部件组成。所述尾部外壳2系为长型筒状结构。所述尾部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尾部外壳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尾部外壳于所述第二端处具有劈槽4,所述容置空间内有乱丝5。所述接触件本体1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一端。所述接触件本体具有固定端,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固定端延伸入所述尾部外壳的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尾部外壳相固定地结合。所述封装尾套3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封装尾套上具有锥形结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最大端的内径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相同,所述通孔的最小端的内径小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藉此,对引线进行进一步夹持固定。所述接触件本体采用黄铜材料镀金制成。所述尾部外壳采用不锈钢304制成。所述乱丝采用铍青铜丝镀金制成。所述封装尾套采用不锈钢304制成。使用的过程,先将组装所述尾部外壳与所述接触件本体,接着,将配接引线插入于所述尾部外壳内并填充乱丝夹持固定。最后,使用所述封装尾套将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收口,进一步夹持固定。本结构适用于小型化、集成度高的电传输元器件中,避免元器件装配中的焊接、压接等存在的缺陷,提高电传输元器件的装配效率。以上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技术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尾部外壳,其系为长型筒状结构,所述尾部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尾部外壳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尾部外壳于所述第二端处具有劈槽,所述容置空间内有乱丝;接触件本体,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一端,所述接触件本体具有固定端,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固定端延伸入所述尾部外壳的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尾部外壳相固定地结合;以及,封装尾套,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封装尾套上具有锥形结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最大端的内径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相同,所述通孔的最小端的内径小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所述封装尾套套设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上,使得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呈收紧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件接线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有,尾部外壳,其系为长型筒状结构,所述尾部外壳内形成有容置空间,所述尾部外壳具有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尾部外壳于所述第二端处具有劈槽,所述容置空间内有乱丝;接触件本体,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一端,所述接触件本体具有固定端,所述接触件本体的固定端延伸入所述尾部外壳的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尾部外壳相固定地结合;以及,封装尾套,其系处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所述封装尾套上具有锥形结构的通孔,所述通孔的最大端的内径与所述尾部外壳的第二端的外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健纬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蓝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