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龚清松专利>正文

接触器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3429811 阅读: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0 0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属于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大电流用的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其包括提供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动触头、静触头以及与静触头联接的接线端子,在接线端子上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接线端子且与接线端子过盈配合,在联接柱上设置与电力母排过盈配合的导电的第一柱状部,在第一柱状部的内部同轴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第二柱状部,使第一柱状部和第二柱状部过盈配合,使第二柱状部的热胀系数大于第一柱状部的热胀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设计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相同的搭接长度产生更多的导电面积,进而降低电流密度,实现接线端子的低温升。2.降低了母排的用量,节约了资源。3.加大了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提高了设备的电气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电流用的接触器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电力成套设备厂内,施工人员将大电流用的接触器安装在开关柜内,接触器的接线端子通常采用电力母排直接联接,电力母排直接搭接在接线端子上,接线端子与电力母排联接通常采用重叠搭接法,之后再用螺栓紧固。如图3和图4所示,这样联接方法需要将母排与接线端子重叠一定长度,以使接触面的电流密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值内,从而使联接处的温升符合相关标准。为了使联接处温升低,通常需要增加母排与端子重叠的长度,使接触面积增加,进而使接触面的电流密度降低,最终使联接处具有较低的温升。而增加重叠长度会加大母排的用量,进而增加制造成本。紧固用的螺栓会使导电部件与非导电部件间的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减小,为了使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保持不变,需要将接线端子与非导电部件间的间距加大,而加大间距必然造成整个接触器的外形尺寸变大。如何增加接触面积而使联接处温升低,但不缩小电气间隙,以及不加大联接处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大电流用的接触器的设计方法。
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其包括提供容纳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接线端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壳体,在壳体侧面设置控制端子,使控制端子与线圈联接,使动触头与动铁芯联接,使静触头与接线端子联接,使接线端子部分露出壳体,通过灭弧室将动触头与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熄灭。在接线端子上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接线端子且与接线端子过盈配合,在联接柱上设置与电力母排过盈配合的导电的第一柱状部,在第一柱状部上同轴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第二柱状部,使第一柱状部和第二柱状部过盈配合,将第二柱状部设置于第一柱状部内部,使第二柱状部的热胀系数大于第一柱状部的热胀系数。
有利地,使所述的第二柱状部的电阻率大于第一柱状部的电阻率。
具体地,将所述的第二柱状部的材质设置为铝或者铝合金,将第一柱状部的材质设置为铜或者铜合金。
优选地,将所述的第二柱状部的外径与第一柱状部的外径的比值设置为0.5-0.8。
具体地,将第二柱状部设置为实心结构,将第一柱状部设置为中空结构,使第二柱状部贯穿第一柱状部。
有利地,在联接柱内部同轴设置有第二贯穿孔,在联接柱的外柱面径向设置第一贯穿孔,使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连通,将第一贯穿孔设置于联接柱的轴向中部。
有益效果
由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的设计方法是将接线端子采用对接的联接方式与电力母排联接,相对于现有的重叠搭接方式,其可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相同的搭接长度产生更多的导电面积,进而降低电流密度,实现联接处的低温升。
2.无需对母排进行重叠搭接,降低了母排的用量,节约了资源。
3.由于免去了紧固螺栓和螺母,所以加大了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提高了设备的电气安全性。
4.由于免去了紧固螺栓和螺母,所以联接处与非导电部件间的距离变大了,而联接处占用空间并没有增大。
附图说明
在下面参照附图对作为非限制性实施例给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本专利技术及其优越性将得到更好的理解,附图如下:
图1是现有接触器正面的立体图;
图2是现有接触器背面的立体图;
图3是现有接触器正面的立体图,其中电力母排已对接上;
图4是现有接触器背面的立体图,其中电力母排已对接上;
图5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正面的立体图;
图6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背面的立体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正面的立体图,其中电力母排已对接上;
图8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背面的立体图,其中电力母排已对接上;
图9是现有电力母排搭接方式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力母排对接方式的尺寸对比图;
图10是图7的接线端子位置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11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柱的立体图;
图12是图11的剖切立体图;
图13是图11的分解立体图;
图14-15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柱的排布示意图;
图16是电力母排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柱状部;2.第二柱状部;3.正面;4.背面;5.端面;6.第一贯穿孔;7.第二贯穿孔;8.壳体;9.控制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文件中的R代表半径。
如图1和图2所示,是一种现有大电流用的接触器,其包括容纳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接线端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壳体8,壳体8侧面设置控制端子9,控制端子9与线圈联接,动触头与动铁芯联接,静触头与接线端子联接,接线端子部分露出壳体8,动触头与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由灭弧室熄灭。向控制端子9输入AC220V控制电信号,接触器壳体8内的线圈通电,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将动铁芯吸合,由于动铁芯与动触头联接,所以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实现电路接通。当撤去控制端子9的AC220V控制电信号时,接触器的壳体8内的线圈断电,线圈不再产生电磁吸力,动铁芯在弹性原件的作用下复位,即与动铁芯联接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实现电路的断开。
如图3和图4所示,现有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电力母排的联接方式,采用的联接方式是重叠搭接方式,将电力母排和接线端子重叠一定长度后,再用螺栓和螺母将二者紧固,这样的联接方式被定义为搭接。
如图5和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其包括容纳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接线端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壳体8,壳体8侧面设置控制端子9,控制端子9与线圈联接,动触头与动铁芯联接,静触头与接线端子联接,接线端子部分露出壳体8,动触头与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由灭弧室熄灭。向控制端子9输入AC220V控制电信号,接触器壳体8内的线圈通电,静铁芯产生电磁吸力,将动铁芯吸合,由于动铁芯与动触头联接,所以动触头与静触头闭合,实现电路接通。当撤去控制端子9的AC220V控制电信号时,接触器的壳体8内的线圈断电,线圈不再产生电磁吸力,动铁芯在弹性原件的作用下复位,即与动铁芯联接的动触头与静触头分开,实现电路的断开。
如图5和图6所示,接线端子设置有联接柱,联接柱部分嵌入接线端子且与接线端子过盈配合,嵌入长度为联接柱长度的一半,联接柱的下半部嵌入接线端子,接线端子正面的销钉将联接柱与接线端子二者紧固联接。
如图7和图8所示,将电力母排上的预制孔套入接线端子上的联接柱,电力母排与联接柱过盈配合,电力母排的端面与接线端子的端面贴合,电力母排正面的销钉将联接柱与电力母排二者紧固联接,这样的联接方式被定义为对接。
如图9所示,是现有电力母排搭接方式与本专利技术公开的电力母排对接方式的尺寸对比图,上半部为现有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电力母排的搭接方式,下半部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接触器的接线端子与电力母排的对接方式。为了增强两种联接方式的对比效果,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方式直接设置在现有联接方式的下方,图中的虚线仅仅为了体现上下母排的厚度相等,不代表上下母排的物理联接方式。两种联接方式的的搭接长度一样,都为L5,体现为:现有联接方式下的电力母排与接线端子的重叠长度为L5,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方式下的联接柱的长度也为L5。两种联接方式带来的直观改变就是相关尺寸的明显变化,L1是现有联接方式下的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L2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方式下的电气间隙或者安全距离,L3是现有联接方式下的联接处占用宽度,L4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联接方式下的联接处占用宽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其包括提供容纳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接线端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壳体(8),在壳体(8)的侧面设置控制端子(9),使控制端子(9)与线圈联接,使动触头与动铁芯联接,使静触头与接线端子联接,使接线端子部分露出壳体,通过灭弧室将动触头与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熄灭;其特征在于,在接线端子上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接线端子且与接线端子过盈配合,在联接端(9)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联接端(9)且与联接端(9)过盈配合,在联接柱上设置与电力母排过盈配合的导电的第一柱状部(1),在第一柱状部(1)上同轴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第二柱状部(2),使第一柱状部(1)和第二柱状部(2)过盈配合,将第二柱状部(2)设置于第一柱状部(1)内部,使第二柱状部(2)的热胀系数大于第一柱状部(1)的热胀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其包括提供容纳线圈、静铁芯、动铁芯、灭弧室、接线端子、动触头和静触头的壳体(8),在壳体(8)的侧面设置控制端子(9),使控制端子(9)与线圈联接,使动触头与动铁芯联接,使静触头与接线端子联接,使接线端子部分露出壳体,通过灭弧室将动触头与静触头断开产生的电弧熄灭;其特征在于,在接线端子上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接线端子且与接线端子过盈配合,在联接端(9)设置联接柱,使联接柱部分嵌入联接端(9)且与联接端(9)过盈配合,在联接柱上设置与电力母排过盈配合的导电的第一柱状部(1),在第一柱状部(1)上同轴设置具有导电性的第二柱状部(2),使第一柱状部(1)和第二柱状部(2)过盈配合,将第二柱状部(2)设置于第一柱状部(1)内部,使第二柱状部(2)的热胀系数大于第一柱状部(1)的热胀系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器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龚清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