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浅槽隔离结构及制作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87863 阅读:19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7 10:27
一种制作浅槽隔离结构及制作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所制作的浅槽隔离结构经过了二次刻蚀、二次填充和二次抛光形成的,所形成的STI结构并不像现有技术那样是长方体结构或倒梯形结构,而是中间宽,上下窄的立体结构,这样,即使在制作n阱或p阱时掩膜偏移而造成的n阱和p阱在STI结构两边不对称,由于STI结构的中间宽部分的存在,也不会造成p阱和n阱中的有源区连通,或者不会造成n阱和p阱中的有源区连通。STI结构的上方区域制作保证了所制作的STI结构在半导体衬底中,不高于半导体衬底,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及STI结构保证了在后续制作n阱或p阱时掩膜偏移的情况下完全隔离p阱和n阱中的有源区,或者完全隔离n阱和p阱中的有源区。因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法及STI结构保证了完全隔离半导体衬底的有源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器件的制作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制作浅槽隔离结构及制作方法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包括半导体衬底上制作浅槽隔离(STI,ShallowTrench Isolation)结构,STI结构的制作是在衬底上制作的晶体管有源区之间隔离区的一种工艺。图I为现有技术在半导体衬底上制作STI结构的方法流程图,结合图2a 图2d所示的现有技术在半导体衬底上制作STI结构的过程剖面结构示意图,进行详细说明步骤101、提供半导体衬底11,对半导体衬底11进行氧化,形成第一氧化层12,如图2a所示;步骤102、在所形成的第一氧化层12表面沉积第一氮化硅层13,如图2b所示;在本步骤中,第一氮化硅层13的沉积采用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方式进行,所沉积的第一氮化硅层13 —方面在后续作为硬掩膜保护半导体衬底,另一方面在后续抛光过程中作为刻蚀停止层;步骤103、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在半导体衬底11形成STI结构沟槽14,该STI结构沟槽14用于隔离后续在半导体衬底11上形成的η阱和P阱,如图2c所示;本步骤的具体过程为在第一氮化硅层13上涂覆光刻胶层后,采用STI结构图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浅槽隔离的制作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衬底,在半导体衬底上依次形成第一氧化层和第一氮化硅层;采用光刻和刻蚀工艺依次刻蚀第一氮化硅层及第一氧化层,形成第一沟槽;沉积第二氧化硅层,以第一氮化硅层为刻蚀停止层,干法刻蚀后,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第二沟槽;继续采用干法刻蚀,在半导体衬底的n阱和p阱之间形成与第二沟槽同宽的第三沟槽;在第三沟槽中填充氧化硅,在半导体衬底上形成T型的隔离结构;湿法清洗掉第一氮化硅层和第一氧化层后,进行半导体衬底的外延生长,得到外延层;在具有外延层的半导体衬底沉积第二氧化层及第二氮化层后,在第二氮化硅层上沉积第三氧化硅层后,抛光至第二氮化硅层,形成STI结构的上方区域;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金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