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式制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69515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01:15
一种盘式制动器,能够降低制动噪声、摩擦衬垫的不均匀磨损及振动等,从而提高性能。在摩擦衬垫(7)的背面侧设置与活塞(6)的环状接触部(6A)抵接的垫板(11)。在该垫板中例如与制动盘转入侧的活塞(6)的环状接触部(6A)对应的位置,将第一切口部(13)和第二转入侧切口部(14)设置为:制动盘转出侧与制动盘转入侧相比该垫板(11)与环状接触部(6A)接触的接触面积大。这些第一切口部(13)和第二转入侧切口部(14)具有四个接触端部(15),该四个接触端部(15)是该各切口部(13,14)的周围与环状接触部(6A)交叉的部位。这些四个接触端部(15)中的至少两个接触端部设置在比活塞(6)的径向中心(O1)靠近制动盘转入侧的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盘式制动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例如汽车等车辆施加制动力的盘式制动器。
技术介绍
设置于汽车等车辆的盘式制动器具有制动钳本体、活塞及摩擦衬垫,其中,制动钳本体在轴向上跨设在与车轮一同旋转的制动盘外周侧,活塞设置为能够从该制动钳本体向制动盘的轴向突出,并且在突出端部具有环状接触部,摩擦衬垫由该活塞向制动盘按压(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在车辆的驾驶员等进行制动操作时,例如利用来自外部的液压供给使活塞滑动位移到制动盘侧,用该活塞将摩擦衬垫向制动盘按压,由此对该制动盘施加制动力。然而,在制动器工作时,对从摩擦衬垫施加到制动盘上的载荷(面压力)而言,制动盘的旋转方向入口侧(转入侧)容易大于旋转方向出口侧(转出侧)。在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盘式制动器中,在摩擦衬垫的背面与活塞之间设置有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垫板。在垫板中与活塞的环状接触部抵接的部位设置有细长的切口部,用该切口部来调整摩擦衬垫对制动盘施加的面压力。具体而言,切口部配置在垫板中车辆前进时的制动盘旋转方向入口侧的部位,在该部位使载荷下降。由此,能够降低从活塞的环状接触部施加到摩擦衬垫的制动盘旋转方向入口侧的载荷,从而能够抑制摩擦衬垫(的衬板)的不均匀磨损,并且抑制制动噪声和振动。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平10-122277号公报但是,例如在活塞(环状接触部)的外径(直径)小于垫板的径向长度和周向长度的情况下,如果只在垫板上设置细长的切口部,则存在活塞以切口部的周边为支点倾斜的可能。此时,存在来自活塞的载荷集中在成为支点的部分,使从活塞施加到摩擦衬垫的载荷变得不均匀的可能。其结果是,存在摩擦衬垫容易产生不均匀磨损,随着时间的过去发生振动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能够减少制动噪声、摩擦衬垫的不均匀磨损及振动等,从而提高性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钳本体、活塞、摩擦衬垫、垫板,其中,制动钳本体跨设在与车辆的车轮一同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上,活塞设置为能够从该制动钳本体向所述制动盘的轴向突出且突出端部具有环状接触部,摩擦衬垫由该活塞向所述制动盘按压,垫板设置在该摩擦衬垫的背面侧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抵接,在该盘式制动器中,将所述环状接触部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所述垫板的径向长度和周向长度。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构成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垫板上将切口部设置为:车辆前进时的制动盘转出侧与制动盘转入侧相比该垫板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积大,该切口部具有该切口部的周围与所述环状接触部交叉的至少四个接触端部,该至少四个接触端部中的至少两个接触端部设置在比所述活塞的径向中心靠近制动盘转入侧。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制动噪声、摩擦衬垫的不均匀磨损及振动等。附图说明图1是从上方看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盘式制动器的俯视图。图2是从图1中的箭头II-II方向看盘式制动器的纵向剖面图。图3是从内侧(图2的右方向)看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主视图。图4是从与表示垫板的图3相同的方向看垫板的主视图。图5是从图4的背侧看垫板的后视图。图6是从图5中的箭头VI-VI方向看垫板的侧视图。图7是从图5中的箭头VII-VII方向看垫板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方式的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方式的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视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方式的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视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视图。图1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从与图3相同的方向看的主视图。图13是表示内侧的摩擦衬垫和垫板的分解立体图。符号说明2制动盘;3制动钳本体;6活塞;6A环状接触部;7(内侧的)摩擦衬垫;11,71(内侧的)垫板;13,41,51,74第一一侧切口部;14,31,42,52,75第二一侧切口部;15,32,54,62,76接触端部;17,43,57,78第一另一侧切口部;18,33,44,58,79第二另一侧切口部;53,61第三一侧切口部;59,63第三另一侧切口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作为实施方式以搭载在汽车等车辆上的盘式制动器为例,参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1至图7表示第一实施方式。图中符号1表示构成盘式制动器的基础部分的安装部件(支架),该安装部件1在与车轮一同旋转的制动盘2的内侧一体地安装在车辆的非旋转部分(未图示)上。在此,制动盘2例如在车辆前进时向图1和图3中的箭头A方向旋转,图1中的上侧和图3中的右侧成为制动盘2的旋转方向入口侧(转入侧),图1中的下侧和图3中的左侧成为旋转方向出口侧(转出侧)。安装部件1大致由一对臂部1A,1A、支撑部1B和加强梁1C构成。一对臂部1A,1A形成为在制动盘2的旋转方向(周向)上相互分离且在制动盘2的轴向上延伸以跨设在制动盘2的外周侧。支撑部1B将该各臂部1A的基端侧连接成一体并形成为厚壁,并且在相当于制动盘2的内侧的位置固定于车辆的非旋转部分。加强梁1C形成为在制动盘2的外侧将各臂部1A的前端侧相互连接并在制动盘2的周向上延伸。在各臂部1A上设置有衬垫导向部(未图示),衬垫导向部位于制动盘2的内侧和外侧且凹陷成凹形,这些衬垫导向部与下述衬垫弹簧25共同动作,向制动盘2的轴向引导摩擦衬垫7,21。符号3表示可滑动地支撑于安装部件1的制动钳本体,该制动钳本体3跨设在制动盘2的外周上。制动钳本体3由内脚部3A、桥接部3B、外脚部3C及两个安装部3D构成。内脚部3A配置在制动盘2的内侧。桥接部3B向外侧延伸形成,从该内脚部3A跨设于制动盘2的外周侧。外脚部3C从该桥接部3B的前端侧向径向内侧延伸,配置在制动盘2的外侧,并且前端侧形成为叉形的爪部。两个安装部3D形成为从内脚部3A向制动盘旋转方向两侧突出(参照图1)。在内脚部3A内,例如有两个缸筒4(图2中仅表示有一个)并列设置在制动盘2的旋转方向上。在这些各缸筒4内,分别可滑动地插入有下述活塞6。并且,利用滑动销5(参照图1)将各安装部3D分别安装在安装部件1的各臂部1A上。由此,制动钳本体3构成为能够在制动盘2的轴向上滑动位移。符号6表示被设置为能够从制动钳本体3的内脚部3A向制动盘2的轴向突出的例如两个活塞,该各活塞6分别可滑动地插入制动钳本体3的各缸筒4内。在此,各活塞6分别形成为带底圆筒状,在成为其突出端侧的突出端部上具有与下述垫板11抵接(接触)的圆环状环状接触部6A。并且,如图3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各活塞6配置为在制动盘2的旋转方向上并排且相互分离。在这样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环状接触部6A的直径(外形尺寸)D小于下述垫板11的径向长度W和周向长度L。换言之,活塞6的环状接触部6A的大小是能够收纳在下述内侧的摩擦衬垫7的背板9的外边缘(周边)内(不从背板9的外边缘露出)的大小。并且,通过使制动液压供给到各缸筒4内,各活塞6将内侧的摩擦衬垫7向制动盘2按压。即,在制动器工作时,当制动液压被供给到制动钳本体3的各缸筒4内时,各活塞6移动,各活塞6的环状接触部6A将内侧的摩擦衬垫7向制动盘2按压。此时,制动钳本体3因来自各活塞6的反作用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盘式制动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钳本体、活塞、摩擦衬垫、垫板,所述制动钳本体跨设在与车辆的车轮一同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上,所述活塞设置为能够从该制动钳本体向所述制动盘的轴向突出且突出端部具有环状接触部,所述摩擦衬垫由该活塞向所述制动盘按压,所述垫板设置在该摩擦衬垫的背面侧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抵接,所述环状接触部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所述垫板的径向长度和周向长度,该盘式制动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垫板上将切口部设置为:车辆前进时的制动盘转出侧与制动盘转入侧相比该垫板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积大,该切口部具有该切口部的周围与所述环状接触部交叉的至少四个接触端部,该至少四个接触端部中的至少两个接触端部设置在比所述活塞的径向中心靠近所述制动盘转入侧。

【技术特征摘要】
2011.07.28 JP 2011-1655381.一种盘式制动器,包括制动钳本体、活塞、摩擦衬垫、垫板,所述制动钳本体跨设在与车辆的车轮一同旋转的制动盘的外周上,所述活塞设置为能够从该制动钳本体向所述制动盘的轴向突出且突出端部具有环状接触部,所述摩擦衬垫由该活塞向所述制动盘按压,所述垫板设置在该摩擦衬垫的背面侧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抵接,所述环状接触部的直径设置为小于所述垫板的径向长度和周向长度,该盘式制动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垫板上将切口部设置为:车辆前进时的制动盘转出侧与制动盘转入侧相比该垫板与所述环状接触部接触的接触面积大,该切口部具有该切口部的周围与所述环状接触部交叉的至少四个接触端部,该至少四个接触端部中的至少两个接触端部设置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伸二鹤见理若林信宏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