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41986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22:56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有第一外延层;在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标识结构;以标识结构为基准,在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在第一外延层表面形成外延层,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有标识结构,且与第一外延层内标识结构的位置相对应;以标识结构为基准,在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其中,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温度为900℃-1200℃;和/或,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压强为20Torr-40Torr。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方法,能够保证各层外延层内形成的掺杂层在竖直方向上严格对齐,从而避免由于各层外延层内所形成的掺杂层在竖直方向上发生错位,而给半导体器件的击穿电压所带来的影响,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尤其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双极器件和集成电路的性能,通常需要在半导体器件的硅基底表面淀积多个外延层。而在超结技术中,每层外延层形成后,都需要对其进行离子注入,从而在每层外延层内形成三道掺杂层。但是,现有技术中具有超结结构的半导体器件性能较差。在公开号为CN101916729A的中国专利文件中还可以发现更多关于具有超结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介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具有超结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性能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有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标识结构;以所述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表面形成第二外延层,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有标识结构,且与所述第一外延层内标识结构的位置相对应;以所述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其中,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温度为900℃-1200℃;和/或,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压强为20Torr-4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有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标识结构;以所述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表面形成第二外延层,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有标识结构,且与所述第一外延层内标识结构的位置相对应;以所述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其中,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温度为900℃?1200℃;和/或,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压强为20Torr?40Torr。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半导体基底,所述半导体基底表面形成有第一外延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标识结构;以所述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一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在所述第一外延层表面形成第二外延层,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有第一标识结构,且与所述第一外延层内标识结构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一标识结构与所述第二外延层同时形成;以所述第一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其中,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温度为900℃-1200℃;和/或,所述外延层形成时的工艺压强为20Torr-40Torr。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标识结构为凹槽。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横截面形状为规则图形。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在垂直于所述半导体基底方向上的深度为2μm。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所述第一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包括:以所述第一标识结构为基准,在所述第二外延层上放置图案化的第一掩膜版;以所述第一掩膜版为掩膜,在所述第二外延层上形成图案化的光胶层,使所述第一标识结构的中心与所述光胶层上和其相对应的图案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以所述图案化的光胶层为掩膜,在所述第二外延层内形成掺杂层。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第N外延层表面形成第N+1外延层,所述第N+1外延层内形成有第N标识结构,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璐黄锦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