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
,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
技术介绍
在半导体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过程中,晶体管在CMOS器件按比例缩小(scaling)的引导下,密度和性能遵循摩尔定律得到持续化和系统化增长。然而当半导体行业技术节点越小的时候,栅极氧化层的厚度也越来越小,这会造成栅极漏电流、多晶栅耗尽、硼渗透等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发展了一种在高K介质层上形成金属栅极的技术,所述高K介质层可以防止栅极漏电流、多晶栅耗尽、硼渗透等问题。更进一步地,现有技术还发展了一种双金属栅极的技术,所述双金属栅极晶体管中P型器件的栅极和N型器件的栅极金属材料各不相同。在专利号为ZL200480009496. 3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双金属栅极晶体管的形成方法,结合图I和图2示出了所述专利所形成的双金属栅极晶体管一实施例的侧面示意图,所述双金属栅极晶体管形成方法包括提供具有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6的半导体衬底12 ;形成一个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12的第一区域34和第二区域36的介质层14 ;形成覆盖所述介质层14的第一金属层16,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16覆盖所述半导体衬底12的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金属栅极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衬底,在衬底中形成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在衬底上形成覆盖所述第一掺杂区和第二掺杂区的高K介质层,在高K介质层上形成牺牲栅极;去除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的部分牺牲栅极,露出第一掺杂区上的高K介质层,形成由高K介质层和剩余牺牲栅极围成的第一开口;在所述第一开口内形成位于第一掺杂区上的第一金属栅极;在所述第一金属栅极上形成覆盖所述第一金属栅极的阻挡层;去除位于第二掺杂区上剩余牺牲栅极,露出第二掺杂区上的高K介质层,形成由高K介质层、第一金属栅极围成的第二开口;在所述第二开口中形成第二金属栅极;去除阻挡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凤莲,
申请(专利权)人: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