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柱装置和卡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09437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17 0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装置,该转向管柱装置包括管柱(1)、调节轴(2)和管柱支架(3),所述管柱(1)通过所述调节轴(2)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管柱支架(3),所述管柱(1)与所述管柱支架(3)之间设置有吸能件(311),在所述管柱(1)受到碰撞冲击时,所述管柱(1)能够朝向所述吸能件(311)移动并与所述吸能件(311)碰撞,从而使得所述吸能件(311)吸收碰撞冲击能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在车辆碰撞发生时,管柱能吸收冲击能量,有效防止碰撞对人体构成严重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管柱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适用于中重型卡车的能吸收碰撞冲击能量的转向管柱装置,以及具有所述转向管柱装置的卡车。
技术介绍
在考虑车辆的碰撞安全时,驾驶员发生碰撞接触转向盘,其作用力作用于转向系统中的转向管柱,因而对转向管柱碰撞吸能的灵敏度要求较高,以使得在碰撞发生时能对人体形成及时有效的保护。在乘用车领域,通常都是在转向管柱的轴线方向上设计吸能缓冲装置或其它形式,使得在碰撞发生时,面向人体胸部的转向管柱在其轴线方向上变形吸能,从而保护人体不受伤害。与乘用车不同的是,卡车的转向管柱的位置高并且与车身地板所形成的角度大, 在碰撞发生时,驾驶人员与转向管柱之间的碰撞力并不形成在转向管柱的轴线方向上,而是更大程度地形成在转向管柱的径向上。因而,需要设计一种与之适应的转向管柱装置,以使驾驶人员在碰撞过程中不易受到严重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装置,以及一种具有所述转向管柱装置的卡车,所述转向管柱装置能够较大程度上吸收碰撞能量,有效防止在车辆碰撞发生时对驾驶人员构成严重伤害。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装置,该转向管柱装置包括管柱、调节轴和管柱支架,所述管柱通过所述调节轴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管柱支架,所述管柱与所述管柱支架之间设置有吸能件,在所述管柱受到碰撞时,所述管柱能够朝向所述吸能件移动并与所述吸能件碰撞,从而使得所述吸能件吸收碰撞冲击能量。优选地,所述管柱支架包括端面壁和两个侧壁,所述吸能件面向所述管柱地设置在所述端面壁上。优选地,所述管柱上设置有与所述吸能件相对的凸出体,在所述管柱受到碰撞时,所述凸出体能够与所述吸能件碰撞。优选地,所述吸能件为异形钢板,该异形钢板形成为面向所述凸出体的凸凹不平的形状。优选地,所述吸能件包括多块薄钢板,所述多块薄钢板间隔地层叠设置。优选地,所述两个侧壁上对称地设有安装槽,所述调节轴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安装槽中安装固定;在远离所述管柱的方向上,所述侧壁上的毗邻所述安装槽处形成有所述碰撞易损部。 优选地,所述碰撞易损部形成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镂空区域。优选地,当所述调节轴位于所述安装槽的远离所述管柱的一端时,所述凸出体与所述吸能件之间的间距不大于所述镂空区域的长度。优选地,所述镂空区域包括若干长圆孔,所述若干长圆孔在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的中心线上排列设置,所述安装槽与紧邻的长圆孔之间以及相邻的两个长圆孔之间均具有间隔壁。优选地,所述镂空区域形成为具有多个通孔的蜂窝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卡车,该卡车包括车身和传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卡车还包括本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管柱装置,其中,所述管柱支架固定于所述车身上,所述管柱的下端连接到所述传动系统,所述管柱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不大于30度。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所述管柱与所述管柱支架之间设置有吸能件,该吸能件受碰撞发生溃损,从而吸收碰撞能量,形成碰撞缓冲,并且转向管柱装置中设有所述碰撞易 损部,能进一步的增强对碰撞的缓冲作用,从而在车辆碰撞发生时,能最大化的吸收冲击能量,有效防止对人体构成严重伤害。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I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中C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I的局部剖视图;图4是图I的右视图;图5是图I中的管柱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右视图;图7是图I中的调节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转向管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 I 管柱11 凸出体2 调节轴 3管柱支架31 端面壁32 侧壁 311吸能件321 安装槽322 碰撞易损部 4调节手柄5 长圆孔51 间隔壁 00’中心线 HH’管柱的轴线 a 角度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端”、“竖直方向”等通常都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如图I至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向管柱装置,该转向管柱装置包括管柱I、调节轴2和管柱支架3,所述管柱I通过所述调节轴2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管柱支架3,所述管柱I与所述管柱支架3之间设置有吸能件311,在所述管柱I受到碰撞时,尤其是受到径向或大致径向的碰撞时,所述管柱I能够朝向所述吸能件311移动并与所述吸能件311碰撞,从而使得所述吸能件311吸收碰撞冲击能量。具体地,如图I或图8所示,由于管柱I在竖直方向的位置比较高(一般高过驾驶人员的胸部),并且偏离竖直方向的角度a不大(本实施方式中的角度a不大于30° ),因而在车辆发生碰撞时,处于图I所示管柱I左边的驾驶人员与管柱I发生碰撞,该碰撞的冲击力大致沿图I中安装槽321的中心线00’方向,也就是大致垂直于管柱I的轴线HH’的方向。此时,碰撞的冲击力使得管柱I撞向位于所述管柱I与所述管柱支架3之间的吸能件311,吸能件311溃缩变形,从而吸收冲击能量, 形成碰撞缓冲,减缓碰撞对人体的伤害。如图I和图3所示,所述管柱I与管柱支架3连接在所述端面壁31与两个侧壁32之间。如图3所示,吸能件311处于所述端面壁31与两个侧壁32限定的空间内并面向所述凸出体11。吸能件311也可以安装在所述凸出体11上,面向端面壁31,但从安装结构可行性与简单方便考虑,所述吸能件311优选地固定在所述端面壁31上。由于管柱I为圆筒形,碰撞接触面积不大,因而优选地,所述管柱I上设置有与所述吸能件311相对的凸出体11,在所述管柱I受到碰撞时,所述凸出体11能够与所述吸能件311碰撞,如图3所示。如图I和图5所示,所述管柱支架3包括端面壁31和两个侧壁32,所述两个侧壁32上对称地设有安装槽321。结合如图7所示的调节轴的安装结构可见,所述调节轴2两端可用螺母固定,调节轴2中间还可设有卡套以调节间距位置,调节轴2可优选为如图7所示的螺栓。调节轴2穿过所述管柱I上的凸出体11,并且所述调节轴2的两端分别伸入所述安装槽321中安装固定,如图I所示的通过调节手柄4拧紧调节轴2两端的固定螺母,使调节轴2两端固定在安装槽321中。当操作调节手柄4松开固定螺母时,调节轴2能在所述安装槽32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从而调节管柱I的水平位置,并且管柱I通过在凸出体11上设置的竖向的槽,也能够调节管柱I的竖向位置。其中,在远离所述管柱I的方向上,所述侧壁32上的毗邻所述安装槽321处形成有所述碰撞易损部322,如图I所示。当碰撞发生时,碰撞冲击力形成在图I所示的所述安装槽的长度方向上,管柱I推动调节轴2碰撞毗邻的碰撞易损部322,使碰撞易损部322溃损,从而缓冲碰撞冲击力。碰撞易损部322可以是壁厚较薄的部分,但从制造方便、成本低等考虑,碰撞易损部322优选地形成为具有至少一个开口的镂空区域。在碰撞发生时,所述吸能件311和所述碰撞易损部322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转向管柱装置,该转向管柱装置包括管柱(1)、调节轴(2)和管柱支架(3),所述管柱(1)通过所述调节轴(2)可调节地安装于所述管柱支架(3),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柱(1)与所述管柱支架(3)之间设置有吸能件(311),在所述管柱(1)受到碰撞冲击时,所述管柱(1)能够朝向所述吸能件(311)移动并与所述吸能件(311)碰撞,从而使得所述吸能件(311)吸收碰撞冲击能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小乐曹立臣高凤英韩云肖王万顺杨靖蒋晓光
申请(专利权)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