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的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64803 阅读:2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1:50
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实现稳定地充分增大柱侧托架(13a)相对于车身侧托架(10a)的支承刚性的构造。通过合成树脂制的卡定销(45a)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脱离的方式结合车身侧托架(10a)和固定在柱侧托架(13a)上的卡定构件(11c)。在车身侧托架(10a)的下表面,形成有一端与收纳这些卡定销(45a)的小通孔(19b、19b)连通且另一端向外部空间侧开口的凹部(54a)。而且,使构成卡定销(45a)的合成树脂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凹部(54a)向外部空间侧露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汽车转向装置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该汽车转向装置用于基于方向盘的操作向前轮施加转向角。
技术介绍
如图42所示,汽车转向装置是将方向盘I的旋转传递到转向器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拉杆4,向前轮施加转向角。方向盘I被支承固定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是在沿轴向穿插了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下,能够自由旋转地被该转向柱6支承。另外,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万向节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其他的万向节9与输入轴3连接。此外,中间轴8能够传递转矩且能够因冲击负荷而收缩全长地构成,碰撞事故中的汽车与其他汽车等碰撞的一次碰撞吋,无论转向器単元2是否向后方位移,都能够防止经由转向轴5使方向盘I向后方位移而朝向驾驶员的身体碰击上推。在碰撞事故时,紧接着所述一次碰撞,发生驾驶员的身体与方向盘I碰撞的二次碰撞。为缓和该二次碰撞时施加在驾驶员的身体的冲击,以施加有朝向前方的大的カ的情况下从该车身侧托架10脱落的方式通过卡定构件11及螺栓或双头螺栓12将转向柱6支承在固定于车身上的车身侧托架10上。以往广泛公知用于将该转向柱6固定在车身侧托架10上的构造。关于日本特开2010 — 13010号公报公开的以往的支承构造的I例,通过图43 图45进行说明。在图43所示的构造中,在转向轴5的后端部,装入了能够调节固定在向转向柱6a的后方突出的部分上的方向盘I (參照图42)的高度位置的倾斜机构。由此,将转向柱6a的中间部经由调节杆14支承在柱侧托架13上,并以施加了图43的箭头所示的朝向前方的大的カ的情况下脱落的方式将该柱侧托架13支承在车身侧托架10上(參照图42)。柱侧托架13是通过弯曲成形钢板等金属板而一体形成的,具有分别沿上下方向设置的左右ー对支承板部15 ;从这些支承板部15的上端部向转向柱6a的两侧突出地设置的一对安装板部16 ;连结ー对支承板部15的下端缘彼此的连结部(省略图示)。在一对安装板部16上分別以在安装板部16的后端缘开ロ的状态设置有卡定切ロ17。这些卡定切ロ 17的形状是越趋向前方(里侧)宽度尺寸越小的大致梯形。而且,在这些卡定切ロ 17的内侧分别组装有卡定构件11。这些卡定构件11是通过注塑成形合成树脂或压铸成形轻合金而形成的,在各自的左右侧面具有卡定槽18。这些卡定槽18的槽底彼此的间隔与卡定切ロ 17的宽度相对应,越趋向前方越窄。换言之,卡定槽18越趋向前方越深。使各卡定槽18在一对安装板部16的一部分与卡定切ロ 17的两侧部分卡合,由此,这样的卡定构件11被支承于这些安装板部16。另外,在这些安装板部16的一部分,在将形成在卡定切ロ 17的两侧部分上的小通孔(省略图示)与形成在卡定构件11上的小通孔19对准的状态下,以挂设于这些小通孔的方式,通过注塑成形设置连结部件即合成树脂制的卡定销。在该状态下,ー对卡定构件11以仅在施加了大的冲击负荷的情况下向后方脱落的状态被支承于ー对安装板部16。而且,如图42所示,通过从下方穿插设置在卡定构件11的中央部的通孔20(參照图44 45)的螺栓或双头螺栓12,将ー对卡定构件11支承固定于车身侧托架10。由此,在车身侧托架10上,根据直接或者由焊接等固定在上表面的螺母,设置供螺栓或双头螺栓12抒合的螺纹孔。各一对的卡定构件11和安装板部16通过卡定切ロ 17的两侧部分与卡定槽18的卡合、以及挂设于小通孔19的合成树脂制的卡定销以某种程度大的强度及刚性结合。因此,通常情况下,柱侧托架13被牢固地支承于车身。在伴随碰撞事故发生的二次碰撞时,从方向盘I向转向柱6a施加朝向前方的强カ时,挂设于小通孔19的卡定销断裂,ー对卡定构件11从ー对卡定切ロ 17向后方脱出。换言之,这些卡定构件11保持被固定在原位置的状态下,安装板部16向前方位移。而且,允许方向盘I向前方的位移,来缓和施加在与该方向盘I碰撞的驾驶员的身体上的冲击。此外,图43 图45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在左右两侧的2个位置将柱侧托架14 支承在车身侧托架10上。该构造的情况下,在二次碰撞时同时解除左右一对卡合部的卡合这一点,从使方向盘I不倾斜地向前方稳定地位移的方面来看变得重要。但是,由于存在相对于这些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摩擦阻力、剪切阻力等阻力、以及与转向柱6a —起向前方位移的部分的惯性质量相关的左右的不平衡等的影响,所以用于同时解除这些卡合部的卡合的调谐成为麻烦的作业。在日本实开昭51 — 121929号公报中有如下启示,在二次碰撞吋,为使转向柱向前方的脱离稳定,将车身侧托架和卡定构件的卡合部仅设置在宽度方向中央部的I个位置。此外,在具有倾斜机构和/或伸缩机构的情况下,为提高用于将方向盘I保持在调节后的位置的保持力,在一对支承板部15的内侧面和转向柱6a侧的ー对被支承板部的外侧面之间,夹持摩擦板単元,使两者之间的摩擦面积増大,提高保持力,这些情况记载于日本特开2007 — 69821号公报及日本特开2008 — 100597号公报。具体来说,该摩擦板单元是交替地重叠I片以上的第一摩擦板和I片以上的第二摩擦板而形成的,该第一摩擦板与倾斜机构对应地形成有与设置在支承板部15上的上下方向长孔对准的长孔,该第二摩擦板与伸缩机构对应地形成有与设置在转向柱6a侧的被支承板部上的前后方向长孔对准的长孔。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10 - 13010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实开昭51 — 121929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 - 69821号公报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8 — 10059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能够稳定地充分地増大柱侧托架相对于车身侧托架的支承刚性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具有柱侧托架、车身侧托架、卡定构件和多个连结部件。柱侧托架具有上表面,被支承转向柱上,该转向柱在内侧能够自由旋转地支承转向轴,该柱侧托架在二次碰撞时与该转向柱一起向前方位移。车身侧托架具有与所述上表面抵接或靠近相向的下表面、沿所述转向柱的轴向伸长的卡定切口和设置在该卡定切ロ的周缘部上的多个固定侧容积部,并且该车身侧托架被支承固定在车身侧,在二次碰撞时也不向前方位移。卡定构件被卡定在所述卡定切口上,并且具有位于所述车身侧托架的所述周缘部的上侧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和在该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于与所述固定侧容积部对准的位置的多个位移侧容积部,该卡定构件被固定在所述柱侧托架上,在二次碰撞时与该柱侧托架一起向前方位移。 多个连结部件由挂设在所述固定侧容积部和所述位移侧容积部之间的合成树脂形成,通过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负荷而断裂。这样地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通过所述柱侧托架的上表面和所述卡定构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夹持所述车身侧托架的所述周缘部,由此,能够通过二次碰撞时施加的冲击负荷向前方脱离地将该柱侧托架支承于该车身侧托架。尤其,本专利技术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还具有凹部,其形成在所述车身侧托架的下表面和所述柱侧托架的上表面中的至少一方上,使该车身侧托架的下表面和该柱侧托架的上表面相向的部分伸长,该凹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侧容积部连通,另一端向外部空间侧开ロ,并且,供所述合成树脂的一部分进入。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原健定方清濑川彻南方隆宏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