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柱用支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673494 阅读:16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8-11 16: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二次碰撞时用于使方向盘稳定地向前方位移的调整容易,且车身侧支架(11)和柱侧支架(33)彼此不强烈摩擦,能够抑制脱离负荷的绝对值及偏差的转向柱用支承装置。通过在柱侧支架(33)的上板部(55)上设置延长部(57)及形成于该延长部(57)的前端部上表面的凸曲面(58),能够抑制在由于伴随着二次碰撞自转向柱(6c)向柱侧支架(33)施加的力矩而使上板部(55)的上表面前端边缘部推压于车身侧支架(11)的下表面的状态下它们的抵接部的表面压力上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转向柱用支承装置,该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用于在发生碰撞事故时一边吸收从驾驶员身体施加于方向盘的冲击能量,一边以能够相对于车身向前方位移的方式支承转向柱。
技术介绍
如图31所示,机动车用转向装置构成为方向盘I的旋转传递到转向齿轮单元2的输入轴3,随着该输入轴3的旋转,推拉左右一对的转向横拉杆4,对作为转向轮的前轮赋予一定的转向角。方向盘I支承固定于转向轴5的后端部,该转向轴5以沿轴向插通圆筒状的转向柱6的状态旋转自如地支承于该转向柱6。并且,转向轴5的前端部经由通用联轴器7与中间轴8的后端部连接,该中间轴8的前端部经由另一通用联轴器9与输入轴3连接。另外,中间轴8构成为能够传递扭矩,且在冲击负荷的作用下能够收缩整个长度,在碰撞事故中的机动车与其他机动车等发生碰撞的一次碰撞时,无论转向齿轮单兀2是否向后方位移,方向盘I都经由转向轴5向后方位移,防止碰撞驾驶员身体。在这样的机动车用转向装置中,为了进一步保护驾驶员,需要采用如下构造在发生碰撞事故时,一边吸收冲击能量,一边使方向盘向前方位移。即,在碰撞事故时,在一次碰撞之后,接着发生驾驶员身体与方向盘I碰撞的二次碰撞。在该二次碰撞时,为了缓和施加于驾驶员身体的冲击,谋求驾驶员的保护,已知有如下转向柱用支承装置的构造,即,以在伴随着二次碰撞的向前方的冲击负荷的作用下能够相对于车身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对方向盘I进行支承的转向柱6,且在与该转向柱6 —起向前方位移的部分和车身之间设有通过塑性变形来吸收冲击负荷的能量吸收构件(参照专利文献I 3),该构造已被广泛应用。图32 图34表示这样的转向装置的一例。在转向柱6a的前端部固定有壳体10,该壳体10收纳构成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的减速器等。另外,在转向柱6a的内侧,以仅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有转向轴5a,在该转向轴5a的后端部,在从转向柱6a的后端开口部突出的部分,自由固定方向盘I (参照图31)。并且,将转向柱6a及壳体10以如下方式支承,即,在朝向前方的冲击负荷的作用下,能够相对于固定于车身的平板状的车身侧支架(未图示)向前方脱离。因此,将支承于转向柱6a的中间部的柱侧支架12和支承于壳体10的壳体侧支架13以都在朝向前方的冲击负荷的作用下向前方脱离的方式支承于车身。这些支架12、13中的任意一个都具有I 2个部位的安装板部14a、14b,在这些安装板部14a、14b上分别形成有在后端边缘侧开口的切口 15a、15b。并且,在覆盖这些切口 15a、15b的状态下,在这些支架12、13的靠左右两端的部分分别组装有滑板16a、16b。这些滑板16a、16b分别通过将在表面上形成有聚酰胺树脂(尼龙)、聚四氟乙烯树月旨(PTFE)等易滑的合成树脂制的层的碳素钢板、不锈钢板等金属薄板弯曲成形,形成为利用连结板部连结上板部和下板部的彼此的后端边缘的大致U字形。并且,在各自的上板部和下板部彼此对准的部分上形成有供螺栓或双头螺栓插通的通孔。在将这些滑板16a、16b安装于各个安装板部14a、14b的状态下,这些通孔与形成于这些安装板部14a、14b的切口15a、15b 对准。柱侧支架12及壳体侧支架13通过如下方式支承于车身侧支架,即,使插通安装板部14a、14b的切口 15a、15b及滑板16a、16b的通孔的螺栓或双头螺栓与螺母螺纹结合并进一步紧固。在二次碰撞时,允许如下情况发生螺栓或双头螺栓同滑板16a、16b —起从切口15a、15b脱出,转向柱6a及壳体10同柱侧支架12、壳体侧支架13及方向盘I 一起向前方位移。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在螺栓或双头螺栓与柱侧支架12之间设有能量吸收构件17。并且,伴随着该柱侧支架12向前方位移,能量吸收构件17发生塑性变形,吸收从方向盘I经由转向轴5a及转向柱6a传递到柱侧支架12的冲击能量。在二次碰撞时,从图33所示的通常状态转变成如下状态,即,如图34所示,允许螺栓或双头螺栓从切口 15a、15a脱出,柱侧支架12向前方位移,转向柱6a与该柱侧支架12一起向前方位移。此时,关于壳体侧支架13,脱离车身,允许该壳体侧支架13向前方位移。并且,伴随着柱侧支架12向前方的位移,能量吸收构件17分别发生塑性变形,吸收从驾驶员的身体经由转向轴5a及转向柱6a传递到柱侧支架12的冲击能量,缓和驾驶员身体所受到的冲击。在图32 图34所示的构造中,将柱侧支架12以在二次碰撞时能够向前方脱离的方式在左右两侧两个位置支承于车身侧支架。因此,为了使方向盘I不以二次碰撞发生瞬间的状态向前方倾斜,而是稳定地位移,在二次碰撞时,使左右一对支承部的卡合同时解除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用于使左右一对支承部的卡合同时解除的调整(tuning)受到与卸下上述的支承部相对应的摩擦阻力、切断阻力等阻力以及与转向柱6a—起向前方位移的部分的惯性质量的左右的不平衡等的影响,因此为麻烦的操作。为了在二次碰撞时使转向柱稳定地向前方脱离,采用专利文献I所述的构造是有效果的。图35 图37表示专利文献I所述的以往构造。在该构造中,在支承固定于车身侧的、在二次碰撞时也不向前方位移的车身侧支架11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该车身侧支架11的前端边缘侧开口的状态形成有前端边缘侧开口的卡定切口 18。另外,在转向柱6b侧支承固定柱侧支架12a,在二次碰撞时,能够使该柱侧支架12a与转向柱6b —起向前方位移。此外,固定于该柱侧支架12a的卡定盒19的左右端部卡定于卡定切口 18。S卩,形成于该卡定盒19的左右侧面的每一个上的卡定槽20与卡定切口 18的左右侧边缘部分别卡合。因此,在卡定盒19的左右端部存在于卡定槽20的上侧的部分在卡定切口 18的两侧部分位于车身侧支架11的上侧。车身侧支架11和卡定盒19通过如下方式结合,即,在使卡定槽20和卡定切口 18的左右侧边缘部卡合的状态下,在形成于上述的构件11、20相互对准的部分的小卡定孔21a、21b内压入卡定销22。上述的卡定销22由铝合金、合成树脂等在二次碰撞时由于冲击负荷而断裂的比较软质的材料形成。 在二次碰撞时,当从转向柱6b经由柱侧支架12a对卡定盒19施加朝向前方的冲击负荷时,卡定销22断裂。并且,卡定盒19从卡定切口 18向前方脱出,经由转向柱6b,进而经由转向轴而允许支承于该转向柱6b的方向盘I向前方位移。在图35 图37所示的构造的情况下,固定于柱侧支架12a的卡定盒19和车身侧支架11的卡合部仅为宽度方向中央部的一个部位。因此,在二次碰撞时用于解除该卡合部的卡合且使方向盘I向前方稳定地位移的调整变得容易。但是,在该以往构造中,车身侧支架11的形状特殊,因此,用于将该车身侧支架11结合固定于车身的构造变得复杂,而且组装高度增高,因此,存在转向装置的设计的自由度降低这样的问题。而且,零件件数变多,零件加工、零件管理、装配作业均变得麻烦,成本提高。此外,装配高度、例如从转向柱6b的中心到车身侧的被安装面的距离变大,存在用于使该转向柱6b和驾驶员的 膝盖不干涉的设计变难等缺点。此外,对用于防止如下情况的构造没有考虑,即,在二次碰撞后,在卡定盒19从车身侧支架11完全脱离的情况下,防止转向柱6a与方向盘I 一起过度下降。此外,在图35 图37所示的以往构造的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南方隆宏梅田三奈生藤原健立胁修濑川彻定方清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